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0646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8

1.选择题(共6题)

1.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车bó 船bó 霓shāng 心肌塞gěng
B.招lái 青lài磋qiē 横gèn
C.劣zhuō席yàn 萦yū 罢chù
D.凝dì星宿xiù 潺yuán逦yí
2.

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贫困地区的农业特色资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安徽省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促进农业增效、贫困人口增收。这说明(  )

①客观条件制约着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把握矛盾特殊性才能找到贫困地区脱贫的正确方法

③打赢扶贫攻坚战需要发现贫困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④扶贫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

3.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B.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C.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D.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4.幻灯片到幻灯机镜头距离是30cm,在银幕上成放大的像,该幻灯机镜头的焦距可能是(  )
5.幻灯片到幻灯机镜头距离是30cm,在银幕上成放大的像,该幻灯机镜头的焦距可能是(  )
6.
以下文学常识以及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B.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像杜甫的《蜀相》、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都是七律。
C.“散点透视”不同于西方画论中的“焦点透视”,焦点透视只有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所反映的景物只有一面,而散点透视则打破了观察点的局限,能反映景物的多面,《过小孤山大孤山》很符合“散点透视”,表现了山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它富有变化的节律。
D.鲍照《拟行路难》开头“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二句,以泻水于地,水流方向不一,比喻人生困顿和显达各不相同,具有哲理性。三、四两句“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表现出诗人顺应命运,不烦愁怨苦的豁达心态。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袜材当于子矣鸟何兮蘋中
B.月落庭空影长塞上长城空自
C.近士大夫有车过腹痛之
D.投地而骂曰告往而知来者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今画者乃节节为之?此竹数尺耳,有万尺之势
B.夫既心识所以然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C.以所画筼筼筜谷偃竹遗予批大郤,导大窾,其固然
D.如兔起鹘落,少纵逝矣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待终丧而取以来
【小题3】下列对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文中作者所记之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与可是一个漠视名利,恬淡、狂放且为官清廉的人。
B.文与可在画竹方面,主张尊重生活、师法自然,重视创作灵感的捕捉与整体形象的把握,追求神似。
C.苏辙从与可的绘画中,看出了一种精妙、深邃的道理。但苏轼并不赞同苏辙的看法。
D.此文中,作者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时间的顺序,全文所涉及的内容都像任意信笔写出的,实则形散而神不散。
【小题4】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文言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