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题文)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四五十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
材料二 近年来“逃离北上广”已成为一个时髦概念,但淘宝迁徙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口依旧呈正向流入趋势。与此同时,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
材料三 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北上广”等地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

(1)人口大量流入“北上广”可能给这些大城市带来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广东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四五十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
材料二 近年来“逃离北上广”已成为一个时髦概念,但淘宝迁徙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口依旧呈正向流入趋势。与此同时,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
材料三 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北上广”等地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

(1)人口大量流入“北上广”可能给这些大城市带来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广东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1949年人口总数约为5.4亿,到1982年增长为10.3亿.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材料二 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几十年后,中国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4%,下降到2012年的1.21%,劳动人口增速已经低于总人口增速.十三届五中全会,中央宣布人口与生育政策调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材料三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全国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单独夫妇约有1100万对,截至2014年5月31日,全国提出再生育中请的单独夫妇只有27.16万对。
(1)分析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若维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变,会出现什么后果?
(3)“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提出再生育申请的单独夫妇并不多。试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 我国1949年人口总数约为5.4亿,到1982年增长为10.3亿.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材料二 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几十年后,中国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4%,下降到2012年的1.21%,劳动人口增速已经低于总人口增速.十三届五中全会,中央宣布人口与生育政策调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材料三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全国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单独夫妇约有1100万对,截至2014年5月31日,全国提出再生育中请的单独夫妇只有27.16万对。
(1)分析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若维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变,会出现什么后果?
(3)“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提出再生育申请的单独夫妇并不多。试分析其原因。
3.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7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6年年末城市化率达到52.57%。按照美国学者诺瑟姆提出的“诺瑟姆曲线”,城市化进程分为3个阶段:城市化率在25%以下的为初级阶段,城市化率从25%增长到50%乃至70%的为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0%的为成熟阶段。
材料二 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5%以上,城市人口达到10亿人左右,形成1个世界级城市群,2个国际级城市群,7个国家级城市群,若干个区域性的中小城市群。

材料三 图为北京城市化水平及三类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变化统计图。

材料四 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下午4时的气温差表。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由现在到20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有何特点?
(2)据材料三说明1990年以来北京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化特点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3)据材料四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原因。
材料一 2017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6年年末城市化率达到52.57%。按照美国学者诺瑟姆提出的“诺瑟姆曲线”,城市化进程分为3个阶段:城市化率在25%以下的为初级阶段,城市化率从25%增长到50%乃至70%的为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0%的为成熟阶段。
材料二 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5%以上,城市人口达到10亿人左右,形成1个世界级城市群,2个国际级城市群,7个国家级城市群,若干个区域性的中小城市群。

材料三 图为北京城市化水平及三类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变化统计图。

材料四 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下午4时的气温差表。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由现在到20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有何特点?
(2)据材料三说明1990年以来北京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化特点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3)据材料四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原因。
4.
2017年3月13日,在“两会”上打造“中三角”,塑造全国经济“第四极”被热烈响应,武汉市作为中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越来越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武汉城市群示意图。

材料二 目前,武汉至孝感、黄石、咸宁和黄冈共4条城际铁路正在加紧建设中,4条城际铁路等级全部为客运专线,列车设计运行时速200千米 以上,工程完工后,武汉与周边城市可形成“半小时交通圈”。
(1)武汉城市圈城市级别包括_________个层次,服务范围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_。
(2)你认为采取什么措施可扩大武汉市的服务范围?
(3)“大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大,应加快咸宁、黄冈等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像武汉一样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4)“中三角”的另外“两角”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材料一 武汉城市群示意图。

材料二 目前,武汉至孝感、黄石、咸宁和黄冈共4条城际铁路正在加紧建设中,4条城际铁路等级全部为客运专线,列车设计运行时速200千米 以上,工程完工后,武汉与周边城市可形成“半小时交通圈”。
(1)武汉城市圈城市级别包括_________个层次,服务范围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_。
(2)你认为采取什么措施可扩大武汉市的服务范围?
(3)“大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大,应加快咸宁、黄冈等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像武汉一样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4)“中三角”的另外“两角”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单选题- (共14题)
5.
香港的新市镇工程将曾经临海的渔村建成了“水泥森林”般的住宅区。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新市镇建设给香港带来的影响是( )
①分散中心区人口压力
②扩大了城市的用地规模
③控制了外来人口迁入
④加速了逆城市化的进程
【小题2】随着香港“水泥森林”面积的扩大,城市( )
【小题1】新市镇建设给香港带来的影响是( )
①分散中心区人口压力
②扩大了城市的用地规模
③控制了外来人口迁入
④加速了逆城市化的进程
A.①②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A.主导风向将发生明显改变 |
B.水循环状况受到影响 |
C.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
D.热岛效应会明显减弱 |
6.
有些学者以每平方千米陆地可承载人数的分析为基础,研究得出:渔猎时期为0.02~0.03人/平方千米,农业时期为40人/平方千米,工业时期为160人/平方千米。该资料反映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A.资源 | B.科技发展水平 |
C.地区开放程度 | D.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
7.
读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完成下题。

