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1729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4/13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2012年的热播大剧《叶落长安》,讲述了上世纪40年代中原地区适逢战乱灾荒,大量河南人迁至陕西扎根,主人公郝玉兰一家三代50年间融入西安这座城市的艰难过程。剧情跌宕起伏,人物空间流动较大,大女儿莲花因工作,十多年奔波于西安和成阳之间,历尽周折,才把工作调到西安;二女儿荷花因上大学,从西安到北京,从北京到美国:儿子东京在农村做了十儿年知青,后来全家调动进了城,最终因创业,又回到了农村。

(l)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上世纪40年代郝玉兰一家从河南迁移到陕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荷花从西安到北京是_____________因素影响。
(2)和剧中人物东京一样,历史上“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后来从农村返回城市,这是受______因素影响。而现在我国大量农民从农村涌向城市,则是受______因素影响。分析后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人口迁移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又分为从城市到城市、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材料中体现剧中情节显示了______种人口迁移类型。
(4)现在我国河南、陕西等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较多,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
2.
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A为 区,对应付租能力 线。
(2)B为 区,对应付租能力 线。
(3)C为 区,对应付租能力 线。
(4)上图说明     直接影响地租的高低。
3.
下图为“某大城市1968年、1990年、2000年的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比较三图回答问题。

(1)该城市从1968年到1990年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城市从1990年到2000年城市的发展变化特征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述三图分析,未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____________ _。

2.单选题(共27题)

4.
下列说法属于人与环境对立的是
①洞庭湖围湖造田
②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③南方丘陵地区退耕还林
④为改善交通,大力增加汽车等交通工具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
位于热带地区,首都在高原上的国家是(   )
A.印度、缅甸B.印度尼西亚、埃及C.巴西、墨西哥D.智利、阿根廷
6.
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
A.科学技术水平提高B.环境质量相对稳定
C.资源过度使用、利用效率低下D.社会经济水平逐步提高
7.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商业用地B.住宅用地C.工业用地D.文化用地
8.
城市中心商务区的特征是:
A.高楼林立,地价便宜
B.建筑物低矮,没有明显分区
C.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经济活动频繁
D.最中心以批发活动为主
9.

   辽宁在清王朝时是地广人稀的地区,由于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之一,按大清律制禁止大规模地开垦,清王朝覆灭之后短短百年时间,辽宁成为全国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最多的地区。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导致清朝辽宁城市发展缓慢的区位因素(   )
A.政治B.宗教C.交通D.军事
【小题2】使辽宁成为我国现在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最多地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资源开发B.交通C.自然要素D.宗教
【小题3】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军事因素的强弱是城市发展的条件B.城市区位因素是发展变化的
C.交通运输是辽宁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D.人口迁移是辽宁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10.
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属于   (  )
A.国内迁移B.国际迁移C.省际迁移D.县际迁移
11.
20世纪末,大批卢旺达难民向国外迁移,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国家政策B.部族战争C.自然灾害D.开发资源
12.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大洋洲、非洲B.欧洲、非洲C.非洲、欧洲D.亚洲、拉丁美洲
13.
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导致大量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A.深圳、珠海经济条件的改善B.深圳、珠海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深圳、珠海交通和通讯的发展D.深圳、珠海自然条件的改变
14.
关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B.世代更替快
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D.是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
15.
近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范围、跨度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C.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
D.经济地区差异不断增大
16.
下列说法不属于人口容量特点的是(  )
A.临界性B.相对性C.警戒性D.有限性
17.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8.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出现于(    )
A.工业化社会B.原始社会C.封建社会D.高度发达的社会
19.
2000年日本的人口出生率为0.94%,人口死亡率为0.82%,则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A. 0.12%    B-0.12%   C.1.2%    D.0.94%
20.
在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下,目前我国每年仍净增人口1400万,其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人口基数过大
C.大量移民迁入D.城市人口增加过快
21.
材料:到2040年,60岁以上的老人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数将是20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
资料中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出现了 (   )
A.人口老龄化B.劳动力素质低下C.人口基数大D.人口增长快
22.
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   ( ) 
A.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B.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23.
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B.地域文化对一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
C.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D.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地域文化差异对人口的发展往往产生相同的影响
24.
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A.城市职能单一化B.限制重工业的发展
C.实现郊区城市化或建卫星城D.积极在新区建设新城市
25.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的部分农业信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注:耕地利用率指年内累计耕作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小题1】该区域耕地利用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化,复种指数下降B.城市扩张,土地变更用途
C.过度利用,土壤肥力衰退D.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土地抛荒
【小题2】图示现象可以反映我国(  )
A.农业技术水平下降B.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
C.人口老龄化严重D.粮食生产压力减小
26.

   读“我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C.城市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重
D.城市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重
【小题2】从上图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中部各省中,只有湖北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40%以上
B.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部地带新增的特大城市数超过东部
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
D.总的说来,经济越发达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越高
27.
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①
28.
城市区位是指(   )
A.城市的空间分布B.城市的空间分布和地理位置
C.城市的地理位置D.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29.
关于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市场经济越发展,经济因素的影响就越小
B.商业用地的地租从市中心到边缘变化是最大的
C.城市中心对商业、工业和住宅这三种活动的吸引力大小是一样的
D.在市中心附近出现住宅区,是因为这里的通达度较高
30.
有关各省区城市化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广东城市化水平高——交通便利、重工业为主
B.黑龙江城市化水平高——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水平高
C.青海省城市化水平低——盆地为主的地形
D.西藏城市化水平较高——气候高寒

3.选择题(共10题)

31.已知常数a>0,函数f(x)=ln(1+ax)﹣ {#mathml#}2xx+2{#/mathml#} .
32.

“我以无可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摸那30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诚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觉醒。”这段发言最适宜放在(     )

33.1931年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由美德两国提供,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
34.1931年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由美德两国提供,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
35.

浙江慈溪一带流传着一首民歌,说:“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这里的“红头军”指(     )

36.

浙江慈溪一带流传着一首民歌,说:“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这里的“红头军”指(     )

37.

中国近代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割让领土最多的是(     )

38.

中国近代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割让领土最多的是(     )

39.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研制磁悬浮列车,如图5所示.我国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已建成,且实现了2000千米无故障运行.一种磁悬浮列车的车厢和铁轨上分别安放着磁体,车厢用的磁体大多是通有强大电流的电磁铁.现有下列说法:

①磁悬浮列车利用了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②磁悬浮列车利用了异名磁极互相排斥

③磁悬浮列车消除了车体与轨道之间的摩擦

④磁悬浮列车增大了车体与轨道之间的摩擦

正确的组合是(  )

40.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研制磁悬浮列车,如图5所示.我国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已建成,且实现了2000千米无故障运行.一种磁悬浮列车的车厢和铁轨上分别安放着磁体,车厢用的磁体大多是通有强大电流的电磁铁.现有下列说法:

①磁悬浮列车利用了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②磁悬浮列车利用了异名磁极互相排斥

③磁悬浮列车消除了车体与轨道之间的摩擦

④磁悬浮列车增大了车体与轨道之间的摩擦

正确的组合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27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