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京津冀部分地区示意图(图甲)和河北省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


(1)近些年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等城市人口净迁入量大增,简析其主要原因。
(2)简述石家庄和沧州在城市服务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图示地区大力发展高铁对沿线城市服务范围的影响。
(3)说出1982年前后河北省城市化特点的变化。
京津冀部分地区示意图(图甲)和河北省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


(1)近些年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等城市人口净迁入量大增,简析其主要原因。
(2)简述石家庄和沧州在城市服务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图示地区大力发展高铁对沿线城市服务范围的影响。
(3)说出1982年前后河北省城市化特点的变化。
2.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大省会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组合,规划正式定位该城市群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旨在推动中国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材料二 为发挥整体优势,促进区内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下表所示为近年来依据39个工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得出的湖北省、江西省和湖南省之间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
(1)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分布特征及城市体系特点。
(2)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区位条件。
(3)分析该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高的地理原因,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具体建议。
材料一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大省会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组合,规划正式定位该城市群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旨在推动中国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材料二 为发挥整体优势,促进区内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下表所示为近年来依据39个工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得出的湖北省、江西省和湖南省之间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
省份 | 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 |
湖北省与湖南省 | 0.64 |
湖北省与湖南省 | 0.77 |
江西省与湖南省 | 0.85 |
(1)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分布特征及城市体系特点。
(2)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区位条件。
(3)分析该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高的地理原因,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具体建议。
3.
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信阳市某中学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对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图甲,图乙(基准温度取当日平均温度)。
材料一 几种下垫面的吸收率(吸收率是指投射到物体上而被吸收的热辐射能与投射到物体上的总热辐射能之比,称为该物体的吸收率)。

材料二 图甲中小区1为下垫面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2为下垫面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材料三 图乙中小区3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m/s;小区4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 5m/s.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的影响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
(3)如果你是住宅小区设计者,你认为在楼房占较大比重的小区,应如何减轻热岛效应。
信阳市某中学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对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图甲,图乙(基准温度取当日平均温度)。
材料一 几种下垫面的吸收率(吸收率是指投射到物体上而被吸收的热辐射能与投射到物体上的总热辐射能之比,称为该物体的吸收率)。

材料二 图甲中小区1为下垫面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2为下垫面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材料三 图乙中小区3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m/s;小区4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 5m/s.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的影响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
(3)如果你是住宅小区设计者,你认为在楼房占较大比重的小区,应如何减轻热岛效应。
2.单选题- (共9题)
4.
读某城市的昼夜人口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卧城是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
【小题2】对图中四处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小题1】卧城是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
A.东部 | B.东南部 | C.北部 | D.西南部 |
A.①处为高新产业区 | B.②处为休闲娱乐区 |
C.③处为中心商务区 | D.④处为商住混合区 |
5.
下图是2015年甲、乙、丙三个城市市区人口数量变动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甲、乙、丙三个城市中市区人口数量最多与最少的分别是()
【小题2】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城市群与城市带,人口变动出现“城—城”流动现象,最有利于“城—城”流动的是()

【小题1】甲、乙、丙三个城市中市区人口数量最多与最少的分别是()
A.甲、乙 | B.甲、丙 |
C.丙、乙 | D.乙、甲 |
A.人口快速增加 | B.产业快速转移 |
C.城际快速交通的发展 | D.城市之间距离扩大 |
6.
读“20世纪末部分国家城市与乡村人口比例”,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示国家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小题2】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小题1】图示国家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日本 | B.英国 |
C.美国 | D.法国 |
A.中国和印度城市人口数量相同 |
B.巴西和美国城市化速度相同 |
C.发展中国家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
D.巴西等南美国家存在“滞后城市化”现象 |
7.
读图“城市温度与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变化关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判断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 )
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③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不相关
④该城市职能为政治、文化中心
【小题2】由此必然会带来的现象有( )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②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
③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④城市环境恶化

【小题1】下列判断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 )
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③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不相关
④该城市职能为政治、文化中心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②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
③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④城市环境恶化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8.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工作、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区域中心。如图为TOD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A,B,C三类城市功能区分别为( )
【小题2】TOD模式可以( )

【小题1】图中A,B,C三类城市功能区分别为( )
A.居住区、办公区、商业区 |
B.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 |
C.商业区、居住区、办公区 |
D.办公区、商业区、居住区 |
A.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 |
B.降低土地利用密度 |
C.减少人口“钟摆式”流动导致的交通拥堵 |
D.降低城市等级 |
9.
在城乡转型进程中,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转移带来“人走屋空”的现象,新建住房不断向外围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宅基地废弃、闲置,形成空心化现象。下图为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模式图,其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全村、村中心及村周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2】P到T时间段内,导致全村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小题1】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到P点时,全村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
B.到N点时,村中心和村周边住人宅基地的变化趋势相同 |
C.到R点时,全村宅基地的废弃和闲置最为严重 |
D.到M点时,村中心住人宅基地面积减少趋势开始逆转 |
A.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B.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
C.农村宅基地面积减少 | D.城市化的持续推进 |
10.
“钟摆族”是指工作在城市中,生活在郊区或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交通指示标识,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的车道。下图为潮汐车道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我国“钟摆族”的说法,最可信的是( )
【小题2】关于“潮汐车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小题1】关于我国“钟摆族”的说法,最可信的是( )
A.郊区的就业机会逐渐增多 | B.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城市房价高 |
C.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 | D.通过建卫星城缓解城市压力 |
A.图中左侧汽车向郊区行驶 | B.可以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
C.通过增加道路面积优化配置道路资源 | D.0~18:00时进城方向的车道数增加 |
11.
如图为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体系示意图,符号大小表示城市等级的高低。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图中
【小题2】关于该区域城市化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1】图中
A.无锡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等级最高 |
B.杭州与绍兴的城市等级和服务功能相同 |
C.在行政管理上,苏州隶属于上海 |
D.基础设施网络的密度受河流、湖泊分布的影响 |
A.河流的开发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
B.城市交通、环境污染问题大都根本解决 |
C.城市化发展带动郊区农业结构的调整 |
D.出现了人口大量迁往乡村的逆城市化现象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