2016届江西南昌第二中学高三上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1951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5/12/16

1.现代文阅读(共2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戏曲的和谐圆顺之美
——浅谈潮剧老旦的表演艺术
黄少君
戏曲表演大师程砚秋先生曾说:“戏曲基本上是给观众一种美的感觉的艺术。”因此,在戏曲表演中凡一切“形之于外”的动作,无论它们是从生活动作中直接取来的,还是从自然界借鉴而来的,都必须经过相当大的美化处理——提炼、筛选、变形、规整等等,合乎美学要求,使之充分歌舞化、程式化、装饰化,从而凝练、沉淀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化形式。虽然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但在戏曲舞台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却是高度区分开来,这是由于中国总体艺术强调情感因素,重视情感表现的特征,所谓“事为情用”,“以情驭事”,决定了中国戏曲是一项情感大于理智的审美活动。譬如,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情感都可以通过唱、念、做、打来体现,在这里技巧的娴熟与感情的浓郁都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我认为一切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的形象都应该是美的,即和谐、圆顺的,只是艺术的真实表现手段与方式的不同。
说到传统戏曲的和谐、圆顺之美,又不由让我想提起自己所学之行当——老旦。我扮演过不少不同类型、性格的角色,但我想,无论是《闹钗》中温厚的胡母、《母子桥》中善良淳朴的许氏,还是《雷震天波府》《刘明珠出征》中刚毅豪情的佘太君与刘明珠,它们首先是女人,是母亲,这是人物的共通点,也是我在舞台上诠释这些人物首要的出发点。我从演女人,演母亲的角度出发,以女性间特有的理解沟通与这些和我距离甚远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舞台成为了接通今古时空的轨道,这其实更是一种情感化了的美学评价,它凝聚了我对生活和人物的全部的真情实感。
老旦,年纪虽大,但性别仍然是“旦”,这决定了我们在塑造人物时要考虑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以求[来源:学+科+网Z+X+X+K]在表演时演出人物的气质与神韵来;相反,演出来的只能是人物的苍老和暮气。老旦是以扮演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为主,纵观潮剧舞台上扮演过的剧目,属于老旦站“中间儿”的折子戏或中型戏实在不多,大型剧目就更少了。在客观上局限了这一行当的开拓与发展,又由于历史因素,旧时候老旦多由戏班中的老生行当兼演,即使是专演老旦者也是由男性演员扮演,而且在表演上重于唱功,不甚重视身段表情,这造成了这一行当演唱苍劲、硬朗的表演风格。作为新一代的戏曲演员,如何使戏曲贴近生活,靠近时代,满足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在古典戏曲舞台艺术与现代意蕴中寻找契合点的一个尝试。
潮剧老旦艺术从历史来看,它是在不断借鉴、丰富和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深深地体会到,我的艺术创作也在尝试着在借鉴、丰富和发展的道路上探索。戏曲需要发展,传统戏是前辈艺术家们留下的精华;新编戏是我们运用传统进一步展示戏曲魅力的载体,塑造角色更需要演员个人的文化修养,新世纪的演员不能只是艺匠或是前辈艺术家们的克隆,时代需要我们承载起戏曲文化传播的责任,技艺无境,学海无涯。
(选自《戏曲艺术》,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戏曲的和谐圆顺之美”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曲基本上是给观众一种美的感觉的艺术。”是程砚秋最先提出来的,给后人以很大的启示。
B.中国总体艺术强调“事为情用”,“以情驭事”, 于是在戏曲舞台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区分开来。
C.作者赞同程砚秋先生的观点,认为一切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的形象都应该是美的,即和谐、圆顺的。
D.戏曲表演中凡一切“形之于外”的动作,都要经过相当大的美化处理——提炼、筛选、变形、规整等等。
【小题2】下列关于“潮剧老旦的表演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所学的行当是老旦,曾演过佘太君、刘明珠等人,作者以女性间特有的理解沟通与这些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
B.老旦的角色是以扮演上了年纪的人为主,作者所演的人物凝聚了作者对生活和人物的全部的真情实感。
C.现在老旦这一行当演唱的风格是苍劲、硬朗,这与以前专演老旦者由男性演员扮演,在表演上重于唱功有关。
D.戏中虽同为老旦这一角色,但人物的性格却千差万别,如胡母的温厚、许氏的善良淳朴等等各有不同。
【小题3】下列关于上文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作者从自身的演唱经历出发,指出时代需要我们承载起戏曲文化传播的责任,号召年轻人应不断学习。
B.演老旦时,一定要考虑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不然的话演出来的只能是人物的苍老和暮气。
C.作者以为潮剧老旦艺术是在不断借鉴、丰富和发展中成长起来的,而作者的艺术创作也在借鉴、丰富和发展的道路上探索。
D.传统戏是前辈艺术家们留下的精华,里面的角色都很鲜明生动,演员在表演时注意把握即可,与自身文化修养无关。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真人黄永玉
郭梅 张宇
