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1212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9/4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棉花面积.单产.总产.调出量已连续19年位居全国首位,为推动我国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澳大利亚常年植棉面积50万公顷,平均一个农场400公顷(6000亩),是我国户均植棉面积的2000倍;澳大利亚棉花生产的全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大面积种植同一个品种,采用同一个生产模式,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下左图为新疆棉花种植区域分布图,下右图为澳大利亚农业区域分布图。


(1)新疆与澳大利亚棉花生长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共同的不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针对该不利条件当地应提倡大力发展____________农业。
(2)据材料总结澳大利亚的棉花种植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与澳大利亚相比,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不利社会经济条件是(  )
A.市场狭小B.劳动力价格低C.政策扶持力度小D.科技水平低
(3)右图中A地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与下表中的____________(甲或乙)对应。该农业地域类型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4)请你为我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化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1)读图甲,估算2010年上海的人口三个年龄段(0-14岁、15-64岁和65岁以上)年龄构成,并判断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
(2)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乙,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
(4)结合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2.单选题(共14题)

3.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大气环流B.地壳抬升
C.海陆位置D.农业开发
【小题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4.
从珠海乘高铁到北京,沿途主要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
A.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
5.
读我国甲、乙两山地东南坡植被对比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甲山东南坡植被类型比乙山东南植被类型少的主要原因是()
A.甲山海拔较乙山高B.甲山降水较乙山少
C.甲山坡度较乙山小D.甲山纬度较乙山高
【小题2】乙山可能位于()
A.河南B.湖北C.安徽D.福建
6.

   近年来,河西走廊渐渐从我国商品粮基地名录中淡出,现为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当地制种玉米生产苗期需水少,但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拔节抽穗阶段需水量大。下图为我国玉米制种区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河西走廊淡出我国商品粮基地名录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年降水量少B.水资源短缺
C.耕地面积减少D.土壤污染加剧
【小题2】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基地与图中其他四区相比,叙述正确的是(  )
A.较①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多B.较②区夏季水源更为稳定
C.较③区更适合机械化制种D.较④区昼长更长,光照足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特克斯县城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是我国唯一的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乌孙(游牧古国—乌孙国所在地)文化与易经文化交织的地方。

读特克斯县城道路网及河流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西汉时期,乌孙人在此地建城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乌孙国。在此地建城的突出优势是
A.北依山地,森林茂密B.河谷平坦,利于筑城
C.沿河设城,水运便利D.背山面河,风景优美
【小题2】特克斯县城的马路上没有一盏红绿灯,但从来不会堵车,主要是由于该县城
A.地形平坦开阔,街道平直B.河流远离,未穿城区
C.道路环形放射,街道相连D.过境干道,绕城边缘
【小题3】北京市区交通拥堵时有发生,但无法借鉴特克斯县城设计八卦布局的原因是北京
A.深受皇家文化影响B.缺乏易经文化传播
C.气候湿润,城区被河流分隔D.市区多山地,地势起伏较大
8.

   2011年12月23日,广州市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270.19万人,预计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500万内,这“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

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广州提出的“1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500万”是指
A.环境人口容量B.人口合理容量
C.环境承载力D.土地承载力
【小题2】针对广州市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A.挖掘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B.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
C.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D.鼓励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
9.

   “潜在支持比”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与老年人口(65岁以上)的比率。下图为“我国人口潜在支持比趋势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现阶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
【小题2】该图信息反映了未来我国
A.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B.老龄人口比重下降
C.青壮年劳动力过剩
D.教育资源严重短缺
10.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体系示意图,符号大小表示城市等级的高低。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长江三角洲城镇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苏州与绍兴的城市等级和服务功能相同
B.上海的城市等级最高且服务范围最大
C.南京和绍兴在行政管理上是隶属关系
D.上海的城市服务范围被南京覆盖
【小题2】下列关于该区域描述正确的是
A.该区域城市化进入了后期成熟阶段
B.矿产资源的开发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C.城市化发展带动郊区农业结构的调整
D.出现了人口大量迁往乡村的逆城市化现象
11.

   下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正相关。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
A.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B.西北升高,东部降幅小
C.西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D.整体升高,东部升幅小
【小题2】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迁入B.放开二胎C.出生率持续较低D.城市化水平提高
12.

   不透水地表和绿地是城市内部土地覆盖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下图为北京和纽约l978—2010年两城市内部土地覆盖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城市内部土地覆盖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978年北京以不透水层和植被为主
B. 2010年纽约以植被层和水体为主
C. 1978~2010年北京其他用地比重迅速下降
D. 1978~2010年纽约不透水层比重迅速上升
【小题2】北京土地覆盖结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 热岛效应强度减弱 B. 内涝概率上升
C. 地下水位不断上升 D. 蒸发量增加
13.
读城市功能分区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该城市的A功能区可能正确的是(    )
A.商业区B.高级住宅区C.工业区D.大型综合批发市场
【小题2】关于B功能区形成条件可能是(    )
A.盛行风的上风向B.与城区间有隔离带C.环境条件好D.土壤肥沃
【小题3】C功能区的景观特点是(    )
A.多高层建筑B.交通便利,多见高档车辆出入本区
C.人口白天密集,人流量大D.高大烟囱林立
14.

   中国经济网北京2013年2月22日讯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2年年末大陆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读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图和文字材料。

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材料中能表示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是
A.①B.③C.④D.⑤
【小题2】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比重一直在增加
B.我国已完全实现了城市化
C.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是城市环境全面提高的结果
D.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15.

   美国每年都有一批工人定期随季节变化在国内迁移,其迁移主要路线如下图示意。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导致图中人口迁移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环境变化B.婚姻家庭
C.农业活动D.气候变化
【小题2】对该类人口迁移的主要时间和方向描述正确的是
A.春季向东迁移B.夏季向西迁移
C.秋季向西迁移D.冬季向南迁移
【小题3】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的影响因素是
A.资源的数量B.人均消费水平
C.区域开放程度D.科技发展水平
16.
下图示意我国1960~2045年每五年的劳动人口增长变化(含预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
A.1965年B.1980年C.2015年D.2045年
【小题2】未来10年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将导致(    )
A.老龄人口增加B.人口增加C.用T成本上升D.人口大量外流
【小题3】为应对劳动参与率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最有效措施是(    )
A.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B.逐步放宽生育限制
C.适当延长退休年龄D.大幅提高养老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