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北京市六十六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858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xìnɡ)刀(zǔ)浸(zì)长歌哭(dānɡ)
B.百(ɡě)火(bō)桀(ào)浪飞舟(è)
C.颓(pǐ)堂(nònɡ)解(pōu)叱风云(zhà)
D.漫(shù)血(dié)杂(cáo)忸不安(ní)
2.
下面6个句子,填入横线处的最恰当的顺序是
火车奔驰在松嫩大平原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只是这大海风平浪静,毫无波涛汹涌之状。
②这时,在我眼中,草原蓦地变成了大海,火车成了轮船。
③黄昏时分,一轮红日即将下落。
④这里不能讲太阳落山,因为根本没有山,只有草原。
⑤然而气势却依然宏伟非凡,不亚于真正的大海。
⑥车外草原百里,一望无际。
A.④②⑤⑥③①B.⑥③④②①⑤
C.②⑥①⑤③④D.③④⑥⑤①②
3.
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句中能与它构成对偶句的一项是
A.带水芙蕖点点雨B.榆荚临窗片片雪
C.柳絮池塘淡淡风D.丁香初绽悠悠云。

2.句子默写(共1题)

4.
在横线上默写原句(每空1分,共8分)
19.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20.既东封郑,   ,将焉取之。
21.真的猛士,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沉默呵,沉默呵!  ,就在沉默中灭亡。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课内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小题1】下列两组句子中的“请”字和“举”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以剑舞 ②臣入,与之同命
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④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小题2】(小题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王按剑跽曰 ②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③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④若属皆为所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小题3】(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头发B.此亡秦之
C.拔剑撞而D.沛公今事有
【小题4】(小题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项羽谢罪,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人物特点。
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C.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了,所以就与项庄合谋要借舞剑杀了刘邦。
D.项伯也拔出剑舞起,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
【小题5】(小题5)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是《史记》的艺术特点之一,请结合选文的第二段简要概述人物之间的矛盾争端,并说说反映了矛盾双方(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②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③我已经说过:我向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④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⑤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1】文中画线词语“无恶意的闲人”和“有恶意的闲人”分别作何理解?
【小题2】你认为第①段“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分别比喻什么?
【小题3】第③段开头强调指出“我向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的分析。

5.其他(共1题)

7.
文学常识填空
17.《左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裁)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著,主要记载了春秋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18.《雨巷》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