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今社会 , ,有很多不知敬畏为何物的人,他们对生命对自然对律令对道德对传统对历史对民意对信仰皆不敬,完了还 到处炫耀,仿佛自己完成了一项壮举,对于这种现象,要想 ,除了唤醒人们的敬畏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制度、完善管理。
当今社会 , ,有很多不知敬畏为何物的人,他们对生命对自然对律令对道德对传统对历史对民意对信仰皆不敬,完了还 到处炫耀,仿佛自己完成了一项壮举,对于这种现象,要想 ,除了唤醒人们的敬畏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制度、完善管理。
A.鱼目混珠 自鸣得意 扬汤止沸 |
B.鱼龙混杂 自以为是 扬汤止沸 |
C.鱼龙混杂 自鸣得意 釜底抽薪 |
D.鱼目混珠 自以为是 釜底抽薪 |
2.
下列诗句,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写景物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
B.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
C.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
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
2.句子默写- (共1题)
3.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2) ,而卒莫清长也。(苏轼《赤壁赋》)
(3)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韩愈《师说》)
(4)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5)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6) ,金石可缕。(荀子《劝学》)
(7) ,勿施于人(《论语》)
(8)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1)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2) ,而卒莫清长也。(苏轼《赤壁赋》)
(3)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韩愈《师说》)
(4)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5)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6) ,金石可缕。(荀子《劝学》)
(7) ,勿施于人(《论语》)
(8)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3.诗歌鉴赏- (共1题)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小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年轻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的进士,可叹尚未一展宏图,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便告覆亡。一心想效力宋王朝重整山河的蒋捷,抑郁寡欢,退隐江湖之间,栖息于太湖中竹山岛,恪守气节,终不出仕,过着飘零凄苦的生活。
【小题1】“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简要概括作者少年、壮年、晚年听雨的不同的心情。
【小题3】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年轻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的进士,可叹尚未一展宏图,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便告覆亡。一心想效力宋王朝重整山河的蒋捷,抑郁寡欢,退隐江湖之间,栖息于太湖中竹山岛,恪守气节,终不出仕,过着飘零凄苦的生活。
【小题1】“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简要概括作者少年、壮年、晚年听雨的不同的心情。
【小题3】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释之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1),不遂。”欲免归。中郎将爰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亡穷者。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亡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上者。”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亡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
就车,召释之骖乘,徐行,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繇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文帝崩,景帝立,释之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相,犹尚以前过也。年老病卒。其子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选自《汉书·张冯汲郑传》,有删节)
注释:(1)汉时为郎者,须自备衣裘鞍马之饰,故有减产之语。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下列加横线的各组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小题4】(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
