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育才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0995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6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寂寞空庭春欲晚》中,新生代人气演员张彬彬饰演的满清第一才子纳兰容若,深情款款、温润如玉,更有着芝兰玉树的风姿气度。
②最可恶的医生便是那些一味地危言高论却抵死也不肯把真相说出来的人。
③今天我们虽然萍水相逢,但好歹也认识了十几年了,既然能在这偏远之地再见面,就一起聚聚。
④卡扎菲政权已日薄西山,随之而来的因内战而强化的地域、部族裂痕,是利比亚人注定要承受的痛苦。
⑤俺田家祖上一百世的祖宗,做鬼都感激二位爷的恩典,结草衔环,一定会报答你二位的。
⑥他们俩常一起出入,偷东西,打架,周围的人都觉得他们就是高山流水,真令人讨厌。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2.
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能活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超过七米。
B.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是十分一致的,而且不相排斥。
C.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这一代迫切地希望融入城市。
D.这篇讲演的主题是宇宙的未来,或者不如说,科学家认为将来是什么样子的。预言将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

2.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注释】: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描写色彩明丽,景色美丽。五原的田野上,杨柳拂水,风光绮丽,一派盎然的春意。
B.第二句写了另一番景象,清清的泉流又失而复得,“旧是”二字透露出一种欣慰之情。
C.诗人寄情于景,连续描绘了八个画面,这些画面都是作者目光所即,以色彩的变化为线索。
D.颈联写五原的见闻,明月当空,空旷的原野上隐隐传来哀婉的胡笳之声,蕴含着一种忧伤的情调。
E. 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同大多数边塞诗一样,抒写了诗人在春天经过收复了五原时的豪迈之情。
【小题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并作简要分析。

