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2.诗歌鉴赏- (共1题)
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
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
遥见樵渔一路归。
(1)本诗的题目为“题春晚”,请分析诗句是怎样紧扣诗题的。
(2)为什么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
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
遥见樵渔一路归。
(1)本诗的题目为“题春晚”,请分析诗句是怎样紧扣诗题的。
(2)为什么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6.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如何可能?
陶 武
百余年来,儒学可以说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也引发了有关儒学发展的两种对
立观点,即“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就“终结论”而言,有学者认为,儒学是历史的存在物,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趋于终结。“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现代新儒学也许会将有某些成就。然而,儒学毕竟是属于中世纪的学说,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的超越,也已经随着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理论体系的完善与稳定而趋于终结”。他们由此认为,虽然中国未来的文化发展离不开也不应离开儒学传统,但绝不是这一传统的延续或开新,而是需要“从世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提炼时代精神的精华,对各种学说(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的优秀成分吸收消化,进行综合创造”。由此可见,在他们看来,现代新儒学所追求的儒学发展已经终结,所谓“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也因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机制而最终要被一种新的传统、一种全新的学说——“和合学”所取代。“和合学”以其所具有的理论思维架构和所要实现的人类和合的终极目标确实让学术界耳目一新,但是否就因此而“取代”儒学,还是值得讨论的。现代新儒学果真会因为对儒学之“超越”与体系之“完善”而终结吗?如此判断未必符合儒学发展的真实轨迹,因为儒学不正是在为“和合学”提供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过程中而得到新生和发展吗?
也有学者从核心范畴、思维方式和时代鸿沟等三个层面证明儒学已经“终结”了,而这
种“终结”根源于儒学在一个世纪内所遭受的两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新文化运动,虽对儒学冲击最为剧烈,但实际上效果最小。而真正给儒学以毁灭性的第二次打击则是来自传统哲学内部的儒学皈依者,其中“最能体现第二打击的,是杜维明(仅是例证)对儒家核心价值的挖掘”,杜维明被认为是“通过‘挖掘’埋葬儒学意义的典型”。这里我们撇开儒学是否真因“挖掘”而“埋葬”不论,单就其以认定传统儒学与现代汉语之不可通约为理据而宣判“儒学终结”,难免有武断和误判之嫌。
与“儒学终结论”相反,多数学者对儒学发展的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在新世纪里儒学只要能找准立足点和生长点仍然会取得不断发展。而正是这种在新境遇中找到新定位的儒学显示了其新的理论生长点和融入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切入点。这是因为“儒学摆脱了这种状况(即儒学被凝固为国家意识形态,并被君主专制异化——引者注),可以其所固有的伦理道德思想特质,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和生活方式的传统精神或基本内涵来表现功能、求得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古老而常新的儒学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问题还会有所作为,……它仍然有自己关照问题的方式与角度,它还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同样也会因贡献出智慧而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在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中,使中国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中寻回自家精神,贞定自己,同样促使儒学与时俱进,以全新的面貌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学者们上述对儒学发展的积极态度有无事实根据呢?究实而论,没有人能够否认儒学中蕴含着可供今天乃至未来社会借鉴的宝贵资源,当然,如何找准“立足点”、“生长点”和“切入点”,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针锋相对,聚讼不已;就“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而言,显然属于后者。孰是孰非?相比较而言,我更偏向于“儒学发展论”。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它理应也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与时偕行,生生不已。
(《孔子研究》 2008年第06期)
【小题1】下列关于“儒学”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E.“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势均力敌。
【小题2】下列有关“和合学”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小题3】(小题3)儒学终结论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儒学已经“终结”的?(4分)
【小题4】作者说:“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为什么?(4分)
“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如何可能?
陶 武
百余年来,儒学可以说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也引发了有关儒学发展的两种对
立观点,即“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就“终结论”而言,有学者认为,儒学是历史的存在物,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趋于终结。“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现代新儒学也许会将有某些成就。然而,儒学毕竟是属于中世纪的学说,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的超越,也已经随着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理论体系的完善与稳定而趋于终结”。他们由此认为,虽然中国未来的文化发展离不开也不应离开儒学传统,但绝不是这一传统的延续或开新,而是需要“从世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提炼时代精神的精华,对各种学说(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的优秀成分吸收消化,进行综合创造”。由此可见,在他们看来,现代新儒学所追求的儒学发展已经终结,所谓“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也因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机制而最终要被一种新的传统、一种全新的学说——“和合学”所取代。“和合学”以其所具有的理论思维架构和所要实现的人类和合的终极目标确实让学术界耳目一新,但是否就因此而“取代”儒学,还是值得讨论的。现代新儒学果真会因为对儒学之“超越”与体系之“完善”而终结吗?如此判断未必符合儒学发展的真实轨迹,因为儒学不正是在为“和合学”提供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过程中而得到新生和发展吗?
