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气候变暖引起北极冰盖加速融化,北极航线正成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新纽带”和“高速路”,可使我国大连到荷兰鹿特丹的海上航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下图为欧亚大陆略图。

(1)北极航线的最佳通航季节是________季。
(2)图中所示山脉________坡雪线低,原因是________。
(3)图中所示山脉________坡自然带复杂,原因是________。
(4)请你提出至少二则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的结构性变化所导致的积极经济结果。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下图显示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及人口负债期。图中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1)说明抚养比与就业比的关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均快速上升,分析变化的原因。
(3)分析人口红利期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
(2)据材料二,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
2.单选题- (共19题)

【小题1】影响我国季节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海陆 | B.纬度、地形 |
C.地形、海陆 | D.洋流、地形 |
A.纬度、海陆 | B.纬度、地形 |
C.地形、海陆 | D.洋流、地形 |
材料一: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小题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 B.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
C.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

【小题1】图中显示当地( )
A.降水量与海拔成正相关 | B.降水量与海拔成负相关 |
C.年均温与海拔成正相关 | D.年均温与海拔成负相关 |
A.全年高温多雨 | B.冬暖夏热,年降水量较多 |
C.全年高温少雨 | D.冬冷夏热,年降水量较少 |

【小题1】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别海岸变迁的影响,则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特征是( )
A.逐步变暖 | B.先暖后冷 |
C.逐步变冷 | D.先冷后暖 |
A.入海河流沉积作用 | B.地壳运动 |
C.风力的侵蚀 | D.海浪的侵蚀 |

【小题1】该资源的分布
①低纬度地区缺失
②范围有季节变化
③主要在高纬和高山地区
④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广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A.近年来数量逐渐减少 | B.被人类大量开发利用 |
C.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D.大多数国家需要进口 |

【小题1】影响图示区域公路选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 | B.地形 | C.矿产资源 | D.洪涝灾害 |
A.河流堆积地貌 | B.河流侵蚀地貌 |
C.风力侵蚀地貌 | D.风力堆积地貌 |

【小题1】左图中的竹楼式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
A.火热干旱的沙漠 | B.终年严寒的地区 |
C.热而多雨的气候 | D.地势高峻的高原 |
①春洼——地势低的地方可避开风沙,且牧场融雪早,往往水源充足,牧草返青早
②夏岗——高山草原地区夏季凉爽,牧草生长旺盛,蚊蝇少
③秋平——气候适宜,山腰、山麓、河流两岸的平地牧草很丰富
④冬阳——暖和,有利于牲畜过冬
A.①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小题1】该“环境变迁”可能是
A.海平面下降,低地被淹没 | B.火山、地震频发 |
C.荒漠化日趋严重 | D.全球温室效应 |
A.增加粮食产量 | B.减少海洋面积 |
C.不利于航海 | D.不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

【小题1】关于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 B.乙城市一直是人口净迁出区 |
C.丙城市由净迁出区转为净迁入区 | D.丁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减慢 |
A.四川 | B.贵州 | C.安徽 | D.浙江 |

【小题1】高铁对沿线城市的影响正确的是
A.限制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 |
B.加快城市间产业转移 |
C.加剧城市大气环境污染 |
D.抑制电子商务的发展 |
A.经济因素 | B.政治因素 |
C.社会文化因素 | D.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

【小题1】下列人口事件中,与左下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相符的是
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
B.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口移居东南亚 |
C.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
D.湖南某旅行团到广东旅游 |
A.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 B.从沿海流向内地 |
C.从城市流向农村 | D.从东、西部流向中部 |
A.0-14岁人口比重下降,入学与就业压力减轻 |
B.15-59岁人口总数增加,人均GDP将快速增长 |
C.60-79岁人口比重下降,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
D.80岁以上人口总数下降,养老金支付总额减少 |

【小题1】可能出现人口就业压力较大和劳动力不足的国家分别是 ()
A.A国、D国 | B.B国、C国 |
C.C国、D国 | D.A国、C国 |
A.A国 | B.B国 |
C.C国 | D.D国 |
A.A国 | B.B国 |
C.C国 | D.D国 |

【小题1】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 B.④①②③ |
C.④③②① | D.③②①④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①以后,②之前 | B.②以后,③之前 |
C.③以后,④之前 | D.④以后,①之前 |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读我国东部某省(市)2006—2014年人口增长率变化图(含预测)。
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 )
A.持续上升 | B.持续下降 |
C.先减后增 | D.先增后减 |
A.城镇环境质量下降 | B.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
C.产业升级和转移 | D.城市房价增长快 |

【小题1】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地区多,湿润地区少 | B.山区多,平原少 |
C.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 D.北方多,南方少 |
A.气候干燥,生态脆弱 | B.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 |
C.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不便 | D.人口的出生率低 |
A.东部地区科技水平较高 | B.东部地区耕地资源、水资源更丰富 |
C.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 D.东部地区人均消费水平更高 |

【小题1】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欧洲迁往非洲 | B.从北美迁往拉美 |
C.从亚洲迁往拉美 | D.从非洲迁往西亚 |
A.从湖北流向四川 | B.从湖南流向广东 |
C.从山东流向河北 | D.从新疆流向内地 |
A.甲地优美的环境 | B.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
C.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 D.甲地良好的教育条件 |

【小题1】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苏南地区女性人口数多于苏北地区 | B.盐城市区人口总数比连云港少 |
C.苏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负值 | D.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增加较快 |
A.该地区经济发展快,出生率低 | B.该地区人口死亡率太高 |
C.该地区净迁出人口多 | D.女性人口比重低 |
3.选择题- (共7题)
有人这样比喻亲子间的冲突:“孩子是火种,父母常常是火药,火药是怎么堆积起来的,你对他越是不断的付出,付出一分,火药就多一点,有一天他让你不高兴了,他这一点,爆炸了。”这启示我们在以“逆反”言行回应父母时,要看到( )
有人这样比喻亲子间的冲突:“孩子是火种,父母常常是火药,火药是怎么堆积起来的,你对他越是不断的付出,付出一分,火药就多一点,有一天他让你不高兴了,他这一点,爆炸了。”这启示我们在以“逆反”言行回应父母时,要看到(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