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A.《战狼2》目前以50亿票房成功登顶,成为国内电影单片票房排行榜第一名,吴京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
B.2017年9月11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红十字会秘书长将十万元捐助款交给病床上的钟女士,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钟女士的康复治疗的费用。 |
C.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
D.某种程度上,1986年播出的《西游记》已成为我们对吴承恩名著《西游记》最重要的理解途径,六小龄童对我们并不陌生,成为两代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美猴王。 |
A.小张接到几个朋友来访的消息,高兴地回答:“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
B.小李在应聘信上写道:“日前惠顾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
C.王主任在招商会上恳切地说:“欢迎各位投资山区建设,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
D.小赵偶遇某同窗好友,寒暄过后询问对方家人情况:“令慈身体好吗?令弟大学毕业分在哪里?” |
2.诗歌鉴赏- (共1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红叶萧疏,长亭饯别,交代了季节、地点,描绘出一幅孤寂的秋日行旅图。 |
B.颔联以“残云”点染太华山,以“疏雨”烘托中条山,于沉静中显出飞动的意趣。 |
C.颔联大笔勾勒,雄浑苍茫,骋目远望,残云缭绕太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中条山。 |
D.颈联写出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东海与黄河一起咆哮,绘声绘色。意境壮阔辽远。 |
【小题2】全诗表达了诗人那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守士节,然材猛过人。景祐元年,礼院奏用冬至日册后,沔奏:“丧未祥禫而行嘉礼,非制也。”李安世上书指切朝政,被劾。沔奏:“加罪安世,恐杜天下言者,请勿治。”黜知衡山县。道上书言时事,再贬永州监酒。所在皆著能迹。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①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居两月,迁礼部郎中,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曰:“乘危伐丧,非中国体。”三司所给特支,物恶而估高,军士有语,优人因戏及之,命斩之徇。明日,给特支,士无敢欢者。迁枢密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至,以母丧罢。服除,为陕西都转运使。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曰:“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曰:“南事诚如沔所料。”英宗即位,迁户部。帝与执政议守边者,难其人,欧阳修奏:“孙沔向守环庆,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最著。今虽七十,心力不衰,中间曾以罪废,然宜弃瑕忘过。”遂又以为观文殿学士、知庆州,徙延州,道卒。沔居官以才力闻,强直少所惮,然喜宴游女色,故中间坐废。
(节选自《宋史·孙沔传》)
注:①大名:吕夷简曾在大名为官,在此代指吕夷简【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
B.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
C.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
D.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
A.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的第一、二、三名依次叫做状元、榜眼、探花。 |
B.礼部,古代官署,掌管祭祀、典礼、外宾、科举取士、学校接待等事务,为官员办理丁忧守制手续也归礼部管辖。礼部的最高长官是礼部尚书。 |
C.三司,又称三公。常见的解释,一指司空、司徒、司马,二指太傅、太保、太师。而宋朝的三司指盐铁、度支和户部。 |
D.服除,意思是脱掉丧服,即守丧期满。根据传统孝道观念,官员遭逢父母去世,一般都要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 |
A.孙沔睿智清醒,善于审时度势。他上书指出吕夷简主动申请罢相的真实意图;任秦州长官时又提醒皇帝岭南一带敌人气焰正盛,战局危急。 |
B.孙沔恪守道义,不乘敌军之危。西夏国君元昊死去,这本是攻打西夏的良机,可是孙沔认为,在敌国举办国丧期间发动战争是不合大国风范的。 |
C.孙沔为官正直,敢于直言上谏。他曾上奏反对在举丧期间册封皇后,并为李安世上书说情,请求赦免,结果李安世还是被贬为衡山县知县。 |
D.孙沔政绩突出,办事能力很强。他所管辖治理的地方都能够有很好的政绩;在他七十高龄的时候,欧阳修还向皇帝推荐了孙沔出任边境守帅。 |
(1)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
(2)孙沔向守环庆,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最著。
4.现代文阅读- (共3题)
