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8题)
①骑车难的一个很大原因是,自行车道被机动车鸠占鹊巢,骑车人不得不在机动车车流间辗转腾挪,很多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②在腾笼换鸟思路的指导下,灾后的汶川没有进行简单的恢复性重建,而是立足长远,整体设计,现已转型为国家 5A 级风景区,真正实现了浴火重生。
③这些年,旅游市场乱象频生,各种“天价事件”、“低价团”忽悠游客事件、导游辱骂游客事件不绝如缕,对整个旅游行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④智能手机上的微信平台是一个堪比黑洞的魔沼,但许多人置身其中,甘之如饴,就算寻不到九转回魂丹,也义无反顾。
⑤时至今日,随着文化自信心的回归,文人画的地位和价值又慢慢地被承认,但一哄而起又难免泥沙俱下,鱼目混珠,这是个无法避免的过程。
⑥惠州学院作为惠州本土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正以其独特的姿态在广东各大高校中崭露头角。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③④⑥ | D.②⑤⑥ |
A.当前的电动汽车主要采用传导充电方式,这种带“尾巴”的充电方式存在诸多缺点,如电池组所占空间大、续航里程短、一次性充电时间长等问题。 |
B.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出四项举措,从房源、公租房货币化补贴、税收优惠以及市场规范方面,给予住房租赁市场支持。 |
C.美国借口“航行自由”为名,悍然将航母战斗群驶入南海争议水域,大搞力量展示,这是南海地区局势紧张的根源。 |
D.今夏南方26省暴雨引人注目,各大媒体不仅争相运用直播、VR、可视化图表等方式进行报道,而且各级领导也深入抗洪第一线指导救灾。 |
A.王教授是唐诗研究行家,他对李白诗风的论述非常透彻,真是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
C.某报社的记者写给一位校长的便条:您来信约我莅临贵校采访,荣幸之至,我一定准时到校。 |
D.王大石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 |
A.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
B.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
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杀掉了一名汉将和督尉,共杀死有百八十人,以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
D.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沉溺声色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踌躇满志 | 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之时 |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熔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
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熔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首先是政权的整合。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侯,因此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后来转变成公孙侯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也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街坊里进行,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的税。为防止逃税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成风。这就破坏了工商业机制,故生产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文化方面的整合。通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到中央,而中央又有学校。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3万人。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化上的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准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司马迁做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多认同自己是汉人,汉朝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中国人熔铸成了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
B.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这是历史上其他朝代未能做到的。 |
C.和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不同,中国人不分族群,而是以文化来定义。 |
D.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所以“汉人”这种身份认同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
A.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各地的精英都可以进入统治集团,政权不再是武装集团私有。 |
B.汉朝的察举制度为政治统治集团打下了基础,同时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 |
C.汉朝政府并没有主动整合全国的经济网络,但当时农村的物品集散机制却无意中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 |
D.汉武帝时代形成的全国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直到19世纪40年代它才因海运通行被取代。 |
A.汉武帝时实行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事业转入农村。 |
B.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得中央能够汇集全国各地的精英,这在促进中国文化整合方面功不可没。 |
C.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源于汉代很多学者的努力,如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司马迁等人。 |
D.在政治、经济、文化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朝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同时也获得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认同。 |
4.材料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