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一中高一5月质量检测地理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15275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8/17

1.综合题(共2题)

1.
读某城市道路和商业中心分布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该市的商业中心,其布局原则是________;B为该市新建的专业性商品交易市场,其布局原则是________。
(2)图中C、D两处,分别设置了自来水厂和钢铁厂,请判断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A.________;B.________。
(3)图中该城市交通线路的设置,最不合理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
2.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的甲地为鞍山钢铁公司,乙地为宝山钢铁公司。其钢铁工业基本形成一定的工业地域。这种工业集聚的最终目的是   (双选),带来的好处可能是  (双选)。
A.提高企业知名度B.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C.扩大再生产,提高产品质量D.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E.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F.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G.可以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2)图中①②③箭头均表示 的运输方向,箭头④表示从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国进口的
(3)从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看,两个钢铁厂的区位优势分别是:
甲:     
乙:     

2.单选题(共4题)

3.
城市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下图为世界某城市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方位雷达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B.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C.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
D.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较多
【小题2】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可能分布在该城市的(  )
A.西南方向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D.东北方向
4.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   )
A.A处B.B处C.C处D.D处
【小题2】B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人口减少B.科技进步C.劳动力增加D.政策改变
5.
下图表示我国某工业公司向异国发展的过程。a、b、c三国均为发达国家。第Ⅰ阶段,该公司将国内生产的产品销往a、b、c三国;第Ⅱ阶段,该公司分别在a、b、c三国投资设厂,以避开贸易壁垒。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影响该种工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劳动力B.原料C.市场D.动力
【小题2】根据生产布局的这种变化推测,该公司在第一阶段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 )
A.品牌优势B.成本优势C.管理优势D.技术优势
【小题3】该公司为我国和a、b、c三国所设计的产品具有差异,这是因为它们( )
①消费文化的地理差异 ②生产能力的地理差异
③管理水平的地理差异 ④市场需求的地理差异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小题4】一旦关税等贸易壁垒降低,该公司还会继续保持在a、b、c三国的生产布局,因为它仍然有利于( )
①利用廉价劳动力
②降低产品运输成本
③迅速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
④降低原材料消耗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
欧洲某企业在我国投资建立某个新厂,其产品主要出口欧洲,这一决策使得为其生产零部件的一些生产厂陆续迁至该厂附近。该企业设想:早晨接到订单,立即组织生产,下午发货,次日产品运到欧洲。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该厂产品可能是(    )
A.电子产品B.机电设备C.建筑陶瓷D.生物药品

3.选择题(共2题)

7.如图,为保护河上古桥OA,规划建一座新桥BC,同时设立一个圆形保护区,规划要求:新桥BC与河岸AB垂直;保护区的边界为圆心M在线段OA上并与BC相切的圆,且古桥两端O和A到该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均不少于80m,经测量,点A位于点O正北方向60m处,点C位于点O正东方向170m处(OC为河岸),tan∠BCO= {#mathml#}43{#/mathml#} .

8.如图,为保护河上古桥OA,规划建一座新桥BC,同时设立一个圆形保护区,规划要求:新桥BC与河岸AB垂直;保护区的边界为圆心M在线段OA上并与BC相切的圆,且古桥两端O和A到该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均不少于80m,经测量,点A位于点O正北方向60m处,点C位于点O正东方向170m处(OC为河岸),tan∠BCO= {#mathml#}43{#/mathml#}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