黄老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胡适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最可笑之事,莫过于长坂坡没有赵子龙,空城计失却诸葛亮。”我觉得近百年中国艺术文化史上如果缺了黄老也同样是件可笑的事。
文化的渊源和自身的素质加之良好的天赋对黄老的艺术起了决定的作用,而上天赐予他特有的“缘分”更为他的艺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且不谈他和沈从文、张乐平、齐白石等艺术大家的缘分,单说他和一位出家人——弘一法师的奇遇就让他在其艺术生涯中受益匪浅了。
当然,人们喜爱黄老,不仅仅是喜爱他的艺术作品,更是喜爱他的为人。黄老的言谈话语中不仅流露出洒脱的气质,更流露出一种世间少有的真诚。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就是这样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有时却为平常日子所遇所做的极平常的一点小事而心感内疚。有一次,黄老在巴黎街头写生,却没敢喝一直在身后看他作画的一位法国女子递给他的一杯水,他怕水里有“蒙汗药”。而且,当那位女士起身离开向他挥手微笑时,他还伸手摸了摸后裤袋里的钱夹子。回国后,黄老深深地为自己当时的念头和动作感到脸红,慨然写道:“我们心底的不信任的基础太多了,辜负了太多的善意!”
八十多个春秋一步一步走来,身后留下了许多,血过,泪过,名过,利过,沧桑过,荣辱过,沉浮过,大喜亦大悲过,生过亦死过,于是便进入了一种境界,一种诠释,一种了知,或许是一种大彻大悟。
常挂在黄老心上的是巴尔蒙特的一句诗:“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个世界!”而他自己是这样说的:“有生命而无感情是不可能的,我深爱这个世界,包括它的悲苦。”尝遍了人世间酸甜苦辣百味杂陈,最后出来的一个味道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遍了才知道淡的精彩,才知道淡这个味道在生命中弥足珍贵,所以苏东坡写过一首名诗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黄老淡名淡利淡一切,唯有情义不能淡,且重情重义,对于帮助过他的前辈更是没齿难忘。为了怀念,几年前他出版一本书,名为《比我老的老头》,生动细微地记述了张乐平、沈从文、聂绀弩等十几位早年帮助过他的前辈。此书一版再版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2007年春天,中国慈善总会为了表彰多年来在慈善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授予黄老“慈善家”称号。在授奖大会上我没有看见被授予“慈善家”的黄老,这种场合被某些人认为是扬名露脸宣传自己的好时机。而此时黄老却因为多年好友黄苗子夫人郁风大姐的去世而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根本没有心情去参加颁奖晚会。
我曾有幸在黄老家吃过几次饭,一次被家乡凤凰的醇香米酒灌了个红头涨脸。还有一次,餐中,黄老手端一碗,碗中有其家乡自己腌制的小山椒。黄老介绍说,这东西可香了,吃一口想两口。下饭,我问道:“辣不辣?”老爷子从口中取下烟斗,说:“看你从什么角度说这个问题了,耐辣的人认为不辣,不善辣的人会认为它太辣,站的高度、起点不同,立场观点也就大不一样了!”这碗辣椒到底辣不辣,我早已记不得了,但是黄老的这番话我却牢记在心了,够我使一辈子的。
2007年,黄老又将一大幅书法作品挂在客厅里,“人活了八十岁了,如果再不承认老奸巨猾就太不谦虚了!”观其洒脱飘逸的字体不禁怦然心动:言出真心,莫过于此了。
(选自《画坛奇才:黄永玉传》,有改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人们喜爱黄老,不仅是大师的艺术作品征服了世人,更重要的是大师的为人真诚也征服了世人。
B.黄老在巴黎街头写生,不敢喝看他作画的法国女子递给他的水,是因为这名女子可能有非分企图。
C.黄老淡泊重义,为了体现自己的重情义,他沉浸在失去好友的悲痛中,没有参加颁奖晚会。
D.文章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写起,便为人们描绘了一位真性情的艺术大师形象。
E.黄老对辣椒的评价高人一筹,告诫人们应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站得高,就能认识深刻。
(2)文章是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写黄老先生的“真性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3)如何理解“看你从什么角度说这个问题了……立场观点也就大不一样了!”这句话?请简要分析。(6分)
(4)黄老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他最真实的一面,赢得了我们的称赞;而现实中人们却往往将自己真实的一面隐藏起来,不愿让人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试结合全本,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8分)

2.语言表达(共1题)

3.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不改变人们的功利化价值观和浮躁心态,仅仅依靠法律法规促进全民阅读,不可能收到明显效果。同样道理,在不改变人们功利化价值观和浮躁心态的情况下,设立读书节也未必就能带动读书热、促进全民阅读。①    ,譬如1979年开始的美国纽约读书节“纽约是书乡”、创办于1989年的法国读书节等,都有较大影响。但是,②_________,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本身是全民自发阅读的产物。全民阅读是“因”,读书节是“果”,是先有全民阅读的“土壤”,③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不重视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读书节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形式、一个符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