(2)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亡恻隐之实。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张释之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1),不遂。”欲免归。中郎将爰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亡穷者。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亡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上者。”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亡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
就车,召释之骖乘,徐行,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繇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文帝崩,景帝立,释之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相,犹尚以前过也。年老病卒。其子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选自《汉书·张冯汲郑传》,有删节)
注释:(1)汉时为郎者,须自备衣裘鞍马之饰,故有减产之语。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十年不得调升迁 |
B.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亡穷者观察 |
C.具以质言实情 |
D.拜为中大夫授予官职 |
A.以赀为骑郎不赂者以赂者丧 |
B.乃请徙释之补谒者今其智乃不能及 |
C.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D.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苟以天下之大 |
A.张释之补谒者缺职后朝见文帝,陈说利国利民的方针大计,文帝嫌其迂阔,于是张释之就谈论起秦汉异代之际的兴亡得失,深得文帝心意。 |
B.文帝游幸上林苑,欲越级提拔巧言令色的虎圈啬夫,张释之以周勃和张相如这两个反面例子来向文帝陈说提拔夸夸其谈者的危害,文帝欣然纳谏并作罢此事。 |
C.张释之认为太子与亲王亦必须遵守朝廷礼法,不得乘车经过司马门,文帝因此认为张释之与众不同,进一步提拔了他。 |
D.张释之认为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准则,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而目无法纪随意量刑、定罪。 |
(1)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
(2)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亡恻隐之实。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5.现代文阅读- (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田埂上最后的守望
刘汉斌
(1)小麦地和玉米地毗邻,翠绿的麦苗像锥尖一样林立,喷洒过仲丁灵除草剂的玉米地,地面泛着淡淡的绿色,玉米种子正躺温热的土层里抽芽生根。父亲喜欢在闲来无事的时候,背向麦田,面朝玉米坐在田埂上,远远地看,父亲就像是被谁钉在田埂上的一根褪了色的木桩。
(2)父亲一直深爱着他的土地,混凝土无时无刻地向着他深爱的土地逼近,他所深爱着的土地在一片接着一片地减缩。此刻,父亲就坐在田埂上,低头不语。我在猜想,父亲一定是想把自己像榍一样深深地扎进这田埂上,表达它对无度扩张的混凝的抵抗,用他的身体捍卫他深爱着的土地。
(3)在土地上劳作了大半辈子的父亲没有比深爱着土地更博大的胸襟,也没有比把土地当生命一样更伟大的举措,他只想一辈子就这样在自己深爱着的土地上劳作着,慢慢老去,然后永远地与大地结为一体。父亲总是无法接受没有土地可供劳作而闲散的活着的现实。我每天都看到父亲的上衣兜里揣着玉米种子,背抄着双手,躬身查看玉米的出苗情况,并时不时俯身下去,将断垄的土地用双手刨开,然后将玉米种子撒进土壤中,覆上土,用脚踩实了,他的心里才会踏实。
(4)父亲从山外面请了阴阳先生,沿着可供他耕种的土地走过一圈,然后阴阳先生就在玉米地里划下一个方块。父亲对我说,那一方土地以后就是他的坟地。父亲直言不讳,让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知道的,父亲已然年过花甲,身体每况日下,可是我不忍心在父亲的面前提及这未知的事情。父亲倒反过来安慰我,他说,农民的一生在土地上播种、收获,到最后都是把根留在土地上,然后把自己种进了土地里,这是所有农民的宿命,没有人能逃脱,既然逃不掉,不如趁有生之年为自己选下一块称心如意的土地。我欲言,却无语。
(5)一直为担心混凝土侵占耕地而无法释怀的父亲,面对生命最终的归宿,却是如此看得开,我真的没有想到。父亲的豁达,反倒让我内心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了解我的父亲吗?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孝敬父亲的,可是我却并不了解我的父亲,我不了解父亲为什么会常常坐在田埂上低头不语,我更不了解父亲会亲手为自己选下坟地的想法。
(6)年过花甲的父亲,想法开始趋于简单,往往是我,误解着父亲的真实用意而将我对父亲的孝敬之心表达的过于繁杂,在土地上劳作了大半辈子的父亲,他最后的心愿就是与它深爱着的土地永远的结为一体。父亲所担心的是,无度扩张的混凝土一旦侵占了他所中意的那片土地,在他的有生之年,庄稼的种子就没有了可供扎根的土壤,而在他的生命无法再提供可氧化的血肉的时候,他就无法与自己中意的那片土地融为一体。
(7)我时常看到父亲坐在田埂上的时候那双忧郁的眼睛,这是他可坦然面对生死,却无法确定自己可否能如愿以偿的复杂心境。
(8)我是在不断地解读父亲那双忧郁的眼睛的岁月里真正成长起来的,而今,父亲的身体依然硬朗,我不知道这是否与背着父亲而对他的祈祷有关,我只知道,在我虔诚的祈祷中,我在不断地加深着对父亲的了解,并真正为父亲内心的需求尽心尽力。一切生命都充满着矛盾,总想延缓生命的衰老,总是渴望成熟。我的所有祈祷本身也是矛盾的,然而,为了父亲,我宁愿相信,我的祈祷会延缓父亲的衰老,更会让我在祈祷中变得成熟起来,这并不矛盾。
(9)父亲一直以为他是田埂上最后的守望者,我不愿意,如果可能,我尽力争取是自己,我知道,如果我的孩子现已省事,他也不愿意,如果可能,他也会尽力争取。
(10)世间,因此而美好。
(《散文选刊》2012年第3期上半月)
【小题1】文章第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第3段画线句子描写了父亲补种玉米的情景,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父亲为什么会常常坐在田埂上低头不语”的含意?
