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河南南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328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词语中的加横线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豪((shē)  天(qiàn) 列((guàn)  秦王不(yì)
B.罗(qǐ) 旎(yǐ) 柱(ní) 斧钺汤(huò)
C.凝(yē) 橹(qiáng)    千(jì) 衣(suō)
D.鱼(lǔ) 泪(wèn)  巾(guān) 行八道(bàng)
2.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扬汤止沸的方法,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B.记者在阿富汗耳濡目染了许多有关阿富汗难民的悲惨生活。
C.不论什么时候,他都是如坐春风,亲切地和自己的下级交谈。
D.最后,朱老先生说这只是一次粗枝大叶的讨论,希望大家能从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具有的谨严精神。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产生于隋唐,盛行于宋.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秦观)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周邦彦).前者视野开阔,气概豪迈,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后者多为闺阁艳词,抒写离愁别绪。
B.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 ,宋代词人.世称“柳三变”或“柳七”.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绮丽缠绵.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形成“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局面.被称为“才子词人”“慢词圣手”。
C.苏轼北宋词人,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词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诗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词人.她的词以南渡为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词作多写离愁闲愁,词风是清丽柔媚,南渡后多写国愁家恨,词风是凄恻哀婉.《李清照词两首》当中写于南渡之前的是《声声慢》,写于南渡之后的是《醉花阴》。

2.句子默写(共1题)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多情自古伤离别, _。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描写历史英雄人物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名句是“    。”
(4)李清照《声声慢》中,词人用傍晚时分,雨打树叶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的句子“ 。”
(5)《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蔺相如用公私关系来解答不肯与廉颇争列的句子“ 。”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bēi)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许之。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dǎng)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杜诗传》,有删节)
注:
①阪(bēi)。
②谠(dǎng)言:正直美善的言论。
③赙(fù):赏赐财物助办丧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逆贼杨异等 降:投降
B.闻贼欲北度 规:谋划
C.帝惜其能,遂不之   许:同意
D.视事七年,政化大行视 事:任职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己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
B.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己/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
C.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己/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
D.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己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度,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贼人的船只,部署军队,带领冲锋陷阵的骑兵,消灭了敌人。
B.当时萧广放纵士兵不横行民间,百姓惶恐不安。杜诗立即向萧广晓喻利害,但他仍旧我行我素,于是杜诗上报朝廷而击杀了萧广。
C.任南阳太守期间,杜诗生性节俭,廉洁公正,诛杀强暴,树立威信,并且还擅长计划谋略,爱惜民力,为民造福,因而百姓热情地讴歌他。
D.杜诗虽身为地方官,但一心为朝廷着想,忠直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上奏。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3)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 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哦?!”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小题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小题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5.语言表达(共1题)

7.
请仿照例句,从所给人物中任选两个,再写两个句子填写在横线上。
要求: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思想感情,句式相近,语句通顺。
苏轼  辛弃疾  苏武 张衡
例句:生命的质量,是先驱者的无私奉献:屈原,用悲悯与热爱,用燃烧的心,照亮无边的黑暗。
生命的质量,是  ,用  ,用  ,    。
生命的质量,是    ,用  ,用  ,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