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图。
材料二 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下表为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与流动人口统计表。
(2)指出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由第三位变为第一位的原因,并分析这种变化可能给广东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以及给流出地和流入地带来的问题。
材料一 2015年2月26日,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全年出生人口1 68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21‰,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
材料二 我国每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则出现人口老龄化)。

(1)根据材料一描述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何种人口问题?从图中看出该问题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哪一年?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哪些方面?
(3)下面漫画反映了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长大以后问题就更明显了”表现在哪些方面?


(1)现拟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 ,试简述其理由。
(2)甲处为化学工业园区,从环境角度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3)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不断提高,该城市规划在西南部建设高级住宅区,你认为在此处建设高级住宅区的优势有哪些?
2.单选题- (共19题)
按人口年龄结构,一个地区可分为少年儿童人口(0~14岁)、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和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三部分。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2 302万,劳动年龄人口1 644万,占比71.44%。下图为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金字塔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的主要原因有( )
①劳动力的大量迁入 ②死亡率低
③出生率低 ④经济发展水平高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A.失业人口过多 | B.老龄化问题突出 |
C.性别比例失调 | D.中小学教师过剩 |
A.保持一定的人口迁入 | B.把工业迁移到郊外 |
C.严控外来人口的迁入 | D.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小题1】太行山脉以西的城市分布特点是( )
A.沿黄河分布 | B.沿铁路和河谷分布 |
C.沿山麓地带分布 | D.沿冲积扇边界分布 |
A.地势较高,不易受洪灾影响 |
B.沿大道、公路分布,形成较早 |
C.河流沿岸,水运便利 |
D.地形平坦,易于城市建设 |
房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2010年4月,国务院发布房产新政多项措施。下图为中国南方某城市等房价线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M、N、P、Q四处房价及原因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A.M处房价偏高,环境优美 | B.N处房价偏低,距市中心远 |
C.P处房价高,靠近河流 | D.Q处房价低,靠近铁路 |
A.住宅区所占城市面积仅次于工业区 | B.收入差异为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
C.住宅区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 D.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地价较高的市中心附近 |

【小题1】该城市抚养压力最大的年份是( )
A.1982年 | B.1992年 |
C.2002年 | D.2007年 |
A.少儿抚养比持续升高 |
B.总抚养比持续升高 |
C.外来青壮年大量涌入 |
D.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

【小题1】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 )
A. 甲→乙→丁→丙 B. 丙→乙→丁→甲
C. 甲→乙→丙→丁 D. 丙→乙→甲→丁
【小题2】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国内移民
③人口政策的实施 ④资源十分匮乏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小题1】西藏地区人口总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过于强烈 | B.气候高寒 |
C.现今粮食不足,无法温饱 | D.经济落后,众多人口外迁 |
A.政策、经济 | B.交通、气候 |
C.宗教、气候 | D.气候、政策 |

【小题1】杭州市在2000年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是( )
A.出生率较高 | B.死亡率较低 | C.迁入率较高 | D.迁出率较低 |
A.1953年之后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逐年减少 |
B.1964年之前15~64岁人口比例不断减少 |
C.1990年之后0~14岁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
D.1982年该市人口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

【小题1】材料所示山西耕地资源人口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的主要成因是
A.人口增加 | B.消费水平提高 |
C.土地资源减少 | D.科技进步 |
A.鼓励人口外迁 | B.降低山西开放程度 |
C.大力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 | D.宣传节俭,降低生活标准 |

【小题1】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 | B.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 |
C.农村环境好,人口寿命长 | D.城市老年人口大量迁入农村 |
A.改变我国人口增长模式 | B.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
C.减少老年人口数量 | D.减轻家庭及社会的养老负担 |


【小题1】甲图显示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A.总量呈下降态势 |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
A.1990年以前 |
B.1990~2000年之间 |
C.2000~2004年之间 |
D.2004年以后 |
“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域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继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下图为我国流动人口分布区域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与2013年相比,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 )
A.东部对流动人口已失去吸引力 |
B.西部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在增加 |
C.中部和东北的人口数量在减少 |
D.西部人口的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
A.超大、特大城市的数量将减少 |
B.交通便利是吸引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
C.跨省流动人口数量仍然庞大 |
D.中、西部地区省内流动人口将成为主流 |

【小题1】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A.男女比例不平衡 |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
A.人口老龄化 | B.婚姻家庭 |
C.政治因素 | D.经济因素 |


【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丁两地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 | B.乙、丁两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 |
C.乙地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 D.丁地区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 |
A.甲 ②⑥ | B.乙 ④⑤ |
C.丙 ①④ | D.丁 ①③ |

【小题1】该城市人口增长模式是( )
A.高高低 | B.高低高 |
C.高高高 | D.低低低 |
A.人口总数持续减少 |
B.人口总体迁出为主 |
C.2014年人口达到顶峰 |
D.自然增长率总体先增后减 |

【小题1】从资料可以看出,
A.深圳外来人口来源城市单一 |
B.人口来源地都集中在大城市 |
C.吸引人群应以中老年为主 |
D.该现象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
A.自然环境优美 |
B.城市等级较高 |
C.经济发展迅速 |
D.文化底蕴深厚 |

【小题1】据图判断,该城市最初形成的原因是( )
A.位于河流沿岸 | B.位于铁路沿线 |
C.靠近海港 | D.矿产资源丰富 |
A.地形平坦开阔 | B.矿产资源丰富 |
C.海陆交通便利 | D.环境优美 |

【小题1】三个城市中,最先形成的是( )
A.A城市 | B.B城市 |
C.C城市 | D.B城市和C城市 |
A.便利的水运条件 | B.雄厚的农业基础 |
C.丰富的煤、铁资源 | D.悠久的历史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