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1.
以下加点字词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赍发(jī) 剜肉(wàn) 酒馔(zhuàn) 口呐(nà) |
B.轻飏(yáng) 熹微(xī) 盘桓(huán) 出岫(yòu) |
C.晦朔(shuò) 北冥(mínɡ) 舂米(chūn) 蓬蒿(ɡǎo) |
D.涸辙(hé) 潦水(lǎo) 乖舛(chuǎn) 笏板(hù) |
2.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此处的乡民最是安土重迁,每有事端,便早早重新寻找新的住处。 |
B.在严打斗争中,公安干警发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一次追捕贩毒分子的行动中,他们暴虎冯河,与贩毒分子进行了激烈的枪战,仅半个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 |
C.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千百年来,惨淡经营了这块广阔的土地。 |
D.多利之死说明克隆动物的寿命还存在问题,将尚不成熟的克隆技术用于人类,实属暴殄天物的犯罪行为。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朝鲜执意发射卫星的行为,加剧了半岛的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了东北亚的安全环境,不利于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 |
B.专家提醒我们,虽然用微波炉加热食品会致癌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但在使用微波炉时一定要按说明书操作,切忌不要盲目乱用。 |
C.去冬今春,频发的雾霾天气不仅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应引起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 |
D.文化创作者,应该多提供一些有经典魅力的、有穿透时光能力的、能够对人的思想和灵魂产生重要作用的作品,而不应只提供那些‘爆米花’性质的作品。 |
4.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 合理的顺序是
①其实在《水浒》里真正被官府逼上梁山的很少,像林冲、杨志等人的悲惨例子不多,大部分是自愿或半自愿上了梁山的。
②还有一部分虽然是被逼上梁山的,但不是官府逼的,而是梁山自己逼的。
③中国话里有好多词没有主语,这就给一些人任意解释留下了余地。
④卢俊义就属于这种另类上梁山的典型例子。
⑤比如“逼上梁山”这个词就使好多人想当然地以为一定是官府。
①其实在《水浒》里真正被官府逼上梁山的很少,像林冲、杨志等人的悲惨例子不多,大部分是自愿或半自愿上了梁山的。
②还有一部分虽然是被逼上梁山的,但不是官府逼的,而是梁山自己逼的。
③中国话里有好多词没有主语,这就给一些人任意解释留下了余地。
④卢俊义就属于这种另类上梁山的典型例子。
⑤比如“逼上梁山”这个词就使好多人想当然地以为一定是官府。
A.③①⑤④② | B.①②④③⑤ | C.①④②⑤③ | D.③⑤①②④ |
2.句子默写- (共1题)
5.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4)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
(5)《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 , 。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6)《逍遥游》中,描写鹏鸟由北溟徙于南溟的壮观图景的句子是 , 。
(7)《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 , 。
(1)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4)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
(5)《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 , 。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6)《逍遥游》中,描写鹏鸟由北溟徙于南溟的壮观图景的句子是 , 。
(7)《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 ,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注)①常平:官仓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2)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注)①常平:官仓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
B.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
C.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
D.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
C.“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
D.“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南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
(1)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2)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