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二地理暑期作业(江苏)(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6讲 用“减法”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09585

试卷类型:假期作业
试卷考试时间:2017/8/6

1.综合题(共1题)

1.
图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和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智利火山地震多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字母A代表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其气候特征表现为______________。
(3)图中字母B代表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在南美洲的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形成这一特征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C地区自然带的主要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甲、乙两图代表安第斯山脉西坡植被分布的是________图,乙图中自然带①⑤⑥⑦的变化体现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2.单选题(共7题)

2.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 持续淤积 B. 先侵蚀、后淤积 C. 持续侵蚀 D. 先淤积、后侵蚀
【小题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3.
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
A.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小题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5.
当山体达到一定高度时出现的森林分布上限叫高山林线,它是划分高山区景观类型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影响林线高度的主要气候因素是温度和降水。下图是某区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长江入海口附近地区的林线分布高度大约是
A.2500mB.3000mC.3500mD.4000m
【小题2】据图分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林线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我国横断山区林线高度变化最快
C.影响甲处林线向北凸主要因素是降水
D.林线高度与温度和降水都呈正相关关系
6.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小题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7.
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题。

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8.

   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小题2】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   )
A.垂直地带性——气候B.纬度地带性——热量
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D.经度地带性——水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