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A.间谍万不得已尽量 (jīn)参差不齐 (cī) |
B.嫉妒异曲同功造诣 (yì)兴尽悲来 (xīng) |
C.决窍班门弄斧挫折 (cuò)翘首以待 (qiào) |
D.敝端望而却步咀嚼 (jué)宁缺毋滥 (níng) |
党的十七大报告原文 | 对应的人权内容 |
学有所教 | 教育权 |
病有所医 | 健康权和医疗权 |
老有所养 | 社会权 |
劳有所获 | 劳动报酬权 |
住有所居 | 适度居住权 |
②人民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③人民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④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施政治领导
2.现代文阅读- (共1题)
陆龟蒙《冶家子言》中说:“吾祖始铸田器,岁东作必大售。”意思是他的祖辈是做农具的,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农具销量很大。有意思的是,文中的“东作”被人注释为“春耕生产”。其实,不仅仅“东作”是“春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这个方位词总是与“春”这个季节词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春风”就总是被说成是“东风”:比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还有“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更有“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等,简直就是东风的解释了。
为什么在中国“东”这个方位词总是可以替换“春”这个季节词?这是中国的季风气候使然。简单地说,春夏来临,太阳很快地把热容量小的大陆晒热,陆地上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上升,气压变低;海洋由于热容量大,升温较慢,与同一时段的大陆比,海洋上气压相对高,因此海洋上的空气向大陆流动。秋冬以后,这个过程正好相反。所谓季风就是指这样一年中方向有规律转变的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大范围的空气流动。中国的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面是亚洲内陆。春天,有季风从东面或东南而来,因此,东风也就可以包含春风的意思。
但是仅仅这样说,还忽略了一个问题。因为东西南北这些地理方位词,都关涉到叙述者的位置。对有的人而言是东,但对另外的人来说却是西,南北亦然。对中国东部,尤其是中原地区而言,春天的风是从东面或东南面的大海吹来,但是对于中国其他地区而言,季风或从西南的印度洋吹来,或从西北的北冰洋和大西洋吹来,固此春风就不应该是东风。另外,东南季风势力也有限,只能吹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此线以西,春风也都与东无关。东南季风吹到的内陆最深处,正是中国的农牧分界线。由此可见,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是中原人的视角占有了主导话语权。就文化而言,中原地区农耕民族的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因此中原地区的视角就成了全中国的视角,并影响到中国人称春风为东风。在语言中,凡是涉及地理方位的词,都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以谁的视角叙述,谁的视角方位词流行,就看谁的影响力大。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陆龟蒙将“东作”注释为“春耕生产”表明,在古代中国东风就是春风。 |
B.亚洲内陆和太平洋在热容量上的差异,促成中国东南季风在春夏期间出现。 |
C.在古代中国,不能掌握主导话语权,东南西北的方位指代就没有办法明确。 |
D.东南季风的影响,使中国的农耕民族的文化逐步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