【小题4】探究文本“守望者”的丰富意蕴。
田埂上最后的守望
刘汉斌
(1)小麦地和玉米地毗邻,翠绿的麦苗像锥尖一样林立,喷洒过仲丁灵除草剂的玉米地,地面泛着淡淡的绿色,玉米种子正躺温热的土层里抽芽生根。父亲喜欢在闲来无事的时候,背向麦田,面朝玉米坐在田埂上,远远地看,父亲就像是被谁钉在田埂上的一根褪了色的木桩。
(2)父亲一直深爱着他的土地,混凝土无时无刻地向着他深爱的土地逼近,他所深爱着的土地在一片接着一片地减缩。此刻,父亲就坐在田埂上,低头不语。我在猜想,父亲一定是想把自己像榍一样深深地扎进这田埂上,表达它对无度扩张的混凝的抵抗,用他的身体捍卫他深爱着的土地。
(3)在土地上劳作了大半辈子的父亲没有比深爱着土地更博大的胸襟,也没有比把土地当生命一样更伟大的举措,他只想一辈子就这样在自己深爱着的土地上劳作着,慢慢老去,然后永远地与大地结为一体。父亲总是无法接受没有土地可供劳作而闲散的活着的现实。我每天都看到父亲的上衣兜里揣着玉米种子,背抄着双手,躬身查看玉米的出苗情况,并时不时俯身下去,将断垄的土地用双手刨开,然后将玉米种子撒进土壤中,覆上土,用脚踩实了,他的心里才会踏实。
(4)父亲从山外面请了阴阳先生,沿着可供他耕种的土地走过一圈,然后阴阳先生就在玉米地里划下一个方块。父亲对我说,那一方土地以后就是他的坟地。父亲直言不讳,让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知道的,父亲已然年过花甲,身体每况日下,可是我不忍心在父亲的面前提及这未知的事情。父亲倒反过来安慰我,他说,农民的一生在土地上播种、收获,到最后都是把根留在土地上,然后把自己种进了土地里,这是所有农民的宿命,没有人能逃脱,既然逃不掉,不如趁有生之年为自己选下一块称心如意的土地。我欲言,却无语。
(5)一直为担心混凝土侵占耕地而无法释怀的父亲,面对生命最终的归宿,却是如此看得开,我真的没有想到。父亲的豁达,反倒让我内心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了解我的父亲吗?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孝敬父亲的,可是我却并不了解我的父亲,我不了解父亲为什么会常常坐在田埂上低头不语,我更不了解父亲会亲手为自己选下坟地的想法。
(6)年过花甲的父亲,想法开始趋于简单,往往是我,误解着父亲的真实用意而将我对父亲的孝敬之心表达的过于繁杂,在土地上劳作了大半辈子的父亲,他最后的心愿就是与它深爱着的土地永远的结为一体。父亲所担心的是,无度扩张的混凝土一旦侵占了他所中意的那片土地,在他的有生之年,庄稼的种子就没有了可供扎根的土壤,而在他的生命无法再提供可氧化的血肉的时候,他就无法与自己中意的那片土地融为一体。
(7)我时常看到父亲坐在田埂上的时候那双忧郁的眼睛,这是他可坦然面对生死,却无法确定自己可否能如愿以偿的复杂心境。
(8)我是在不断地解读父亲那双忧郁的眼睛的岁月里真正成长起来的,而今,父亲的身体依然硬朗,我不知道这是否与背着父亲而对他的祈祷有关,我只知道,在我虔诚的祈祷中,我在不断地加深着对父亲的了解,并真正为父亲内心的需求尽心尽力。一切生命都充满着矛盾,总想延缓生命的衰老,总是渴望成熟。我的所有祈祷本身也是矛盾的,然而,为了父亲,我宁愿相信,我的祈祷会延缓父亲的衰老,更会让我在祈祷中变得成熟起来,这并不矛盾。
(9)父亲一直以为他是田埂上最后的守望者,我不愿意,如果可能,我尽力争取是自己,我知道,如果我的孩子现已省事,他也不愿意,如果可能,他也会尽力争取。
(10)世间,因此而美好。
(《散文选刊》2012年第3期上半月)
【小题1】文章第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第3段画线句子描写了父亲补种玉米的情景,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父亲为什么会常常坐在田埂上低头不语”的含意?
【小题4】探究文本“守望者”的丰富意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