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1933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题)

1.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人之所以为人,不只是因为他有情感思想,尤在他能以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可以说大半是语言文字的产品。有了语言文字,许多崇高的思想,许多微妙的情境,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才能流传广播,由一个心灵出发。去感动无数心灵,去启发无数心灵的创造。
A.假想人类像牛羊犬马一样,根本没有语言文字,人类有没有那样光华灿烂的文化?
B.假想人类像牛羊犬马一样,根本没有语言文字,人类绝没有那样光华灿烂的文化。
C.假想人类根本没有语言文字,像牛羊犬马一样,人类能否有那样光华灿烂的文化?
D.假想人类根本没有语言文字,像牛羊犬马一样,人类不会有那样光华灿烂的文化。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小题1】本诗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因其意蕴别致被誉为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小题2】本诗题目《咸阳城西楼晚眺》还有另一种版本《咸阳城东楼》,但编者大多选用了前者,为什么?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3.现代文阅读(共3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以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苏轼文艺中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而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苏轼《评诗人写物》云:“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殆不可以当此。”其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其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苏轼《送参寥师》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只有处心于静境,才能摆脱动境的干扰,才能洞察万物的纷纭变化;只有置心于虚空,才不为成见所蔽,才能容纳万般妙境。唯其如此,才能写出体物传神、意境深邃的诗篇。而要使心境“空且静”。首先必须从烦琐的世俗事务中摆脱出来,使身心闲逸。闲逸才有空静,空静才有妙境和远韵。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在苏轼看来,自然清新的诗可以当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诗的生命,美的极致。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以及“法天贵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凿的“天工”的实质。在苏轼的哲学思想中,最高的范畴也正是“自然”或“道”。苏轼追求自然之美,实际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无上的“道”或“自然”作为他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出色的文学批评家,苏轼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与其政治、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B.苏轼认为文章应当重“体用”而轻“华采”,这与他“有为而作”的文学主张在精神上是完全契合的,并且反映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
C.苏轼主张诗贵传神,认为成功的艺术作品不应追求摹写物象,而要传客观物象之神,且须具备“超以象外”的远韵。
D.苏轼的“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且这个美学思想常常被他用来作为评论诗歌的审美标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他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并通过创作来实现文学揭发流弊、拯时救世的社会功能。
B.苏轼引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说明诗人要具备“写物之功”,传客观物象之神,达到“神似”,方能为“远韵”和“空静”提供发展空间。
C.只有处心于静境与虚空,方能摆脱动境的干扰和成见的蒙蔽,才能够把握住万物的变化,容纳各种各样的妙境,进而创作出传神诗篇。
D.苏轼把“自然”或“道”作为自己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提出了“天工与清新”的诗画美学标准,认为出自“天工”者,会给人以“清新”之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苏轼因诗获罪,然而通过他向皇帝申述自己获罪原因时的言语,我们却依然可以发现他对诗歌有所劝诫、有补于世的社会价值的认同和坚持。
B.林逋《山园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对梅花枝条和香气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写,这符合苏轼“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的标准。
C.苏轼评价王维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因为诗与画虽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
D.孟郊落第所作“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极尽忧伤,而得第所作“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欣喜无比,这体现了苏轼所追求的自然之美。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唢呐王
宋志军
唢呐是我们豫东这一带很有名的乐器,一支唢呐和一支笙,一阳一阴,恰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在一起,便可演奏出各种基调的曲目,欢快如百鸟朝风,悲伤如雪梅哭灵,让观众随着不同的曲子时喜时悲,完全沉浸到乐曲的氛围之中。
我们这里有许多唢呐艺人,三五人聚到一起,便可组成一个唢呐班,他们走村串户,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便会请他们前去演出。
唢呐王姓王,六十多岁了,是我们这一带最有名的唢呐艺人,打小就跟随父亲学艺,至今已吹奏了大半个世纪。他的真名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喊他“唢呐王”,一是因为他姓王,另外也有称赞的意思。唢呐王一生未娶,只有一个捡来的儿子,大家习惯叫他“小唢呐”,也少有人叫他的真名。据说是唢呐王在演出路上于荒野偶遇的弃婴,便抱回家中,一直养在身边,视为己出,打小就教他吹奏唢呐,父子二人相依相伴生活。
唢呐演奏在过去物资短缺的年代,也算得上是一门不错的营生,不用种不用收,走到哪里都能讨口饭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行当渐渐地不太为人看重了。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演出团队多了,用的都是现成的音响里放出来的音乐,唢呐二胡这类“老把式”,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面对这一切,唢呐王丝毫不为所动,而小唢呐却有点儿坐不住了,几次他和唢呐王商量,要唢呐王把积蓄拿出来,办一个歌舞团,去挣大钱。但唢呐王就是不答应,气得小唢呐冲他大吼,你不是我亲爹,把你的那些钱都带到棺材里吧!小唢呐决计和唢呐王分开,自己带了几个人另起炉灶。虽然还是演奏唢呐。可心里却总有不甘。
这一天,南村的李伯过八十大寿,又派人来请唢呐王父子前去演出,让父子二人再唱一出对台戏。并许下重彩,谁若胜了,奖彩头十万元,当场兑现。
小唢呐闻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同时心里暗暗较劲,发誓这次一定要赢。原来,这李伯不知怎的,打从前年祝寿就为他们父子摆开擂台,连续让他们唱对台戏,每次都拿出重彩,前两年分别是三万、五万,今年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前两次的钱都被唢呐王赢走了。小唢呐对此是又疑惑又气恼,疑惑的是这李伯的行为实在费解,他哪来那么多钱?又为何专门为他父子俩摆开这个擂台呢?气恼的是自己父亲为何如此贪钱,丝毫不顾及儿子呢?