3.现代文阅读(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 ——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再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她大半本都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这说明他们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选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三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一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来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注) (各答出两点则可)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犁的情结
高维生
①农具中,我最喜欢的是犁。辽阔的土地,一头牛,一只犁杖,一个人,耕过的田地,像海中翻腾的浪花,有了鲜活的气息。犁像笔一样,写下对土地的情感,对丰收的渴望。农人的吆喝声,单调、朴实、透明,风儿似的掠过,牛儿循着熟悉的声音,牵动犁杖。
②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如果把农具排行的话,犁应为老大。这并不是因体积而论,是它的耐苦、执著和坚毅。犁像动物界中的老虎,平时安静,隐卧一旁,动起来有摧枯拉朽之势。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被人遗忘,只有播种的季节,回到土地上,积攒的力量才爆发出来。
③今年春天,我回到故乡,在延吉喧闹的街头,寻找童年的足迹。童年的大杂院,变作前尘往事,一条宽大的马路,掩盖了我在异乡的不尽思念。站在马路边,注视穿梭般的车流,耳边的聒噪,有了不尽的感伤。
④第二天,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了五凤屯,这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⑤乡村人少车少,没外人打扰这儿的平静生活,一个人走在洪分河的堤坝上,两旁是桦树林,它摆脱了冬天的冷酷折磨。新生的叶子滑爽,富有弹性,清晰的纹络,流动着土地的汁液。蔓延的野草中有打碗花和飞舞的蝴蝶,草的清香像水一般地涌动,一潮潮地扑鼻。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欢快的河水,像大地的女儿抛下的缎带,丰富的情感,润养岸边的村庄、田野。慢悠悠走动的牛车,铃铎的叮咚声,让我想起童年的欢乐。
⑥不远处的土地上,一头牛拉动犁杖。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农人神情专注,无一丝杂念,那一刻,他在倾听土地和犁的情语,翻耕的泥土,像一朵朵开放的花儿,舒展的叶子,浸润清晨的露珠,漫着花的清新。
⑦我扶过犁,上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铺天盖地,风起云涌。上农业课的老师是个男老师,课堂上除了讲课本的知识,他还说了很多的趣事。在他下乡的邻屯,有一个上海知青集体户,刚到东北的时候,闹了好多的笑话。上海弄堂长大的年轻人,细皮嫩肉,穿着统一发的黄大棉衣,戴着黄棉帽子,操一口南方口音,惹得乡下人好喜欢。看村头往地里拉粪的牛车,觉得很有意思,就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在战场上,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子,牛慢慢地倒刍,听不懂知青小伙子在说什么,更听不懂江水滋润的南方话。
⑧我们喜欢男老师的实习课,在田间地头的劳动,搀杂玩耍的因素。有一次,我们到学校的学农基地上课,一张犁摆在地头,他牵来牛,教同学们如何上套,讲耕地对一年的重要性。他做一系列的示范,告诉我们在扶犁中注意哪些环节,牛在他的吆喝声中,拉着犁听话地向前走。犁翻开土地,男老师扶犁的神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要上去,亲手扶犁,试一试,犁在我们的手中变得不听使唤,牛也不听话了,走走停停,像在田地散步休闲。轮到我上场,更惹得同学们大笑,我扶犁时东摇西晃,像喝醉了酒,牛儿不时地“哞哞”叫两声,提出抗议。
⑨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像一首长诗,歌颂人、土地、未来。它是那么地热爱土地,从不背叛。它不像镰刀,如同一只不安稳的松鼠,做些琐碎的事情,然后被人随便地丢弃。
⑩一个人在春天,在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犁的情结”为题,主要抒发了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渴望、以及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B.文章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赞扬了“犁”的独特品性,同时也对“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都闲置着被人遗忘”略感遗憾。
C.第五段“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与作者对童年的回忆以及文章的主题相呼应。
D.本文是作者身处“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之后,从心底里唱出的乡情、“我”、土地与未来相依相恋的一曲动人的赞歌。
【小题2】文章以“犁”为线索,多次具体描写了人们使唤牛或用犁的活动,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说:“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请结合材料,探究“浪漫”的表现与作用。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人都会通过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来庆祝重阳。这一传统中国节,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时光易逝,传统不老。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民族节日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久久流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如今在重阳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也都会通过朗诵、武术、歌唱、舞蹈、戏剧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炎黄儿女领悟华夏传统节日的丰富人文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能够让其蕴含的孝思、爱意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不断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进而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包含着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现实载体。尊老敬老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美德,是永恒不变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国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在这一天,各地敬老院会迎来众多志愿者,很多儿女也想方设法回家看望父母,使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久久流传。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也是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口来增强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这种文化自信,堪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弘扬重阳文化,就是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气神。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互联网+”时代,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更能够聚合网络力量涵养文化自信,不断夯实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扮靓筑梦中国的伟大征程。
(选自杨飞《以传统节日涵养民族文化自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阳节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它形成于战国时期,直到唐代才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一直沿袭至今。
B.重阳节的习俗自古以来就丰富多彩,古有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今有诗文朗诵、武术表演、歌舞表演等活动。
C.在历史长河中,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因为激活了历史传统,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所以能增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D.我国深厚的文化实力在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节日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节庆活动的形式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有所创新。
B.有的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如重阳节中蕴含的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C.要想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在人们的心中植入孝思、爱意等思想与情感,就需要记住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D.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给传统节日赋予新的时代气息,使这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更具有参与性与共创性。...
B.中国传统节日蕴藏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中华文化的共同底色,可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C.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余年而不衰,其原因在于我们始终不抛弃传统,始终不割断文化这条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命脉。
D.在“互联网+”时代,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民族文化自信,就必须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

4.材料作文(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九歌》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
③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增广贤文》
④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蒙古谚语
⑤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赵翼  
⑥整形美容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在暑假期间,包括高中毕业生、在校大学生在内的学生客流,有时能占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而这些人的想法是让自己的颜值高一些,便于今后的就业。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5.语言表达(共2题)

8.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成为综艺界清流。有了《朗读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受众才体会到了文字之美,体会到字句下面的悲欢和浪漫,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听到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而去掉那些讲故事环节能让受众感到教化和煽情,从而引起更加强烈的共鸣。
①不是有了《朗读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受众才体会到了文字之美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题目。

孔子:你们都毕业了,怎么又回来了?
弟子:外面就业太难,我们回来读研。
这幅漫画意在讽刺当今怎样的一种现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