也有学者从核心范畴、思维方式和时代鸿沟等三个层面证明儒学已经“终结”了,而这
种“终结”根源于儒学在一个世纪内所遭受的两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新文化运动,虽对儒学冲击最为剧烈,但实际上效果最小。而真正给儒学以毁灭性的第二次打击则是来自传统哲学内部的儒学皈依者,其中“最能体现第二打击的,是杜维明(仅是例证)对儒家核心价值的挖掘”,杜维明被认为是“通过‘挖掘’埋葬儒学意义的典型”。这里我们撇开儒学是否真因“挖掘”而“埋葬”不论,单就其以认定传统儒学与现代汉语之不可通约为理据而宣判“儒学终结”,难免有武断和误判之嫌。
与“儒学终结论”相反,多数学者对儒学发展的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在新世纪里儒学只要能找准立足点和生长点仍然会取得不断发展。而正是这种在新境遇中找到新定位的儒学显示了其新的理论生长点和融入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切入点。这是因为“儒学摆脱了这种状况(即儒学被凝固为国家意识形态,并被君主专制异化——引者注),可以其所固有的伦理道德思想特质,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和生活方式的传统精神或基本内涵来表现功能、求得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古老而常新的儒学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问题还会有所作为,……它仍然有自己关照问题的方式与角度,它还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同样也会因贡献出智慧而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在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中,使中国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中寻回自家精神,贞定自己,同样促使儒学与时俱进,以全新的面貌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学者们上述对儒学发展的积极态度有无事实根据呢?究实而论,没有人能够否认儒学中蕴含着可供今天乃至未来社会借鉴的宝贵资源,当然,如何找准“立足点”、“生长点”和“切入点”,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针锋相对,聚讼不已;就“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而言,显然属于后者。孰是孰非?相比较而言,我更偏向于“儒学发展论”。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它理应也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与时偕行,生生不已。
(《孔子研究》 2008年第06期)
【小题1】下列关于“儒学”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E.“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势均力敌。
A.儒学自古以来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 |
B.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 |
C.杜维明是来自传统哲学内部的儒学皈依者。 |
D.作者并不赞同儒学因“挖掘”而“埋葬”的观点。 |
A.和合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类的和合。 |
B.作者认为和合学的理论思维架构能让学术界耳目一新。 |
C.作者认为和合学有可能取代儒学。 |
D.儒学为和合学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
【小题4】作者说:“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为什么?(4分)
4.语言表达- (共1题)
7.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香港之子”黄福荣,在玉树孤儿院做义工的他,强震发生以后本可幸免于难,但在得知3名孩子和3名老师被困后,立刻折返现场去搜救,余震降临,不幸罹难。
——卖艺老人刘玉池,在深圳街头卖艺为生的他来到募捐点把卖艺所得捐了出来,“不够啊,才50多元……”老人哽咽着说。有人感动地塞给他400元,老人把这400元又捐了出去。
——杭州56岁的残疾老人,至今不公开名字的他,由于中风失去了工作能力,但他向玉树捐出自家总共16万存款的10万,这是目前杭州向震区个人捐款中最大的一笔。
(1)若以此三则材料作为新闻素材写成一篇时评,请你为该时评拟一题目,不超过15字。
(2)请写出你对这三件事实的观感。(至少运用1种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
——“香港之子”黄福荣,在玉树孤儿院做义工的他,强震发生以后本可幸免于难,但在得知3名孩子和3名老师被困后,立刻折返现场去搜救,余震降临,不幸罹难。
——卖艺老人刘玉池,在深圳街头卖艺为生的他来到募捐点把卖艺所得捐了出来,“不够啊,才50多元……”老人哽咽着说。有人感动地塞给他400元,老人把这400元又捐了出去。
——杭州56岁的残疾老人,至今不公开名字的他,由于中风失去了工作能力,但他向玉树捐出自家总共16万存款的10万,这是目前杭州向震区个人捐款中最大的一笔。
(1)若以此三则材料作为新闻素材写成一篇时评,请你为该时评拟一题目,不超过15字。
(2)请写出你对这三件事实的观感。(至少运用1种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