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1007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21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说武亦姝对诗词的热爱还带有阳春白雪的“高大上”气息,那么抗癌农民白茹云的遭遇则足以让人感受到诗词慰藉人心的“接地气”的力量。
②随着新政的落地,网约车的共享经济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外地车牌网约车以及外地户口的司机首当其冲,“京籍京牌”的门槛让他们纷纷选择退出市场。
③信息被出卖得如此精准,不是掌握着第一手资料,如何能做到这种程度。如果不对那些帮凶按图索骥一并整治,徐玉玉会是最后一位受害的人?
④鲍勃·迪伦的获奖,让很多预测家们感到茫然,也让不少踌躇满志的出版社落空了。不过,即使是位冷门得主,国内依然有几本关于他的图书。
⑤成龙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也是国人对本届奥斯卡津津乐道谈论的话题。成龙为中国电影人争光添彩,但中国内地电影的“申奥”之路却依然遥远。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④⑤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首台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每天在线任务量已超1400个,就运算速度、服务领域等方面即使是欧美国家级超算中心也很难达到。
B.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自然产物,是不可再生的地址自然遗产。
C.这部由新锐导演执导的青春片讲述了一个性格内向的工人的女儿拒绝平庸、追寻梦想的励志故事,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D.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2015年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稳步提升,文化消费、互联网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等亮点频现。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幼颖异,学士虞集见之曰:“才子也。”以其弟槃女妻之。至正中,举茂才异等,除郴州学正。遇乱,家黄州。仕陈友谅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赐名同。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迁考功郎中,直起居注。会议祫褅礼,同议当,遂用之。洪武元年,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循行天下,访求贤才。还,进翰林直学士,迁侍读学士。帝御下峻,御史中承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帝尝与侍臣言: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四年进吏部尚书。六年兼学士承旨,与学士乐韶凤定释奠先师乐章。又以渡江以来,征讨平定之迹,礼乐治道之详,虽有记载,尚未成书,请编《日历》。帝从之,命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七年五月书成,自起兵临壕至洪武六年,共一百卷。同等又言:《日历》秘天府,人不得见。请仿唐《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帝从之。乃分四十类,凡五卷,名曰《皇明宝训》。嗣后凡有政迹,史官日记录之,随类增入焉。是年赐救致仕,语极褒美。未行,帝复命与濂议大祀分献礼。久之,起承旨,卒。同以文章结主知,应制占对,靡勿敏赡。帝尝言文章宜明白显易,通道术,达时务,无取浮薄。同所为多称旨,而操行尤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
B.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
C.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
D.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茂才,原作秀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明清两代,秀才是乡试中试者的统称。
B.国子博士,国子监的官员,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C.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记录的内容甚为广泛,是历代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礼乐,指用礼乐教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指音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詹同聪颖异常,深为他人赏识。先被虞集称道;后仕陈友谅处;太祖攻下武昌后召他为国子博士,并赐名为同。
B.詹同因事纳忠,善于把握时机。刘基谈论古时励廉耻存国体一事,他正好侍立皇帝身边,便及时取《戴记》及贾谊疏进谏。
C.詹同履职勤勉,深得皇帝赞许。他主持编修《日历》《皇明宝训》,记录皇帝事迹,用以宣示天下,退休时皇帝对他赞赏有加。
D.詹同长于为文,反应敏捷。他凭借文章结欢主上受知遇,应皇帝之命写作诗文或对答皇帝询问,都敏捷而富有才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倒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只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吧。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宽容。两三颗炸弹夺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吧。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⑪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看到园中美好的景象时,借花树一景,想象园中的人在日寇轰炸前的美好生活,从而为后文写美好的毁灭奠定基础。
B.结尾一段语言简淡、自然,但意蕴丰富,用意深刻:“冷雨”将作者拉回现实,凸显内心的悲凉;“到处漏雨”则含蓄控诉了日寇的罪恶。
C.废园中有多人惨死,但作者集中笔墨写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因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被窒息的悲剧更能触动人的悲悯之心。
