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A.醴(lǐ)酪蛊(gǔ)惑抹(mò)杀流觞(shāng)殒(yǔn)身不恤 |
B.强(qiǎng)颜 愠(yùn)怒谂(shěn)知拔擢(zhuó) 倩(qiàn)人执笔 |
C.浸渍(zè)垣(yuán)墙玉醅(pēi)揾(wèn)泪桀骜(áo)不驯 |
D.攒射(cuán)挣(zhēng)揣险衅(xìn)祚(zuó)薄放浪形骸(hái) |
中国在哪里?我想,中国在屈夫子的额冠中,在太史公的竹简中,在李太白的潇洒诗篇中,在文天祥的浩然正气里,在黄土高原的秦腔怒吼中,在江南小桥的吴侬软语中,在谭嗣同的琴里,在梅兰芳的戏里……这说明( )
①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②个性决定共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④共性起主导和支配作用,个性依赖共性
“乘坐自动扶梯时,应该靠右站稳,留出左侧的通道给赶时间的人通行。”这是国际通行的乘梯礼仪。对此,有专家指出:手扶电梯“左行右立”存在安全隐愚,因为乘客都靠一边站会使扶梯受力不均,容易造成右侧磨损,而且人在运行的扶梯上走动本来就不安全。该专家的观点( )
①认为文明礼仪规则的约定与选择应符合科学
②从安与危的关系看,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
③违背了通行的乘梯礼仪,没有做到实事求是
④质疑了通行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
“乘坐自动扶梯时,应该靠右站稳,留出左侧的通道给赶时间的人通行。”这是国际通行的乘梯礼仪。对此,有专家指出:手扶电梯“左行右立”存在安全隐愚,因为乘客都靠一边站会使扶梯受力不均,容易造成右侧磨损,而且人在运行的扶梯上走动本来就不安全。该专家的观点( )
①认为文明礼仪规则的约定与选择应符合科学
②从安与危的关系看,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
③违背了通行的乘梯礼仪,没有做到实事求是
④质疑了通行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
2.诗歌鉴赏- (共1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1)词中记述了诗人与参寥的哪些交游活动,请加以概括。(2分)
(2)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3)下片蕴含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3分)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背在背上的井
谢 云
在俯首弯腰、面向井口时,倏地想起故园那口暌违已久也淡忘已久的井来。
在汉语里,“井”实在是个美丽的字眼儿。对井的系念和牵挂,也是农业中国的一份朴素、挚切而恒久的感悟。井田制、庭院经济乃至村落文化,莫不惠益于井水的沾濡和滋润。也许正因如此,汉语里才有“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之类说法;也许正因如此,人们才把迫不得己到外地谋生叫做“离乡背井”。而那些漂泊海外、流落异域的人,在远行前,也总要包藏一撮“乡井土”带在身边。在游子心中,一口故园的井,甚或只是故园井中的点泥土,庶几便是故园的全部,是别井去乡前所有悲欢苦乐生活的全部。
在诗人墨客笔下,“井”也一直是个惯常的意象,沉重、凄寂而哀怨。因为它总与乡愁和怀旧有关,与故园纷纭人事和已然远逝的岁月有关。台岛诗人有诗《乡愁》,起笔便是:“故园那口井、竟住到我的心中来了。”井,实在是乡愁的最恰切的象征。故园的那口井,滋润了游子的往昔生活时,也一定在他心底孕下了怀念的根须。那根须,柔弱而坚韧,撩拨得他一夜夜做梦:梦见那幽邃的井水,梦见那缠绕在井旁的丝丝缕缕。那时候,天涯夜凉,家国路遥,而一滴故园井水的温意,便仿佛一剂灵丹妙药,能释解他沉疴痼疾般的乡愁,也能慰藉安妥他焦渴烦躁的灵魂。
这真是再美好不过的理念,纯粹中国式的理念。
我便是在这样的理念中,梦幻般回到那井边的。它就在故园屋后,沉稳、静谧,一如许多年前那样。井旁也照例是一圈树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灌丛、藤蔓,牵牵绊绊地拥簇着那井。井里深幽的,四壁用大小不一的石块砌了,零乱中显出整饬。石间罅隙里,洞天福地温生着喜湿爱水的苔藓、青草,一年四季都绿茵茵的。或许便是因了这井边的竹树灌藤和井壁的葱郁苍翠,那水格外清澈甘洌,入口还微微的回甜。
和北方不同,故园的井没有护栏,水便长年累月地敞豁着、明朗着,映照着日月、天家、树木和汲水人的倒影。也没有辘轳,只一根竹竿,或带了桠杈的树枝,随意地斜倚在井旁竹树上,乡人谓之“井竿”。汲水时,便拿它套了桶绳,或勾了桶梁,直入入井中。空桶吸满水后,会发出咕呼的声响,像人们吃罢饭时的愉快饱嗝。汲水人便面朝井底,躬俯了腰脊,交错着用双手去拔动井竿,水桶便一点点点地走上来了。汲水人的身子随了手上的节奏,高高低低地起伏着,仿佛是虔诚地对着水井致意。
有时挑水的人多,但需等待。倘非锅里急着用,便都会谦和地你推我让。实在推让不过,那率先汲水的人便会自觉地将井边所有水桶一一盛满。这当儿,那些一旁等着的,便会鸡毛蒜皮地随意拉几句,信口开开或荤或素的玩笑,没遮没拦的声音,在井口荡来撞去,鸟儿一般,也就会有几滴诗意或一截故事洒落在井边或井里。事隔多年,正是这些朴素零星的诗意,这些一鳞半爪的故事,构成了我对那口井的所有怀念中最温馨、也最动情的部分。
也还有枯水的时节。我们这些孩子,便要早早去井边“守水”。那往往是冬天。风大而硬,凛冽砭骨。我们便会沿了井壁的石间罅隙,一节节缩到井底,虔诚地守望着,厮候着那细细弱弱的涓涓水滴渗流出来。到积得多了再一瓢瓢舀入桶里。那时,凄厉的冷风在头顶尖啸而过,井便像一只硕大的竖笛,含混地奏出些断断续续的乐音,沉闷而雄浑,极具共鸣感……
我也曾喝着那井里的水活着,我生命的那段时光,也缠绕着那口井的周围。在这远离故园的地方,我像所有漂泊异乡的游子一样,执拗地怀念着那样的一口井,怀念着那纯净透明的水,怀念着与那井水有关的纷纭往事。
离开故园的人,心里都实实在在地“背”着一口故园的井。虽然沉滞苦重、疲惫不堪,却终究不愿放下。因为异乡没有故园的井水,而他们的灵魂,有着永远的渴意。
(节选自《散文》1996年第12期)
【小题1】在作者看来,故园的井为什么值得人们怀念?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
答:
【小题2】文中说:“这真是再美好不过的理念,纯粹中国式的理念。”请简析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4分)
答:
【小题3】文章通过哪些场景写“故园屋后”那口井?(4分)
答:
【小题4】结合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文章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答:
(2)文章的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
答:
4.语言表达-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