中西文明互鉴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做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做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做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趣味教育”一词,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
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达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的现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
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鉴的一种特殊形式。
(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王国维写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是因为他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各家的思想。 |
B.“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化了康德的有关思想,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 |
C.“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 |
D.朱光潜之前的一些中国美学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还没达到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
A.文章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美学大家为例,阐述了中国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和超越的进程。 |
B.文章指出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是一个“学西”“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其中主动借鉴占主导。 |
C.文章以较多文字介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贡献,突出肯定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 |
D.对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的话题,文章先提出观点,后运用举例等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重申观点。 |
A.如果固执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就不可能有中西美学的创新融合。 |
B.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的审美四契机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自提出了有创造性的学说主张。 |
C.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既借鉴西方美学思想,也吸收中国儒家思想。 |
D.“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 |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小说主要叙写了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情节起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主题鲜明。
A.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
B.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
C.小说除塑造老木这一形象外,还直接通过老木的言行刻画了一个与老木形影不离的阿黄的形象。 |
D.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感叹。 |
【小题3】小说以“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结尾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4】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8分)
一代真才一世师
丁文江出生在一个富绅之家、书香门第。他自幼在古典文学、历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丁文江15岁时,当时任他家乡泰兴知县的龙璋,听说本邑有一神童丁文江,就叫丁父带丁文江去县衙面试。龙璋出考题“汉武帝通西南夷论”,他下笔千言,阐发分明。龙璋叹为“国器”,收为弟子,并力劝丁父送丁文江去日本留学。
1902年秋,丁文江到日本后,与很多留日学生一起参加“写文章、谈革命”的活动。1904年初,日俄战起,我国东北惨遭蹂躏,中国留日学生愤怒抗议。丁文江离开日本,转赴英国留学。1911年,丁文江在格拉斯哥大学毕业,获得动物学与地质学双毕业文凭。学成之后,丁文江立即启程回国。
他离开家乡整整9年,乘轮归国不是在终点上海下船就近回家,而是在越南海防登岸,乘滇越铁路火车入云南,开始了在祖国大西南历时两个多月的徒步旅行。这次旅行,为他以后几次西南地质考察打下了基础。