然而疑惑归疑惑,气恼归气恼,这件事倒憋出小唢呐的一番雄心壮志来。暗地里每日刻苦练功,发誓一定要打败唢呐王,不知不觉技艺大增,他所带的班子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盖过了唢呐王,收入也较以往多出了不少。所以,这一次他有信心打败父亲,把那十万元彩头赢过来。
比赛这天,父子二人依然是和从前一样,一上来就各不相让,各展其能。唢呐王一曲《大祭桩》,让台下的老头老太太直抹眼泪:小唢呐的一曲《抬花轿》,又赢来台下年轻男女的一片叫好。二人一曲接一曲,越战越勇。这边观众如两股潮水,一会儿流向东。一会儿流向西,掌声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
二人从早上一直比赛到午后,太阳刚升起时像一只大红盆,后来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唢呐王干脆甩下上衣。赤膊上阵。只见他头上青筋乱跳,活像一只剥了皮的青蛙。那边小唢呐也头上冒汗,活像刚揭开的蒸笼。
时间久了,唢呐王渐渐露出败象。一者他年纪大了,体力不支:二者他会的曲子没有小唢呐多,最后不得不重复演奏一些曲子。眼看着观众一个个都到小唢呐的台子下。唢呐王突然吹奏出一个极高的声音,声震屋宇,然后吐出一口鲜血,倒在台上。
小唢呐见此,如梦方醒,他一把扔掉手中的唢呐,跑到唢呐王的台子上。紧紧地抱住了父亲。一阵混乱后,唢呐王被抬回家里,当晚就咽了气。
第二天一大早,李伯就来了。当他把十万元交给小唢呐时,被小唢呐拒绝了。小唢呐说,您老走吧,正是您老摆下这个擂台,让我亲手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我恨您!
岂料李伯沉吟了一阵,却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孩子呀,你有所不知,这个擂台是你爹让我摆的呀!这几年他看你不安心,心里很着急,就和我商量,设下这个擂台,目的就是让你苦练技艺,别丢下这门艺术!这钱,本来就是你爹放到我这里的。他不是不愿给你,他是想让你靠自己的本事赢回去!
小唢呐听到这些,目瞪口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不禁转回身,大叫一声,爹呀——一下子扑到唢呐王身上。
唢呐王出殡那天,附近的几百名唢呐艺人都赶来了。小唢呐身穿重孝,手捧唢呐走在前头,几百只唢呐一起吹响,声震旷野。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对唢呐演奏的介绍生动形象又不免夸张,不仅引出唢呐王的出场,还突出了唢呐王演奏技艺的高超。
B.李伯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为了给自己庆生摆下唢呐擂台,导致了唢呐王的去世,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唢呐年轻气盛,有浮躁的一面,但是敢打敢拼,不失真性情。虽然一开始对唢呐王有所误会,但是在唢呐王倒下之后,知道真相的他追悔莫及。
D.小说的场面描写十分精妙,既有比喻、对比等修辞的综合运用,也有肖像、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可谓精彩纷呈,使人身临其境。
E.小说既有父子打擂的紧张情节,还有民间技艺的魅力展现。塑造了生动而饱满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关注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题。
【小题2】唢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描写唢呐王的出殡场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有哪些突出的艺术特色?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王文兴院士:植根大地守护蓝天
王静
每天去实验室工作,他都要穿过校园的林荫道。高大的法桐树下,这位衣着普通的长者步履稳健,目光里有种说不出的温暖和踏实——就像校园里那些高大魁伟的树木,历尽风雨沧桑,依然枝繁叶茂、默然挺立。当同龄人大多在保健养生、含饴弄孙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院长王文兴却一如青壮年时期,每天做实验、查资料、写文章……
王文兴生于战乱频仍的年代,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求学生涯。走出校门后长期在科研院所工作,虽然硕果累累,但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未圆的“教师梦”。回归母校后。王文兴的梦想得以尽情绽放,他把培养学生视为自己报国理想的延续,为之付出了满腔热情和巨大心血。
虽然王文兴年逾八旬,仍然坚持给研究生授课,介绍我国环境学科的发展历程、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相关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等,使环境研究院的硕士生、博士生在初始阶段就有较高的学术起点。为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培养环境与科研平台。王文兴总是努力把学生“赶出去”,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到国外、境外名校交流、深造。
在环境研究院,提起王文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无不钦敬不已,正是因为他有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一套几十年前结婚时的西服,直到现在王文兴还坦然地穿着它接待各国学者、出席重要场合。学校设有院士专车,但他认为专车接送要跑两趟,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排放出更多的大气污染物。所以无论去机场还是火车站,他经常一个人在车水马龙的路边等车,上了火车才告诉院里自己的行踪。王文兴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极为严格,每月列袁审查,从不乱花一分钱。有些制度内许可的事情,他也执意拒绝,还撂下“狠话”:“我清清白白一辈子,你可不能让我犯错误!”