要提高该岛人口的环境承载力,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要提高该岛人口的环境承载力,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鼓励生育,增加劳动力数量 | B.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
C.厉行节约,降低人均需求量 | D.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 |
8.
读二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小题2】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小题1】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 | 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 |
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 D.人口移动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致 |
A.欧洲 | B.非洲 | C.北美洲 | D.亚洲 |
9.
下图为“中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力分布图”,下列省级行政区2000年粮食供养人口数量大于实际人口数量的有

①四川 ②江苏 ③湖南 ④广东 ⑤福建 ⑥广西

①四川 ②江苏 ③湖南 ④广东 ⑤福建 ⑥广西
A.①②③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④⑤⑥ |
10.
2000年5月,印度官方人口数字首次突破10亿大关。2008年,印度已经拥有11亿人口。2011年3月印度人口已达12.1亿,在3年时间里印度人口净增1个亿。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超过17亿,将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印度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2】影响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是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小题3】印度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带来的压力主要有
①人均收入增长缓慢 ②劳动力充足,积累多 ③失业问题十分严重 ④粮食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小题1】关于印度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期间人口增长了3倍多 | B.目前印度人口增长类型属于传统型 |
C.每年净增人口有下降趋势 | D.目前印度人口增长率为1%左右 |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①人均收入增长缓慢 ②劳动力充足,积累多 ③失业问题十分严重 ④粮食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1.
读“经济发展阶段与人口迁移量示意” 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人口迁移量最少的时期是
【小题2】影响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小题3】影响②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小题1】人口迁移量最少的时期是
A.原始社会 | B.农业社会 | C.工业化阶段 | D.后工业化阶段 |
A.自然环境 | B.国家政策 | C.社会经济 | D.战争 |
A.气候 | B.土地 | C.婚姻与家庭 | D.矿产 |
12.
读“武汉城市圈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图示城市圈中,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小题2】该城市圈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①武汉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其它城市的服务范围
②等级低的城市数量多、相距较远
③天门市比武汉市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④各级城市间相互独立、互不联系

【小题1】图示城市圈中,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A.武汉 | B.咸宁 | C.孝感 | D.黄石 |
①武汉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其它城市的服务范围
②等级低的城市数量多、相距较远
③天门市比武汉市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④各级城市间相互独立、互不联系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3.
读图“城市温度与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变化关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判断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 )
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③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不相关
④该城市职能为政治、文化中心
【小题2】由此必然会带来的现象有( )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②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
③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④城市环境恶化

【小题1】下列判断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 )
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③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不相关
④该城市职能为政治、文化中心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②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
③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④城市环境恶化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14.
根据下表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是( )
【小题2】下列因素与逆城市化现象无关的是( )

【小题1】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是( )
A.城市数目 | B.工业总产值 |
C.城市人口 | D.城市人口比重 |
A.小城镇和乡村地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 B.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 |
C.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 | D.城区与小城镇和乡村地区交通联系更加便捷 |
15.
【小题1】关于图中各省市城市化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2】广东城市化水平高于新疆的主要原因是( )
下图为“20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化水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图中各省市城市化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东部省份城市化水平总体高于西部省份 |
B.江苏城市化水平高于辽宁 |
C.南方省份城市化水平总体高于北方省份 |
D.山西城市化水平最低 |
A.气候条件优越 | B.知名度高 |
C.经济水平高 | D.矿产资源丰富 |
16.
下图中①为“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②为“该市城市规模的变化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①图中地价变化的原因和②图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小题2】②图反映了该市

【小题1】①图中地价变化的原因和②图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A.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达国家 |
B.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展中国家 |
C.城市规模变小、发展中国家 |
D.城市规模变小、发达国家 |
A.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
B.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缓慢 |
C.许多人和企业从市区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
D.城市核心区规模减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18.
下图为“地中海某城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甲、乙、丙三地依次对应的城市功能区是
【小题2】图中戊地拟建大型疗养中心,其不利的条件是

【小题1】图中甲、乙、丙三地依次对应的城市功能区是
A.工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 B.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
C.绿化区、商业区、住宅区 | D.高级住宅区、商业区、仓储批发区 |
A.离城市远 | B.山区多灾害 |
C.近湖泊,湿度大 | D.交通不便 |
3.选择题- (共5题)
22.如图所示在探究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时,三个小球的质量和在木桩上方的高度关 ,我们通过观察{#blank#}1{#/blank#}来比较各铁块重力势能的大小.比较①②可得:当物体的{#blank#}2{#/blank#}相同时,{#blank#}3{#/blank#}越大,{#blank#}4{#/blank#}也越大;比较①与③可得结论:当物体的{#blank#}5{#/blank#}相同时,{#blank#}6{#/blank#}越大,{#blank#}7{#/blank#}也越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