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A.懿(yì)范 多财善贾(gǔ) 捧袂(mèi) 杳(miǎo)无音信 |
B.毗(bì)邻 前后相属(zhǔ) 矫(jiǎo)首 犹蒙矜(jīn)育 |
C.蓬蒿(gāo) 人才济济(jǐ) 壶觞(shāng)博闻强识(zhì) |
D.泠(líng)然蜩(tiáo)与学鸠徜(cháng)徉日薄(bó)西山 |
A.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
B.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
C.在这所山村小学里,他一干就是三十年,全身心地扑在了学生身上。他常说:“要有下辈子,还当孩子王!”王老师的这种好为人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那些淳朴的乡亲们。 |
D.这家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自从他当上厂长后,经过他三年处心积虑地经营,终于扭亏为盈,走出了困境。 |
2.句子默写- (共1题)
(1)《归去来兮辞》中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与亲戚们愉快地谈心,怡然自得地读书弹琴的句子是: , 。
(2)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3)《滕王阁序》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 ”。
3.诗歌鉴赏- (共1题)
浣溪沙 闺情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①此词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美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②宝鸭:古代女子两颊所贴的鸭形图案,或者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
【小题1】“绣面芙蓉一笑开”中的“开”字用的精妙。试简要赏析。
【小题2】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中国境内现存的文化,也包括曾在中国境内的文化、部分藩属国的文化。尽管这些藩属国今天已经不在中国疆界内了,但历史上它们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并且中国文化至今对它们依然还有强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有些民族的主体在境外,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他们的文化已经跟其母体的文化有所区别了。例如,新疆有俄罗斯族,他们的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一部分。
因此,中国文化应该包括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不要片面将其理解为华夏汉族这一主体民族的支化。尽管长期以来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人数也占鲍对多数,但要注意,汉族及其文化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中。如果它不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没有吸收大量其他民族的人口和文化,那么,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它都不可能有今天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们为什么会有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有一个非常大酌优点,就是吸引、融合其他民族人口。它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准是什么呢?不是血坑,而是文化!血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除非通婚,但是文化则不同。在文化上,只要接受中国交化,就等于承认了是中国支他的—部分,从文化认同上说,七家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血统来说,“炎黄子孙”是非常多元的,根本就不是一个老祖宗可以传下采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是从中亚迁到内地来的。唐朝有好多姓白的其实都是中亚人。正因为他们把文化带过来了,中国支化才丰富多彩。
中国之化的特色主要有三点:
一是中国文化是独立发展的.在西方人打开中国走门之前,中国文化主要是独立发展的。它吸收其他丈化,主要是在一些枝节上,而不是主体。如,佛教传播到中国,是中国文化改变了佛教,所以就有了中国文化和佛教结合产生的禅宗。这一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理因素。从当时的中国版图来看,东、南、西、北要么是高原,山脉、大洋,要么就是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因此,中图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在封闭的大环境中,它最先进。在外界突破地理障碍,把文化带到中国以前,它没有什么挑战。也正因如此,它是延续的。
二是中国文化相当自信。汉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从中国的疆域来看,中国适合农耕的地区在西汉时已定型,所以中国基本上还是适应农业社会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又有相当自信的特点。在中国的确在大的地理范围内是最先进的情况下,这种自信没有害处。但如果已受到外界的挑战,事实又证明已不是“天下之中”“无所不有”了,却依然持有一种片面、过分的自信,那就不能适应世界潮流了。
三是中国文化历来是开放而不传播的。汉朝、唐朝比较开放,讲“汉唐雄风”。确实,汉朝、唐朝的开放超过了其他朝代,但它的开放是允许、欢迎各国来,很少往海外派人出去,甚至是禁止中国人出去的。宋朝甚至认为,文化不能随便传,禁止出口图书到辽国或者西夏。明朝郑和下西洋是宣扬国威,而不是传播中国文化。但如果不传播,谁会承认、接受先进的中国文化呢?
