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0题)
A.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B.“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考生必须正确对待,在填报时做出取舍,”招生老师表示,如果看重学校,对专业要求就不能太苛刻,尽量服从志愿调剂。 |
C.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
D.学习《红楼梦》尤其要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
A.他说: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就要“制定实施全民创业行动方案,实行更加有效的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的活力,在全市形成竞相创业的生动局面,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创业之城。” |
B.中国第一个百万千瓦级核电项目——福建宁德核电站,18日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鼎市开工建设,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在海岛上建设的核电站。 |
C.针对近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刘为强假照片获奖一事(本报2月16日曾予详细报道),刘为强供职的大庆晚报编委会于18日通过互联网发表了公开道歉声明。 |
D.学习《红楼梦》尤其要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
A.这部《考试法》的范围只包括由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类考试,例如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自考等。其他部门和其他社会机构组织的考试,如司法考试、托福等不包括在内。 |
B.围棋的魅力,在于它斗智斗力,充分展现了人们的博弈技巧;围棋的魅力,还在于它源远流长,完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说围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
C.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语言的确非常美,读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初读,觉得它通俗、平和、自然,再读,觉得它准确、鲜明、生动,多读几遍,就更会觉得它含蓄、深刻、丰富。 |
D.如何理解这种新变化和新特点,如何评价西方各种社会形态(后工业社会论、信息社会论、知识社会论、全球社会论、消费社会论等)理论,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争论。 |
实验装置 | 解释 | |
A |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 |
B | 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隔绝空气 | |
C |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 |
D | 集气瓶中的水: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后便于观察O2何时收集满 |
实验装置 | 解释 | |
A |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 |
B | 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隔绝空气 | |
C |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 |
D | 集气瓶中的水: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后便于观察O2何时收集满 |
实验装置 | 解释 | |
A |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 |
B | 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隔绝空气 | |
C |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 |
D | 集气瓶中的水: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后便于观察O2何时收集满 |
实验装置 | 解释 | |
A |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 |
B | 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隔绝空气 | |
C |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 |
D | 集气瓶中的水: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后便于观察O2何时收集满 |
2.现代文阅读- (共1题)
周汝昌:65载红楼情
京 梅
1918年,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1947年,一次偶然的机遇,周汝昌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曹雪芹好友敦敏的诗集,并根据其中六首吟咏曹雪芹的诗,写下了第一篇红学文章,发表在当年的《民国日报》上。已是名家的胡适见到后,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从此,两人有了交往。1948年,周汝昌向胡适借阅他收藏的极为珍贵的“甲戌本”(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胡先生慨然允诺。当年暑假,周汝昌将这部书带回老家,花费两月时光,用墨笔和朱笔工楷把书抄录一遍,并向胡先生提出建议:应当依据《甲戌本》,加上《庚辰本》以及有正书局的《戚序本》,整理核订出一部接近曹雪芹原著的版本,不要再宣扬、散布那种被伪续者大肆删改的《程乙本》了。见到周汝昌的信,胡先生当即回复说:“这是笨重的工作,故二十多年来无人敢做。你若肯做此事,我可以给你一切可能的便利与援助。”
正是从那一天起,周汝昌开始了他长达60多年的“红楼”之旅,一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历经种种曲折,直到2004年5月1日,一部10卷本的《石头记会真》(对 11种《红楼梦》古抄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才正式出版。一愿已酬,然此时距他当初慷慨激昂向胡先生提出建议已历56年矣!周汝昌百感交集赋诗道:“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
周汝昌出版的第一部红学专著,是40万字的《红楼梦新证》,其时(1953年)他正在四川大学任教,后来听说此书在当时的北京文代会上差不多人手一册。《红楼梦新证》后来也成为***的枕边书。毛在他自己的文章《评读五部经典小说》中,有两处提及该书。
周汝昌是一位博学、勤奋的真学者,其治学初以语言、诗词理论、笺注、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国学基础博厚,一生著作可谓等身,自1959年出版《范成大诗选》后 ,又连续出版《白居易诗选》《杨万里选集》《诗词赏会》《岁华晴影》等古典文学和诗词的研究专著数种,而他自己也极善诗词,所作诗词曾得到著名学者钱钟书的赞叹。此外,周汝昌的书法也极有造诣,自谦“不是书法家”的他,自幼研习欧楷笔法,20岁后深研“兰亭”,所写瘦金体,刚风俊骨,墨采焕然。只是受视力所限,70岁后便极少动墨,这也是周汝昌书法作品存世稀少的原因。周先生还擅长京剧,据说当年燕大舞台上,“周氏小生”曾经倾倒过无数“粉丝”。
有人说,曹雪芹痴,写《红楼梦》用了10年;周汝昌更痴,研究《红楼梦》用了65年!从青年时起,周汝昌双耳便逐渐失聪,戴助听器还得别人在他耳边高喊。 1975年他的左眼又因视网膜脱落失明,右眼则需将两个高倍放大镜叠在一起才勉强可以看书写字。此后的岁月,他几乎每天就是趴在一张简易的旧折叠桌上,凭着仅存的一丝视力,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小纸片上,由他女儿将它们誊写在稿纸上、敲击到电脑中。近年,他的双目已完全失明,仅剩余些许听力,写作也只好改成了口述的方式……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老人才思泉涌,后又出版了《谁知脂砚是湘云》《红楼真本》等数部专著。
《红楼梦》对广大读者有着巨大的魅力。时至今日,这魅力之后则是无数巨大的商机。近年来,围绕《红楼梦》研究,不知不觉间已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商业产业链,从出版、影视、旅游,到各种文化活动、学术会议……据估算,一本《红楼梦》产值已达数十亿!《红楼梦》正迅速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金楼梦”。而被公认为中国红学三泰斗(胡适、俞平伯、周汝昌)之一的周先生,却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在常人看起来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周先生只是很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他说:“我心中常有几段妙曲,几幅佳画,几声入耳之言,几处动人之色,又何须外求乎?”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小题1】周汝昌先生的博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小题2】文章最后说“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从文中看,周汝昌先生身上体现了哪些“最值得骄傲的精神”?请简要概括。
【小题3】周汝昌先生身体不便,生活简朴,却“很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请根据文章内容,就“苦和乐”这一话题谈谈你的感想。
3.语言表达- (共2题)
文学名著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阅读名著,能感受文化的魅力;阅读名著,能领悟伟人的思想;阅读名著,能洞察社会的真相。在阅读中,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愉悦。为激发人们对名著的阅读兴趣,请从《红楼梦》《家》《巴黎圣母院》等三部名著中任选一部写一段推介词。(15分)
要求:
(1)要体现名著特点
(2)要有修辞手法的运用。
(3)不少于200字。
在一个文学座谈会上,主持人徐先生向大家这样介绍了一位专家:
“今天请大家认识一位朋友,是我的朋友,也是大家的朋友了。别看年轻,1962年的他可是得到过咱们国内有名的专家王宏庆先生真传的,是他的关门弟子。现在已是研究生导师了,就在咱们河洛大学。我这位朋友写过好几本书,是专门研究曹雪芹的,有《雪芹家世考》,《〈红楼梦〉导读》,这本书还在“优秀教育图书”评选中获过奖呢,还有《大观园人物论》,都发行到国外了,评价很高。忘了介绍名字了,和我一个姓,单字名兵,性格开朗,从小家里当男孩子看,家就在咱哈尔滨。”
要求:①内容适当。②语言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80字。-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0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