D.面对惨景,作者有着深重的悲哀,可惜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内心十分寂寞,因此对世人的冷漠无情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愤怒。
【小题2】文章多次写到园中的花木,有什么作用?请联系相关文字作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主要描绘了“废园”的景象,但作者却以“废园外”为题,这是为什么呢?请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叙写角度加以探究。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们对幸福有不同看法,现在一般认为,幸福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状态持续地觉得满意的感受,当然这通常是以占有资源或者物质享受为前提,所以个人的幸福感受有着较强的主观性、个人性或个体差异性,它与人的品德、性格等内在条件密不可分。作为一种完整的美好生活,幸福不是虚无缥缈的彼岸对象,而是贯穿于整个日常生活的经验状态,它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实践情境之中,而这一切全都有赖于美德这个内在条件的支撑与保障。
美德首先是指勇敢、节制、慷慨、诚实这样的伦理美德,它们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人身上的优良品质。在心理层面,它们意味着行为者的情感和欲望在处理实践事务时的适度状态。为了获得适度性,行为者需要将情感或欲望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这种理性就是一种“实践智慧”,或说理智美德。没有实践智慧这种理智美德的养成和运用,就不会有勇敢、节制这些伦理美德的呈现和实施。
美德为实现幸福莫定主体方面的基础,但美德并非实现幸福的充分条件。因为,幸福是对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整体描述,是一个人全部的、完整的美好生活。作为个人的整体的生活美好,幸福当然会有着某些普遍的客观维度,包括主体自身的精神素质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要实现幸福,除了行为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外在条件也不可或缺。当然,在诸多条件中,美德的优先地位必须得到承认。
不论个人的幸福感受有什么样的主观性,幸福总是需要有某种客观物质条件作为基础,缺失这些客观性要素,幸福就只能是空中楼阁。物质财富的丰裕是获得幸福的初始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贫穷对普通人来说,往往成为其不幸的根源。社会公正、仁爱秩序是普遍幸福的社会制度条件。对公正的追求是人们一种非常基本的内在的心理倾向,人们期望能够拥有基本的自由和平等权利,能免除自己会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担忧。仁爱也是社会制度一种应然追求,要提高社会的普遍幸福感,必须补好这个短板。幸福还以社会优秀精神文化的繁荣为滋养条件。经验表明,社会的精神文化状况与幸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社会优秀精神文化的繁荣,能够给人民的精神素质提升以深入的滋养,增强他们发现和创造人生意义的能力,从而能够获得一种更稳定、更有价值的幸福感。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须塑造自己的社会性本质,还须将社会关系整合到我们品质之中。一个没有他人和社会的眼界的人,就是只能汲汲于私利私欲满足的人,其幸福感是不健康的、病态的,甚至会发展为变态的。如果走出小我的限囿,在生活和工作中,把自己的成就动机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与自己的人伦志向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在履行自己的社会伦理责任中获得生活的永不枯竭的意义感,从而感受一种高尚的、持久的幸福。
(摘编自《幸福的条件》)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对“幸福”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福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一个人全面、整体的生活美好,它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B.幸福不是一种虚渺的精神想象,而是一种具体的经验感受,与具体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C.幸福的实现需要诸多条件,其中美德有优先地位,因为它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主体方面的基础。
D.幸福的获得需要社会公正、仁爱秩序等制度性条件,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人们就没有幸福感可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幸福的客观维度,表现为主体精神素质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它们都作用于群体,而与个人无关。
B. 人都有物质享受的追求,丰裕的物质财富是获得幸福的初始前提,贫穷往往是普通人不幸的根源。
C. 社会优秀精神文化的繁荣能提升人的精神素质,有利于人幸福感的获得,增强创造人生意义的能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的改善及获得教育、发展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这些都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条件。
B.美德不只是人的优秀品质,还包括实践智慧,它们会规范人的正常情感或欲望,使之处于适度状态。
C.作为获得幸福的内在条件,美德具有主观性,但它不是纯个人性的表现,而有一定的社会性本质。
D.幸福的前提是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这导致幸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个人性和个体差异性。

4.材料作文(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那是阅尽人间沧桑的游子的回家;“夕阳送我到家门”,那是快乐的学子的回家。每个人的家,都不一样;每一天的家,都可能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回家可以是回到有形的家,也可以是回到精神的家园……回家,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请以“回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