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0833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题)

1.

坐如钟,站如松。长期不合理的坐立姿势会引起脊柱异常弯曲。这说明习惯影响(     )

2.句子默写(共1题)

2.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6分)
【小题1】yǐ 逦; 蜂kē ;  āi 声叹气
【小题2】逋慢 ; 祈祷  ; 战战兢兢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8分)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公孙丑上》)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孟子认为如果尊重贤人,任用能人,让杰出的人在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而且愿意到那个朝廷去做官。
B.要让商人愿意把货物存放在市场上,就要提供场地存放货物而不征租赁税,并依照规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不使货物积压。
C.孟子认为,要让天下的农夫高兴并愿意在自己国家的田野里耕种,就要他们助耕公田,只征收少量的私田的赋税。
D.如果尊重贤士,爱护百姓,施行仁政,即使邻国想要率领百姓来攻打他,也像是率领子弟去攻打他们的父母,是不能成功的。
【小题2】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4分)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8分)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他裸露在她面前,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匐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小题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E.这篇作品悲剧的根源在于,一个战士的心中若是人性占了上风,给了对手以喘息之机,必会为自身酿成灾难。小说意在借此表明:在对敌斗争中,我们绝不能心慈手软。
A.小说以战争为题材,没有枪林弹雨和弥漫的硝烟,代之以敌我双方的对峙,以及两个士兵在界河边的遭遇,读来却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B.在“他”的眼里,“河”竟然变成了恋人,对其的亲近就不仅是洗去污秽这般简单,同时寓有对爱的渴望、对家乡的思念,作品流露出士兵在特定环境中真实的心理。
C.界河曾夺去了三个人的生命,以“他”为代表的士兵,甚至怀疑这条河是否真的存在。作品通过士兵们的想象与普遍的幻觉,表现出界河带给士兵们的痛苦与折磨。
D.“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流露出“他”对战争的反思和质疑,在面对敌人时内心的犹豫和挣扎,体现了士兵的反战情绪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
【小题2】“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这句话与上下文的相关内容有着密切联系,请从全文情节结构的角度具体分析这句话的作用。(4分)
【小题3】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往往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描写,分析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4】有人说,小说结尾一段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方式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德国的“汽车社会”
①德国是现代汽车之父戴姆勒和本茨的家乡。对保时捷等德国名车,人们早已耳熟能详。“飙车”大王舒马赫兄弟出自德意志民族。这个人口八千二百万的国家,汽车保有量达到四千九百万辆(同当今中国差不多),平均每两个人就有一辆轿车。德国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4%但公路总长度已达23.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万公里,高速公路的不少路段不限速。如此众多的汽车,如此稠密的公路,如此繁忙的交通,再加上世界上开车最快的民族,这个在“汽车社会”中摸爬滚打了一百多年的国家却是世界上交通安全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交通死亡人数仍在逐年下降。
②在德国开车是“快而不累”,大家按规矩开,违规的人只是极少数。德国提倡“防卫式”的驾驶方法,就是随时估计到周围的人可能出现的错误。快、慢、停、让,转换中很少无谓地浪费时间。德国行车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题目,就是合理利用车上的灯光设备,随时让周围人看到你。光线稍有不足,驾车人就会及时打开车灯,这不是为了看路,而是使自己的目标更加明显,以保护彼此的安全。
③大多数德国人以一丝不苟、几近呆板的方式来遵守交通规则。有人调侃说,什么是德国人呢?半夜两点,夜深人静,路上一辆车都没有,一个行人站在路边耐心等待,人行道绿灯亮,才开始过马路。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德国人。这既是笑话,又不是笑话。德国道路交通信号灯系统全部自动管理,极少有监视器。路口无交警站岗值勤,更无“交通协管”之类。交通警察都是坐在车里巡视或待命。
④德国人喜欢用“交通参与者”这个词,表示在交通环境中的平等。无论是开车的,乘车的,骑车的,步行的,各有行为准则,能否得到特殊的权利,取决于当时公务的紧迫程度。通常情况下,汽车礼让行人或骑车人;一般私家车礼让公交车和出租车;所有车辆和行人避让正在执行任务的救火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警车。德国交通管理的一个原则是尽力保证交通参与者对道路的使用权益,政府很少为少数人实施“道路限行”,即便在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交通也没什么太特殊的举措。
⑤如今,德国人在汽车的设计和制造等方面越来越注重社会责任,他们意识到汽车不是坦克,不能只保护自己。总之,改善交通,人人有责,人人尽力。
(取材于权忠宪《从德国看中国汽车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4分)
A.德国汽车文化兴盛,有一百多年历史,虽然人口不多,但是‘汽车人口”却很多。
B.德国汽车工业发达,出产保时捷等名车,现代汽车之父及“飙车”大王舒马赫都是德国人。
C.因为德国公路路况好,人们又能主动遵守交通规则,所以路口很少有警察和监视器。
D.德国虽然公路稠密,汽车众多,车速较快,交通繁忙,但交通安全状况仍然很好。
【小题2】解释第③段中“这既是笑话,又不是笑话”的含义。(4分)
【小题3】根据第⑤段画线语句,推断德国人在未来汽车设计和制造时会考虑一个什么问题。(4分)

5.名著阅读(共1题)

6.
名著阅读
【小题1】下列关于《复活》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玛丝洛娃被诱奸而怀孕后,被赶出了家门。她投靠开洗衣作坊的姨母,却吃不了做洗衣工的苦;去做使女,却常常被性骚扰。无奈之下,她做了一个老作家的情人,这期间她爱上了一个店员又被抛弃,最后走投无路沦为妓女。
B.聂赫留朵夫年轻时做过不少荒唐事:他从同事手里把一个法国女人夺过来,和同事们挥霍、赌博花了不少钱,他的母亲为此伤心欲绝。他还把大片土地分给农民,因此,他被亲戚们不断责难和讥笑。
C.玛丝洛娃狱中的好友费多霞刚结完婚就打算毒死丈夫。可是在被保出狱、等候庭审期间她爱上了丈夫,两夫妻相亲相爱。虽然她的丈夫用尽全力在法庭上设法替她开脱,但是由于公公婆婆的反对,她还是被判处监禁。
D.玛利亚•帕夫洛夫娜是将军的女儿,很早就加入了革命党。她住在地下工作者的寓所里。有一天夜里警察突然来搜查寓所,她的同伴开枪自卫,使一个宪兵受了致命的重伤。审讯时,她主动承担了开枪的责任,因而被判处去做苦工。
E.法院开庭审讯玛丝洛娃案件时,庭长先生急着去见他的瑞士情人;一位法官因为妻子提前用完了月钱刚跟妻子吵过架,愁容满面;另一位法官经常迟到,只关心他虚弱的身体;副检察官是个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希望所有的案子都重判。
【小题2】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1)请简述《复活》中玛丝洛娃不慎毒死人的经过。
(2)请简述《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先后三次去监狱探访玛丝洛娃的情形。

6.语言表达(共1题)

7.
请根据下面一段话中提供的信息,以单句的形式为作家莫言所说的“文学意味”下一个定义。(35字以内)(3分)
文学不要求客观和统一,甚至可以说,唯有那种高度主观的,与大家的感觉不同的感觉,才属于文学。你写城里的道路是沥青铺成的,这没有什么独特的审美意味,但一个打工仔产生了幻觉,在幻觉中发现城里的道路像他奶奶那根用了多年的又长又臭的裹脚布,这就有了文学意味。
文学意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