1914年初,丁文江又奉命单独去云南、四川、贵州调查地质,至1915年初才返京。他调查了云南个旧的锡矿、东川的铜矿、宣威的煤矿,又对滇东地层、古生物、构造、矿床都作了详细研究,特别纠正了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等人的错误。1928年,丁文江受邀到广西去调查拟议中的川广铁路线及沿线地质矿产。他走遍了大半个广西,除勘查了南丹、河池的锡矿及迁江一带的煤田外,特别注重地层系统及地质构造之研究,确定加里东期造山运动之存在,将它命名为“广西运动”。1928年,地质调查所组织考察队,丁文江任总指挥,分三路再度到西南进行了历时1年的地质调查。这是丁文江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地质调查旅行。这次调查项目涉及地质、古生物、矿产、地理、人种等学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在对上古生界地层考察上尤为精细透辟。丁文江回北平后,将其加以整理,发表了《丰宁系地层学》一文,指出丰宁纪(早石炭世)地层在广西、贵州分布最普遍,而黔南独山一带层序最清楚,化石最丰富。他将它自上而下分为:上丰宁纪——上司统(石灰岩),中丰宁纪——旧司统(石灰岩);下丰宁纪——汤耙沟统(砂岩)及革老河统(石灰岩)。这个层序至今仍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沿用,只不过随着研究的发展,有所归纳而已。丁文江一生中曾多次成年累月地在野外奔波劳碌,搜罗第一手材料,著书立说。他早年实地考察时,就力倡“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之准则,为中国地质学者树立了实地调查采集的工作典范。
丁文江付出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去发现人才、培育人才。1931年,丁文江应北京大学之聘,出任该校地质系教授,讲授《普通地质学》等课程。丁文江是一位极端认真负责的严师,虽学识渊博,但往往还要以讲课时间的3倍用于备课。他精心编写讲义,准备挂图、标本也力求完备,本校不够的,就托中外朋友帮忙。他讲课诙谐生动、深入浅出,常用些掌故小说及戏曲歌谣故事打比方,再加以科学解释。他常常亲自带领学生去野外实习,凡预定实习的地点,他必先去一趟,然后再带学生去。野外实习时,吃饭、住宿、登山、休息,他一概与学生完全一致。不论实习时间长短,一切所需物件都要求齐备。有的人以为一两天短期旅行可以随便对付,不须大整行装,丁文江却说:“固然有些地方可以对付,但是不足为法!带领学生必须照规矩,以身作则。不如此,学生不能有彻底的训练,且有亏我们的职责!”后来,给他当过几年助教的高振西撰文说:“这样的教师,给予学生们的好处不只是学问知识同治学训练,他那活泼的精神,任事的英勇,训练的彻底,待人的诚恳……无形之中感化到学生身上的实在更为重要。”
1934年秋,李春昱考取河南省公费赴英留学,丁文江专门打电报叫李过南京时与他见面,他力劝李春昱改赴德国,一方面因中国地质学家中学德语者尚少;另外,丁文江在参加第16届国际地质学大会时结识了德国大地构造学权威汉斯·史蒂勒,知他辅导学生极认真。李春昱决定改为留德,丁文江为其办了一系列转移手续。后来,李春昱在德国柏林大学作史蒂勒的研究生,以“最优秀”成绩获博士学位,载誉归来。
1935年末,丁文江在深入湖南的实地考察中,因煤气中毒,医治无效,于1936年1月5日逝世,终年49岁。
(选自魏邦良《名人传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丁文江出生背景良好,自幼在学习方面有极高的禀赋,在他的家乡被称为神童。泰兴知县龙璋对他极其赏识,亲自培养他,希望他有所作为。 |
B.丁文江学成归国后,立即乘滇越铁路火车入云南,开始了对云南个旧的锡矿、东川的铜矿、宣威的煤矿,及滇东地层、古生物、构造、矿床的详细研究,还特别纠正了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等人的错误。 |
C.丁文江一生中曾多次成年累月地在野外奔波劳碌,搜罗第一手材料,著书立说。他力倡“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之准则,为中国地质学者树立了实地调查采集的工作典范。 |
D.李春昱考取河南省公费赴英留学,丁文江力劝他改赴德国,是因为中国地质学家中学德语的人很少,并且丁文江深知德国大地构造学权威汉斯·史蒂勒辅导学生极为认真。 |
A.泰兴知县龙璋,出考题“汉武帝通西南夷论”,丁文江下笔千言,阐发分明。龙璋叹为“国器”,收为弟子,并资助丁父送丁文江去日本留学。 |
B.为了纠正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等人的错误,丁文江调查了云南个旧的锡矿、东川的铜矿、宣威的煤矿,又对滇东地层、古生物、构造、矿床都作了详细研究。 |
C.丁文江及其团队曾发表《丰宁系地层学》一文,指出丰宁纪(早石炭世)地层在云南、贵州分布最普遍,而黔南独山一带层序最清楚,化石最丰富。 |
D.丁文江将丰宁纪自上而下分为:上丰宁纪——上司统(石灰岩),中丰宁纪——旧司统(石灰岩);下丰宁纪——汤耙沟统(砂岩)及革老河统(石灰岩)。这个层序得到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认可。 |
E.丁文江在北大任教期间,精心编写讲义;准备挂图、标本,讲课诙谐生动,深入浅出;还常常亲自带领学生去野外实习,是一位极端认真负责的严师。 |
5.材料作文- (共1题)
近日,大连市的一家餐厅里,发生了引发大众热议的“大学生飞踹女童事件”,监控视频还原了整件事情发生的全过程:一个4岁女童在饭馆内大喊大叫,惹怒了邻桌就餐的年轻女大学生,女大学生不顾朋友劝阻上前去踹了女童身边的椅子一脚,女童母亲立即与女大学生扭打到一起,场面一度失去了控制。
尽管当事人事后不再互相追究责任,此事仍引起网友们的热议,舆论一时沸沸扬扬。有人认为不该对熊孩子下手,痛骂女大学生粗鄙暴力,认为她欠揍;有人认为女大学生不应该客气,“熊孩子”之所以大行其道,绝大部分原因就是中国的父母缺乏对孩子的管教,真正该反思的是那些父母,社会没有义务替你教育孩子;有人认为双方应各打五十大板。
对此事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可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的真实信息。
6.语言表达-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