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安徽铜陵一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1100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题)

1.

在利用打点计时器验证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

2.句子默写(共1题)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两句表达了人生在世,顺从内心的心愿,才是最好的选择。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被奉为经典,尤其是“       。”两句,将秋日山水之色彩和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3)李密的《陈情表》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命途多舛、孤苦无依的悲凉人物,文中形象的描写其孤独的处境,被后世奉为经典的句子是:

3.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小题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娄机,字彦发,嘉兴人。乾道二年进士,授盐官尉。丁母忧,服除,调含山主簿。郡委治铜城圩八十有四,役夫三千有奇,设庐以处之,器用材植,一出于官,民乐劝趋,两旬告毕。遭外艰免丧为江东提举司干办公事易淮东已而复旧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机曰:“设得金,将谁归?”迁宗正寺主簿,请宽恤淮、浙被旱州县。
时皇太子始就外傅,遴选学官,以机兼资善堂小学教授。机日陈正言正道,又以累朝事亲、修身、治国、爱民四事,手书以献,太子置之坐,朝夕观省。随事开明,多所裨益。都城大火,机应诏上封事,力言朝臣务为奉承,不能出己见以裨国论;外臣不称职,至苛刻以困民财;将帅偏裨务为交结,而不知训阅以强军律。时年七十,丐闲,不许。
迁右正言兼侍讲,首论广蓄人才,乞诏侍从、台谏、学士、待制、三牙管军各举将帅边郡一二人,召问甄拔,优养以备缓急。召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言:“至公始可以服天下,权臣以私意横生,败国殄民,今当行以至公。”又言:“两淮招集敢勇,不难于招而难于处。若非绳以纪律,课其勤惰,必为后害。”仍请检校权臣、内侍等没入家赀,专为养兵之助。
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进参知政事。当干戈甫定,信使往来之始,疮痍方深,敝蠹纷然,机弥缝裨赞甚多。嘉定二年八月,行皇太子册命,机摄中书令读册。数上章告老,帝不许,皇太子遣官属勉留之。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加赠特进。
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模、栋,卒为善士。居乡以诚接物,是非枉直判于语下,不为后言,人惮而服之。称奖人才,不遗寸长,访问贤能,疏列姓名及其可用之实,以备采取,其所荐进,亦不欲人之知也。机深于书学,尺牍人多藏云。(节选自《宋史•娄机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遭外艰∕免丧∕为江东提举司干办公事∕易淮东∕已而复旧∕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
B.遭外艰∕免丧∕为江东提举司干办∕公事易淮东∕已而复旧∕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
C.遭外艰∕免丧∕为江东提举司干办公事∕易淮东∕已而复∕旧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
D.遭外艰∕免丧∕为江东提举司干办∕公事易淮东∕已而复∕旧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母忧,指遭到母亲的丧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源于汉代。
B.丐,求。丐闲,文中是指请求辞官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乞休”“乞骸骨”“下车伊始”等。
C.古代有些朝代崇右,以右为上,为贵,为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因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对此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蔺相如。
D.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登第即指进士及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娄机为政有方,体恤民情。他治理铜城堤岸时,为民工置建房屋,提供工具;升为宗正寺主簿,他请求朝廷抚恤淮、浙两路遭旱灾的州县。
B.娄机重视人才,富有远见。他提出广泛储备人才,请求下诏从侍从、台谏、学士等分别选拔可担任边州将帅的一二人,以行危急之事。
C.娄机为人正直,关心国事。做皇太子老师时,他向皇太子陈说正直道理,并上密奏陈述将帅专权,对军纪管理松懈,不训练检阅军队。
D.娄机深受皇帝重视,多次请求告老还乡,皇帝都没有允许。娄机去世后,被追封金紫光禄大夫,加赠特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机日陈正言正道,又以累朝事亲、修身、治国、爱民四事,手书以献
(2)称奖人才,不遗寸长,访问贤能,疏列姓名及其可用之实,以备采取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蛾。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脉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力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作品的标题“永恒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能够理解为许多人的心灵之门。“永恒”,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永远地被隔断开来,也可理解为作品更深刻的含义——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可以打开,也可以封闭的隔阂。
B.本文是以小院人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的:起头,热烈恳切盼愿郑、潘二人能发生感情;接着,对二人的缺乏温情暗示缺憾与同情;最后,许多人看见隔墙上的门,为郑潘二人黑暗“私下勾结”而倍感愤激。
C.小说结尾以“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戛然而止。从写法上可见其简约含蓄之妙,从主题上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虚伪感情的强烈讽刺。
D.有文艺评论家说:“在一部诗剧中,要是咱们看见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肯定是会在后面的戏剧的情节入耳到这支枪响”。《永恒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即是如许一支“枪”。
 
E.小说最后写许多人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插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傲然怒放。我们根据作品内容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这是潘雪娥迟来的表白。作品结局安排这样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于有情人的祝愿。
(小题2)联系全文,简要说明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的作用。(5分)
(小题3)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归纳。(5分)
(小题4)小说以“永恒的门”为标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7分)

6.语言表达(共1题)

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怎样拓展语文课堂学习的外延呢?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们可以把握该作者的写作风格,_____;我们也可以_____,阅读其他作者写作的相同题材的作品,从而实现对语文课堂学习外延的拓展。在阅读时通过比较,找出异同,以便能对文章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鉴赏。对于节选的课文,老师应提供原著的内容梗概,______,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适当指导,并让学生阅读更多的相关作品。如果能这样学习课文,那么长期积累后学生所学到的将不仅是薄薄的几页课文,语文课堂的辐射范围会更广。

7.其他(共2题)

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执著于他的“套子”, ,只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最终在华连卡的笑声里走回家,走向了坟墓。
②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民主法制建设,没有对民意的敬畏,任凭领导者个人好恶,迷信个人的“一个声音喊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就必然导致  的人治祸害。
③出生在天镇县一个贫困农村家庭的他,靠着自己吃苦能干,在组织的培养下,仕途一路顺坦。然而,大权在握后,逐渐变得  、胆大妄为,滥用职权、违纪违法,最终堕落为腐败分子。
A.独断专行  专横跋扈  一意孤行  
B.独断专行  一意孤行  专横跋扈
C.一意孤行  独断专行  专横跋扈
D.一意孤行  专横跋扈  独断专行
8.
依次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学风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其形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作家不断的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  ,  。  ,  。  ,  。
①我们知道,出于不同的创作个性,作家们在描绘相同对象时,笔下也各有千秋
②创作个性极大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活动
③影响着作家去构建独特的文学艺术世界
④是作家个人气质、人格精神、审美情趣、艺术才能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⑤从根本上说,文学风格取决于作家的创作个性
⑥朱自清和俞平伯同舟共游秦淮河,皆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抒发感怀,却成就了旨趣大异的两篇名作
A.①⑥⑤④②③ B.⑤②③④①⑥C.⑤④②③①⑥ D.②③④①⑥⑤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其他:(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