论年龄、资历、贡献,王文兴理应受到师生们的敬爱。但他对身边的同事一律尊称“老师”,不论是三四十岁的年轻教师还是刚毕业留校的学生。讨论事情从来都是商量的口气,“应该”怎么样?“可以”怎么样?学生们视他为和蔼可亲的长辈,同事们在他身边工作也感觉心情舒畅。
2007年在他80周岁诞辰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山大环境研究院决定举行纪念活动,他知道后竭力反对。学校和研究院希望以他树立榜样,弘扬精神、激励师生。多年前就组织采访报道,但被他一次次拒绝,他对自己的成就缄口不语,所有的事迹、材料都是通过身边助手和学生们得到的。
在物质极大丰富、讲求生活质量的今天,他的一言一行为何显得那么与众不同?采访时,王文兴没谈几句,就将话题转到了自己坎坷的求学历程上,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回头来看,那恰是问题的答案,是这一切“不变”的根源。
王文兴1927年出生在安徽萧县一个耕读世家。虽然生活艰苦,但家风世代重学,使他从童年便立下要读书成才的志愿。当时天主教会在村里办了小学堂,不收学费,还提供教材。王文兴农闲时就自带小桌凳去学认字、学算术。
1938年后家乡沦陷,抗日政府在离家七八十里的萧县洪河集开办了临时中学。王文兴白天在庙里上课,晚上住在农民家里,虽饥寒交迫他也非常知足。从1942年到1944年,学校奉命西迁。十几岁的王文兴和同学们跟着老师,边赶路转移,边上课学习。他们翻山越岭,从安徽到河南,从河南到陕西,足足两千余里——脚上没鞋,肚里没食;白天躲避敌人凶焰,夜间强度封锁线、过敌占区,一天要走七八十里;探照灯巡回,枪炮大作,惊心动魄,死里逃生;上课的教室,或是破庙,或是山坡,或是树下;写字的桌子或是泥坯垒砌,或是一小块木板……他所经历的苦难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
几十年来,王文兴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常说:“国家和人民培养了我,我只是在回报,用我的智慧和汗水,竭尽全力,鞠躬尽瘁。”
为什么王文兴几十年本色不变?因为他深深记得祖国的昨天!王文兴的精神财富犹如百年老树,植根大地、浓荫覆盖,涵养着根下的水土,庇护着拔节的小苗,净化着周围的空气。荡涤着我们的灵魂。
相关链接
王文兴:著名环境化学家。在大气光化学、降水化学、大气PM2.5和区域霾化学方面,领导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他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创建者之一、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主编、国际ASAAQ组织委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虽然已过八十高龄,但是王文兴教授不仅身体健康,还保持年轻时的激情,坚持环境学科的科研工作,积极为祖国培养人才。
B.能够成为王文兴教授的学生很幸福,因为老先生不仅坚持亲自给他们授课,还设法让他们都能到国外名校交流、深造。
C.王文兴教授拒绝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要为他举行纪念活动的提议,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经历被媒体知道。
D.王文兴教授接受采访时,强调自己早年辗转千里、缺衣少食、死里逃生的求学历程,突出了他的阅历丰富、不畏艰难。
E. 几十年来,院士王文兴保持自己的本色,以其学术思想、治学态度以及师者风范,感染引领着后辈学者。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题目“植根大地,守护蓝天”的含义。
【小题3】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王文兴身上具体有哪些强大的人格力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语言表达(共2题)

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诗歌的原则就是以简括体现丰富。中国诗歌经常用典,即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因为用一个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是符合诗的精练原则的。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就字面上是浅显的,____________________。用的是春秋战国时代伍子胥因进谏吴王夫差而被杀,临死前他矢志悬首国门以证明他所谏之不妄。懂得了这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下面是对部分幼儿和中小学生就“在网上遇到不良内容,首先和谁说”这一问题开展调查的统计表,请写出该表反映的现象,并据此提出一条建议。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年级
妈妈
爸爸
同学、朋友
谁也不说
幼儿园
65.6%
24.1%
3.6%
9.4%
小学
54.6%
21.3%
8.7%
14.6%
初中
24.4%
9.9%
35.5%
27.9
 
答:现象:
建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