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读“东北地区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注主要山脉: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2)填注主要平原: D__________ E__________ F________
(3)由图可知,东北地区的地形结构特点是:
(4)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简述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5)根据你对该区域经济发展历程的了解,分析其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1)填注主要山脉: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2)填注主要平原: D__________ E__________ F________
(3)由图可知,东北地区的地形结构特点是:
(4)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简述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5)根据你对该区域经济发展历程的了解,分析其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
下图为我国“长三角”地区和“西三角”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________省和________省。“西三角”所示省区的简称是川、________和________。
(2)填表比较“西三角”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差异。

(3)“西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差异显著但经济发展互补性强,请简要分析它们间的相互合作给双方各自带来的益处。
①对“西三角”地区的益处: __。
②对“长三角”地区的益处: __。
(4) 近年来“西三角”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加,试分析原因。

(1)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________省和________省。“西三角”所示省区的简称是川、________和________。
(2)填表比较“西三角”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差异。

(3)“西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差异显著但经济发展互补性强,请简要分析它们间的相互合作给双方各自带来的益处。
①对“西三角”地区的益处: __。
②对“长三角”地区的益处: __。
(4) 近年来“西三角”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加,试分析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①人口总量庞大
②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
③0~4岁年龄段男性人口多于女性
④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
(2)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
(3)根据材料三说出:
①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为 __。
②人口迁移对北京市有何影响?
材料一 下图为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图。
材料二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达13.7亿,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材料三 下表2003年北京市人口增长指标(%)。
①人口总量庞大
②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
③0~4岁年龄段男性人口多于女性
④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3)根据材料三说出:
①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为 __。
②人口迁移对北京市有何影响?
2.单选题- (共14题)
5.
【小题1】前30名城市个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组合是( )
【小题2】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是( )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项指标,对我国200个城市2006年度宜居状况做了评估。下图中数字是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
【小题1】前30名城市个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组合是( )
A.湘、粤、闽 | B.苏、浙、粤 |
C.京、辽、鲁 | D.沪、浙、赣 |
A.自然条件 | B.旅游资源 |
C.城市建筑 | D.矿产资源 |
6.
读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与面积图(未包括港、澳、台),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A,B,C,D依次代表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
【小题2】图中E,F是我国两个人口密度较大的省级行政单位,它们可能是( )

【小题1】图中A,B,C,D依次代表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
A.新、川、内蒙古、藏 | B.甘、藏、新、内蒙古 |
C.内蒙古、川、藏、新 | D.藏、新、内蒙古、黑 |
A.沪、宁 | B.鲁、京 | C.云、粤 | D.鲁、豫 |
7.
读我国主要大型水电站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我国大型水电的分布特点是( )
【小题2】大型水电站在图示地区集中分布的原因是( )

【小题1】我国大型水电的分布特点是( )
A.主要分布在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 |
B.主要分布在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
C.主要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
D.主要分布在地势阶梯交界地带 |
A.河流落差大,水流急 |
B.降水多,河流水量大 |
C.经济发达,用电量大 |
D.地形平坦,利于电站建设 |
8.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图中山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2】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穿越的山脉是( )

【小题1】关于图中山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图所示山脉是我国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
B.②图所示山脉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
C.③图所示山脉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
D.④图所示山脉是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9.
读下面“108°E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小题2】符合①地地形特征的是( )
【小题3】关于⑤地形区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为青藏高原 | B.②为柴达木盆地 | C.③为汉水谷地 | D.④为喜马拉雅山 |
A.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 B.有坝子农业 | C.海拔较高,起伏不大 | D.喀斯特地貌广布 |
A.主要是断裂陷落形成 | B.主要是冰川侵蚀形成 |
C.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 | D.主要是受挤压凹陷形成 |
10.
下图为我国四座重要山脉,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属于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是( )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1】属于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是( )
A.甲乙 | B.乙丙 | C.丙丁 | D.乙丁 |
A.山脉甲以北是塔里木盆地 |
B.山脉乙东侧的②地水土流失严重 |
C.山脉丙位于湖北省与两广的交界处 |
D.山脉丁东侧是东北平原,西侧是内蒙古高原 |
11.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条山脉中,同为长江、珠江两大河流分水岭的是( )
【小题2】下列关于甲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条山脉中,同为长江、珠江两大河流分水岭的是( )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A.东南坡的降水少于西北坡 | B.为我国赣、闽两省的分界线 |
C.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 D.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
12.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地形区中。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甲、乙两地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 )
【小题2】甲地夏季气温明显低于乙地,其主要原因是( )

【小题1】甲、乙两地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 )
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 | B.云贵高原、洞庭湖平原 |
C.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 D.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
A.所处纬度位置不同 | B.所属气候类型不同 |
C.所处海陆位置不同 | D.所处地形类型不同 |
13.
【小题1】读上图,我国“东方第一镇”——乌苏镇位于( )
A. ①图 B. ②图 C. ③图 D. ④图
【小题2】依据日记内容判断,当时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小题3】小镇市场上集聚的境外商人,最可能来自的邻国是( )
A. 朝鲜 B. 韩国 C. 俄罗斯 D. 蒙古
某游客在日记中记录:北京时间2时15分,旭日的霞光就洒满了三江平原的乌苏镇。在这个有我国“东方第一镇”之美誉的边境小镇的市场上,早已集聚了大量的相邻国家的境外商人进行木材、大豆、小麦等交易。
【小题1】读上图,我国“东方第一镇”——乌苏镇位于( )
A. ①图 B. ②图 C. ③图 D. ④图
【小题2】依据日记内容判断,当时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小题3】小镇市场上集聚的境外商人,最可能来自的邻国是( )
A. 朝鲜 B. 韩国 C. 俄罗斯 D. 蒙古
14.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四省区中,临海的是( )
【小题2】图中四省区中,纬度最高、位置最偏东的是( )
【小题3】图中四省区中,少数民族最多的是( )

【小题1】图中四省区中,临海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15.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区地形、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小题1】图示山脉( )
【小题2】图示平原海拔低的主要原因是( )
【小题3】图示黄河段( )

【小题1】图示山脉( )
A.为河北省与陕西省分界线 | B.山麓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C.位于我国暖温带地区 | D.东侧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
A.断裂下沉 | B.河流堆积 | C.流水侵蚀 | D.风力堆积 |
A.流量丰富 | B.河水补给地下水 | C.支流众多 | D.自东南流向西北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