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9年在现大庆境内发现了世界级特大油田。1960年石油部组织全国37个厂矿、院校人员及退伍官兵近5万人,自带几十万吨设备在此展开了石油大会战。1963年12月全国人大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
材料二 大庆主要城镇示意图(图甲)、大庆采油区分布示意图(图乙)。


甲 乙
材料三 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城市转型的历程,其举措如下表:

(1)结合材料一、二,简述建设大庆石油工业基地的有利区位条件。
(2)读材料二,指出大庆市辖区城区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3)结合材料三,概括大庆通过资源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材料一 1959年在现大庆境内发现了世界级特大油田。1960年石油部组织全国37个厂矿、院校人员及退伍官兵近5万人,自带几十万吨设备在此展开了石油大会战。1963年12月全国人大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
材料二 大庆主要城镇示意图(图甲)、大庆采油区分布示意图(图乙)。


甲 乙
材料三 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城市转型的历程,其举措如下表:

(1)结合材料一、二,简述建设大庆石油工业基地的有利区位条件。
(2)读材料二,指出大庆市辖区城区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3)结合材料三,概括大庆通过资源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2.单选题- (共5题)
3.
能源是2014年APEC《北京宣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下图为中国部分地区有效风功率密度分布图(有效风功率密度可表示风能资源的大小)。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 )
A. 甲地受地形影响,为风能低值区
B. 乙地受极地东风影响,为风能高值区
C. 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季风区
D. 风能最佳利用季节是夏季和秋季
【小题2】与火力发电相比,风能发电具有的特点是( )
A. 技术要求低,便于推广 B. 连续性强,发电量稳定
C. 能量分散,设备占地广 D. 清洁环保,建设成本低

【小题1】图中( )
A. 甲地受地形影响,为风能低值区
B. 乙地受极地东风影响,为风能高值区
C. 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季风区
D. 风能最佳利用季节是夏季和秋季
【小题2】与火力发电相比,风能发电具有的特点是( )
A. 技术要求低,便于推广 B. 连续性强,发电量稳定
C. 能量分散,设备占地广 D. 清洁环保,建设成本低
4.
【小题2】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明显成效是
①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②提高了煤炭的附加价值
③使产业结构多元化 ④根本解决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小题3】下列关于山西煤炭外运的说法,正确的是
下图是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开发利用示意图和山西煤炭外运线路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A.水能 | B.天然气 | C.钢铁 | D.铝土矿 |
①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②提高了煤炭的附加价值
③使产业结构多元化 ④根本解决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A.通过甲线运出的煤炭只能保证京津唐地区的能源需求 |
B.乙、丙铁路线分别是运煤铁路焦日线、神黄线 |
C.建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从根本上解决了外运压力 |
D.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外运路网体系 |
5.
20世纪50年代,已是工业制成品主要出口国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政府将石油、天然气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出口剧增,经济立现繁荣,却也埋下隐患,其他工业遭到削弱。20世纪80年代初期,天然气资源开始趋向枯竭,荷兰政府不得不面对出口下滑、收入下降、失业人口陡升的困境。国际上把这种资源产业短期繁荣后留下的后遗症,称为“荷兰病”。据此完成下题。
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历程,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是( )
①利用区县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②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等制造业 ③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发展农业 ④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搬迁
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历程,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是( )
①利用区县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②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等制造业 ③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发展农业 ④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搬迁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6.
读“某市有色金属工业产业链结构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有色金属工业属于( )
【小题2】图中( )
【小题3】图中“井下填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①井下冒水 ②井下塌方 ③地面沉降 ④侵占土地

【小题1】有色金属工业属于( )
A.动力导向型工业 | B.原料导向型工业 |
C.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 D.技术导向型工业 |
A.矿山有铜、铁、锌矿石开采 |
B.铜精矿的产业链最长 |
C.铁精矿实现了回收利用 |
D.井下填充物都为废矿石 |
①井下冒水 ②井下塌方 ③地面沉降 ④侵占土地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