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840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各句中,注音正确、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灸(zhì)做奖赏。
B.同学们现在来读莎士比亚戏剧这样的精典,可能会有些隔膜(mó)。
C.国产影片在好莱坞大片压力下步履为艰,但也不断显露(lòu)生机。
D.父爱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duō)咄逼人和专横的。
2.
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使之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今天这样的竞争时代,应该怎样理解“和”的精神呢?   
。竞争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通过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以达到“和”的境地。
①  “和”是多样性的统一。
② 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
③ 动听的音乐,美味的菜肴,都是多样性的统一。
④  “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
A.④②①③B.④③②①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
3.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要求我们学会“危”中求“机”,转“危”为“机”,这体现了

2.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下面这首词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狼狈”指同行人在雨中进退都感到困难,“不觉”意思是“不在乎”。
B.“吟啸”的意思是“吟咏长啸”,“徐行” 的意思是 “慢慢地走”。
C.“轻”说明在雨中行走,拄竹杖、穿芒鞋要比骑马更加省力、快捷。
D.“风雨”二字,既指野外途中所遇自然界风雨,又暗指政治上“风雨”。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小序中的“已而遂晴,故作此”,看似闲笔,却是点睛之笔,与词的结尾形成自然的呼应。
B.“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抒发词人豪迈旷达的情怀。
C.“一蓑烟雨任平生”含义丰富,引人沉思,抒发了词人不受外界风云变幻干扰,坦然自信的生活态度。
D.“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是词人面对政治“风雨”的超然态度,也是他归隐田园的具体行动。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面文字

春天里种植自己

王清铭

三岁的时候,他的在一个小煤窑打工的父亲因塌方被埋在土中,撒手而去。父亲被埋葬的那天,母亲哭得声嘶力竭,他黑着脸,就是不哭。大人就对他说,你爸过世了,再也回不来了。

他不说话,只是把头摇得像风中的小草。

他不相信那个老是用宽大的手掌抚摩他,用粗硬的胡须扎他小脸蛋的父亲,会永远消逝,像一颗不发芽的种子。他跟母亲在房前的空地种过南瓜,一粒种子点下去,浇一些水,隔一段时间,就长出嫩叶,然后藤蔓爬满架子,最后结出很多很大的瓜。

他问母亲:把爸爸种植①进土里,什么时候再长出来呢?

母亲看着他明亮的眼睛,不忍心伤害一个孩子的心,就连声说:快了,快了,明年春天的时候。

于是,他经常坐在屋门前,眼望着后山,希望看到婆娑的树影里他的父亲正大步地走回家中。第二年清明节时,他跟母亲去上坟,坟上的树跟他一样高了,但他的父亲还是没有从地里长出来。

他问母亲:爸爸怎么还不长出来,是不是我们没有浇水呢?

母亲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他有点明白过来了,也哭了,眼泪把整个衣襟都弄湿了。

十三岁的时候,祸不单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被一场车祸吞噬了生命,他成了孤儿。埋葬母亲的那天,天下起瓢泼大雨,但他不哭。也不再相信娘种植进土里后,会再长出来。

十三岁的孩子没有谋生能力,邻居东凑一把米,西给一捆柴,衣服破了,有人争着拿回家缝补。他和村里的孩子打架了,那些孩子回去肯定挨父母的打。谁家里煮了好东西,一定要派孩子来叫他,以至于有些孩子怀疑他是父母送给别人的兄弟。父亲就对孩子黑着脸,说:就是,就是,你以后要把他当兄弟。

十三岁的时候他在村里有了许多的兄弟姐妹,虽然村里的生活很贫困,但他的生活很幸福。

二十三岁时大学毕业,他要求分配回村里的小学任教,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要报答村人的恩情,他的学费是村里人用米和鸡蛋换来的。他的工资除了留一点生活费,全部补贴给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为了报恩,他娶了村里一位大字不识一个的女子,只因为这女子的母亲把家里最后一只母鸡卖了,为他凑足了学费。

恩情似山顶的天空压在他的心头,但他瘦弱的身体不是嶙峋的山峦。有时侯,他偷偷跑到父母的坟前,让泪水漫过他孤独无助的心灵。他想到三岁时的梦想:假如父母种进土里,能够再长出来该多好啊。至少他现在不会觉得欠了村里人很多的情,这份情是一辈子都还不完的。

三十三岁的时候他决定离开家乡,想法很简单,离开这些给予他养育之恩的村人,他不想再背负这沉重的负担了。决定离开的时候,妻子骂他忘恩负义,他摇了摇头,给了这个他从来就没有爱过的女子一巴掌,然后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一抹嘴角的血,他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四十三岁的时候他在城里当了老板,每年都拿出很多的收入交给农村教育基金会,并指定要捐给他工作过的那个乡村小学,他不留名,也拒绝记者采访。

我成为他的朋友是后来的事情了。有一次酒酣时,他说起了这段经历。我沉默了许久。然后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现在是把自己的心种植②进了生活过的那个乡村了。报恩有多种方式,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长成大树,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阴凉。”

(选自《读者》2010年第8期)

【小题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文中“他” 的人生轨迹。
时期 ② 时期 ③回乡报恩时期 ④ 时期 ⑤进城发展时期
【小题2】结合文意,理解文中加点“种植”一词的不同含义。
【小题3】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小题4】人应当怎样报恩?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6.
阅读下面两组对话
(甲)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有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乙)
周朴园:(打量大海)你叫什么名字?
鲁大海:你不要同我摆架子,难道你不知道我是谁么?
周朴园: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代表。
鲁大海:对了,一点儿也不错,所以才来拜望拜望你。
周朴园:你有什么事吧?
鲁大海:董事长当然知道我是为什么来的。
周朴园:(摇头)我不知道。
【小题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语段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者之间的冲突。
B. 乙语段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之间的冲突。
C. 甲语段括号中的文字,具体、准确地提示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对话时各自的内心情感。
D. 乙语段括号中的文字,在戏剧场景的转换过程中有铺垫情节、渲染气氛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话体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请指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暴露了周朴园自私冷酷、奸诈多疑的真面目。
B. “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代表。”体现了周朴园冷酷、唯利是图的本性。
C.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表现了鲁侍萍内心软弱、逆来顺受、听天由命。
D. “你不要同我摆架子,难道你不知道我是谁么?”体现了鲁大海的坚定和不畏强暴。
【小题3】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下面对画线句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周朴园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只知道矿工代表已经在复工合同上签字了。
B. 周朴园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只知道矿上的工人们已经复工了。
C. 周朴园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只知道你是来这儿拜望拜望我的。
D. 周朴园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只知道你被蒙在鼓里,上当受骗了。

4.材料作文(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作文。

眼下青少年偶像崇拜之风愈演愈烈。有人指出,偶像脱胎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偶像就是“返祖”,是历史的倒退,绝不可取;也有人说,人们总是从偶像中汲取力量来充实自己,塑造自己,问题在于崇拜什么样的偶像,怎样崇拜。

你对“偶像崇拜”有怎样的看法?试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