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10题)
2.综合题- (共3题)
材料一 下图为武汉市城区略图。
材料二 下面两图分别示意武汉市迁入人口的来源地构成及武汉市迁入人口就业结构。
材料三 下图为主要人口迁出省区迁往武汉市的人口统计图。
(2)根据材料说明武汉市迁入人口的来源地构成特点。
(3)分析四川比浙江迁入武汉人口多的原因。
材料一:中国网2009年6月15日报道,至2008年底,中国城镇人口突破6亿,城镇化率达到45.7%,2007年,我国东、中、西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35.7%。城市化水平最高的
上海为88.7%,其次为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4.3%、75.7%,城市化水平最低的为贵州和西藏,分别为27.5%和28.2%。
材料二:200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突破1600万,在此基础上,采用生态及水资源承载力法、就业岗位需求预测法、综合增长率法等三种方法测算出2020年北京市人口规模应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呈______关系,描述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主要的标志是______。(2)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中______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有什么特点?______。
(3)下列四幅图按照北京市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是______。

A.甲丁乙丙 | B.甲丙丁乙 | C.丁丙乙甲 | D.丙丁乙甲 |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

材料二 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

(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2)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十年间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3)材料二中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4)材料二中,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 (变大或变小),试分析其原因。
3.单选题- (共14题)

【小题1】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 B.④时人口数量达最小值 |
C.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 D.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

【小题1】春节期间,造成许多大城市出现“空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 B.经济因素 |
C.政治因素 | D.社会文化因素 |
①就业机会多
②环境质量好
③工资水平高
④公共设施齐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小题1】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欧洲迁往非洲 | B.从北美迁往拉美 |
C.从亚洲迁往拉美 | D.从非洲迁往西亚 |
A.从湖北流向四川 | B.从湖南流向广东 |
C.从山东流向甘肃 | D.从新疆流向内地 |
2010年我国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某市普查后发现该市自1990年以来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下图为该市某时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1990~2008期间该市人口变动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 B.近年出生人口呈现下降趋势 |
C.人口增长缓慢 | D.外来人口不断增加 |
A.计划生育 | B.大量吸纳海外移民 |
C.发展社会养老事业 | D.遣返流动人口 |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亿多。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箐,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多人,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
B.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
C.科技发展水平 |
D.蕴藏的资源数量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
C.制定人口政策 |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

【小题1】下列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 B.2050年乡村人口约占30% |
C.中心城区人口2050年与2000年基本相同 | D.2040年郊区人口多于乡村人口 |
A.2000年以来城市化水平先提高再下降 | B.2010年城市化水平约为50% |
C.2030年以后郊区人口比重增速降低 | D.2040年以后城市化水平基本不变 |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为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向外扩张带来的问题,在1947年提出“手指规划”方案,该规划方案至今仍然对哥本哈根的城市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读手指规划示意图。
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哥本哈根城市规划方案中的“手指”延伸的影响因素是( )
A.交通 | B.地形 | C.市场 | D.水源 |
A.工业区,因为地价低廉 | B.别墅区,因为环境优美 |
C.商业区,方便居民购物 | D.绿化区,优化城市环境 |

【小题1】关于这两种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 |
B.乙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
C.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于乙城市所在国家 |
D.乙城市所在国家的人口主要向城市中心区移动 |
A.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
B.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 |
C.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 |
D.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


【小题1】图Ⅰ中左图能反映右图中A到B沿公路地租变化的曲线是( )
A.Ⅰ曲线 | B.Ⅱ曲线 | C.Ⅲ曲线 | D.Ⅳ曲线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堵城”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发展受到巨大挑战。如下图为某城市中心商务区(阴影处)向外四条主要道路在高峰时段行车时间等时线图(图中数字单位为分钟)。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连接的道路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市区快速公交系统 | B.地铁 | C.高铁 | D.高架道路 |

【小题1】关于各时间点该租赁服务点停放的自行车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时<11时 | B.11时>12时 | C.14时>15时 | D.17时>18时 |
A.风景区 | B.工业区 | C.住宅区 | D.仓储区 |

【小题1】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
D.绿化区,优化城市环境 |
A.①处和③处 | B.①处和②处 |
C.②处和③处 | D.②处和④处 |

【小题1】图中字母分别代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区。其中e区域通常是( )
A.中心商务区 | B.批发与轻工业区 |
C.低级住宅区 | D.高级住宅区 |
A.扇形模式 | B.同心圆模式 |
C.多核心模式 | D.田园模式 |

【小题1】以上两图体现了建筑物在哪些方面的差异( )
A.空间布局形式 | B.建筑结构 | C.地域组合 | D.以上三个方面 |
A.自然环境的差异 |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 D.地域文化的差异 |
4.选择题- (共3题)
5.填空题- (共1题)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0道)
综合题:(3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3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