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二十六中学高一上期末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877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题)

1.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 )
A.沌(hùn)口(chuāng)怨(mán)长歌哭(dàng)
B.祷(qí)罪(shú)编(jí)归根结(dì)
C.伏qiǎn谤(fěi)蕴(jí)或一轮(jiàn)
D.春寒(dào)商(què)彭(shāng)花惹草(niān)

2.句子默写(共1题)

2.
名篇名句默写。
(1)月光如流水一般,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2)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3) ,长路漫浩浩。
(4)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5)兄弟不知,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苏子愀然,正襟坐 危:端正
B.山川相,郁乎苍苍缪:盘绕
C.不知东方之白既:既然
D.洗盏酌更:更换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其然也/耳得之而
B.今安在哉/侣鱼虾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诗乎/固一世雄也
D.山川缪,郁乎苍苍/与枕藉乎舟中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与例句中加横线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
B.月明星稀,乌鹊
C.幽壑之潜蛟
D.鱼虾而友糜鹿
【小题4】作者用曹操的典故的用意是(  )
A.惋惜曹操如此英雄竟兵败赤
B.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C.慨叹人生无常,人生短暂
D.借曹操自比,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愤
【小题5】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苏子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自然段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材料三),完成下题。
中华人生审美精神首先表现为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审美观。
中国文化强调知行合一,主张思想与实践的融通,表现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上,就是重视美善关联,注重体验教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人生实践往往难分彼此。孔子的美善自得之乐、庄子的逍遥自在之乐,既是现实生存之乐,也是精神自由之乐。魏晋名士的淋漓洒脱之乐、宋明士大夫的雅适把玩之乐,虽然境界之壮阔不可与孔庄并提,但也是对艺术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实践。20世纪初开启的中国现代美学,自觉将审美、艺术与人生相贯通。
(甲) 。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也都要求以美的艺术为标杆,通过审美实践来完善人格人性,提升生命境界,建构以整个人生实践为审美对象的大审美观。
中华人生审美精神也表现为     
王国维、蔡元培等将康德的情感独立和审美无利害命题引入中国。王国维将“审美无利害”转化为“无用之用”,讨论的不再是审美的本体属性问题,而是审美与生活的关联,即审美的功能问题。这种对美的定位转化,凸显了中国美学的民族特点,它不将情感孤立为独立的认知对象,也不将审美绝缘为纯粹的观照活动。康德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引入了“真”这个新的维度,突破了美与善的两维关联。从此,中国现代美学的情感观既不同于西方意义上切断与真善关联的粹情观,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以善为美的德情观。
(乙) ,朱光潜将其概括为情趣美,宗白华将其概括为情调美。其要点在于,这种美既是创造的,也是欣赏的;既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既是个体的,也是普遍的;既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
中华人生审美精神还表现为远功利而入世的审美价值观。
中华文化深深地扎根于现实土壤,在思维方式上注重整体性,既不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也不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而总是从具体鲜活的生活中去体味身心的愉悦与精神的自由,倡导在最痛苦最艰难的生活中品出人生的甘美和诗意。这种哲学、伦理、审美交融的文化特征,使得中国美学总是将审美思考和人生实践相结合,着意将审美活动引向广阔的人生、绚烂的生命、多姿的生活。由此,中华审美精神聚焦于热烈执着的入世情怀和高远超逸的出世情韵相交融的诗性生命张力,表现为一种创造与欣赏、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群体、有为与无为、入世与出世、有限与无限的诗意和谐。
(丙) ,王国维将其概括为出世与入世的自由,朱光潜将其概括为看戏与演戏的和谐,宗白华将其概括为充实与空灵的相洽。这些学说都突出了中华审美精神的现实品格和诗意情韵的交汇,直指生命与人生的现实践行和诗性超越。
【小题1】为文中划横线的地方填进恰当的词语,不超过12字。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三句话还原到文中的(甲)(乙)(丙)三处。
①梁启超将真与善概括为趣味美
②梁启超将这种精神概括为“知不可而为”与“为而不有”的统一
③梁启超说,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
【小题3】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与弟子谈论人生理想时,对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非常赞赏。孔子的态度,体现了文中怎样的审美观点?请你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阐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