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第一次模块检测地理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1363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3/7/17

1.综合题(共1题)

1.
分析“近年来大气中CO 2 的增长示意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代表近年来CO 2 增长的曲线是__________。
(2)计算一下1958~1968年十年间CO 2 平均每年增加__________(ppm)。
(3)为什么大气中CO 2 的含量与日俱增?
(4)大气中CO 2 的增多对气候有何影响?为什么?
(5)列举一二项事例说明由于CO 2 的增多,使气候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后果。

2.判断题(共3题)

2.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    )
3.
同一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小于人口合理容量。
4.
有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预报、预警是有效的防御措施之一。(  )

3.单选题(共19题)

5.
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温差大
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
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
6.
在夏季风势力强盛的年份,往往造成我国东部地区
A.北旱南涝B.北涝南旱C.南北皆旱D.南北皆涝
7.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
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
C.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D.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
8.
关于自然资源数量有限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受资源分布规律限制,数量有限B.受空间分布限制,数量有限
C.受技术水平限制,数量有限D.受时间分布限制,数量有限
9.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上的水稻生产受到直接威胁,对此最为担心的国家是( )
A.中国B.印度C.印度尼西亚D.南非
10.
下列物质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煤炭B.水泥C.钢材D.蔗糖
1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
A.逐步增强,是主要因素B.逐步增强,是基础因素
C.逐步减弱,甚至没有影响D.逐步减弱,仍是基础因素
12.
下列物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土地B.水C.鱼D.金矿
13.
读图,与阴影部分含义相符的一项是()
A.核能B.地热能C.水能D.煤炭
14.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很多人向西部迁移,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源条件的改善B.民族政策的变化
C.交通和通讯的进步D.经济布局的变化
15.
关于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人口迁移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B.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利大于弊。对迁入地恰恰相反
C.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能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
D.人口迁移会造成国家政局不稳定
16.
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B.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
C.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D.印度老年人口比重最高
17.
在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自然条件B.经济条件C.自然灾害D.河流变迁
18.
有关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B.经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C.经济越发达,人口在地区间的迁移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就越小
D.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B.是因为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C.国际环境相对动荡D.科技进步
20.
世界人口加速增长阶段出现在 ( )
A.第二次社会大分工B.工业化初期
C.二次世界大战D.20世纪70年代
2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的是    (  )
A.欧洲B.拉丁美洲C.北美D.非洲
22.
下列地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  )
A.西亚B.北非C.大洋洲D.东亚
23.
下列属于防洪工作的工程措施是  (   )
A.修建分洪区B.洪泛区土地管理
C.实行防洪保险D.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4.选择题(共21题)

24.

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25.

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26.

1950~1952年我国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    )

27.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首先是在(    )

28.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首先是在(    )

29.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忘党忘国。”邓小平此语倡导的是(    )

30.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忘党忘国。”邓小平此语倡导的是(    )

31.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忘党忘国。”邓小平此语倡导的是(    )

32.

下列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缓蒸发的是(  )

33.

下列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缓蒸发的是(  )

34.

中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

35.

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五年为单位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始于(    )

36.

1952年底,我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他们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    )

37.

某同学拿出一些1969年发行或1971年发行的毛泽东主席像章给同学们观赏, 从这些旧物可断定是(    )

38.

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给付对联:

对联一: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对联二: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对联三: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对联四: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请回答:

39.

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给付对联:

对联一: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对联二: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对联三: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对联四: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请回答:

40.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    )

4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    )

42.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当中,国家采取了(    )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3.

阅读下侧“某地水稻产量数据柱状图(单位:斤/亩)”。导致1958年数据的主要原因是(    )

44.

阅读下侧“某地水稻产量数据柱状图(单位:斤/亩)”。导致1958年数据的主要原因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判断题:(3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