(摘自《中国需要怎样的文化自信》,作者葛剑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包括中国境内现存的文化、曾在中国境内的文化、部分藩属国的文化,还包括主体在境外,但长期生活在中国的一些民族的文化,如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文化。 |
B.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以文化为标准,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因此不管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它都具有重要国、的地位。 |
C.在西方人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前,中国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它主要是在一些枝节上吸收其他文化,不会从主体土全盘接受外来文化,禅宗的出现就说明了返一点。 |
D.只开放而不传播是中国文化历来的特点之,即使在开放程度超过了其他朝代的汉朝、唐朝也是如此,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不是传播中国文化,而是宣扬国威。 |
A.一些藩属国历史上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中国文化至今对它们仍然有强大的影响,尽管这些藩属国今天已经不在中国境内了,但这些藩属国文化仍然属于中国文化。 |
B.我扪之所以会有中国文化自信,就是因为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吸引、融合其他民族人口的优点。 |
C.从以前的中国版图来看,中国处于相对封闭的大环境中,而中国文化又是封闭的大环境中最先进的文化,它自始至终都没有受到其他文化的挑战,因而能够延续至今。 |
D.汉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中国适合农耕的地区在西汉己定型,基本上能够适应农业社会,这给中国文化带来了相当自信的特点,因为此时此地,它确是最先进的文化。 |
A.虽然长期以来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人数也占到绝对多数,但把中国文化理解为华夏汉族的文化是片面的,因为中国文化应该包括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 |
B.从文化上来看,只要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文化,认同了中国文化,那么不管来自哪里,都可称为“炎黄子孙”,如白居易;而要从血统上变成炎黄子孙,那只有通婚。 |
C.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取得了“天下之中”“无所不有”的辉煌成就,但如果已受到了外界的挑战,已不是最先进的文化了,那就应该向其他文化学习,吸收其优点, |
D.如今,我们应当对中国文化充满充分的自信,但又不能持有片面、过分的自信.否则就不能适应世界潮流;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传播中国文化。 |
倒挂的油画
金建云
(1)我家的餐馆开在美院边上,美院的师生常常来餐馆吃饭。我的父亲是个很优秀的厨师,他不懂艺术,但是一直很尊重这些搞艺术的人。
(2)父亲眼中似乎只有两类画家:一类是成功的,另一类是怀才不遇的。成功的画家常常请客,在餐馆里提前存上一笔钱,吃完饭就拂袖离去;怀才不遇的画家都喜欢赊账,偶尔还掉账单的一部分,然后继续赊账。
(3)陈是个怀才不遇的画家。有一天,陈吃完饭后,找父亲借钱。他说自己的母亲病危,他非常想去见她最后一面。父亲想都没想就帮他出了机票钱,嘱咐他立刻打的去机场,千万不要留下终身遗憾。
(4)一个月之后,陈重回餐馆吃饭。他对父亲千恩万谢,一定要送他一幅画。父亲指着餐馆墙壁上挂满的画说:“你看,很多有困难的学生都以画抵账,我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画了。过去的事情你不要放在心上,尽管来吃饭就是„„”
(5)陈恳切地说:“这幅画不是为了抵账,而是为了报恩。我陪伴在母亲身边看着她咽气的时候,最感谢的人就是你。你让我没有留下终身遗憾,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就画了这幅油画。您务必要收下,否则我„„”
(6)父亲终究不忍拂了陈的好意,便把这幅画带回了家里。这是一幅抽象派的油画,几团大大的色块,深浅不一,形状莫名。由于客厅、卧室墙壁上都有了装饰品,所以父亲把这幅画挂在了厕所里。于是,我们家人如厕的时候都可以欣赏这幅画了。
(7)厕所靠东,朝阳温暖的光线常常落在这幅画上,色块隐隐浮动,凸凹有致。我们越看越觉得奇妙,不知不觉脑中就会出现很多美丽的联想。母亲说她每次注视这幅画的时候都会想到她的家乡,想到漫天彩霞和她少女时候的梦;父亲说他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无法送终,那种挥之不去的哀愁也浓缩在浮动的色块中了……
(8)后来,父亲把这幅画从厕所请到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父亲常说陈能画出这么伟大的作品,让我们这一家“粗人”都为之感动,有朝一日他会大有出息的。果然,没过10年,陈成为我国著名的印象派画家之一。他的画开始被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据说市面上每幅画已经卖到了百万元。陈还是常常带朋友来我家的餐馆吃饭,他早就不赊账了,还常常请父亲喝一杯他自带的洋酒。相识于贫微时的感情,不用太多的言语,一颦一笑中就能看懂。
(9)有一天,陈忽然说想看看当初送给父亲的画:“这么多年来,那仍是我这一生中最满意的作品。”父亲将他带到了家中,一进客厅陈就大叫起来:“你把我的画挂颠倒了!”
(10)我们一家人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原来当年他忘记了签名,而我们都是些看不懂抽象画的“粗人”。陈取下画,转过来,郑重其事地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他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哪一天你缺钱了,打电话给博物馆,他们会送钱上门并千恩万谢的。”
(11)父亲很认真地说:“这幅画已经是我家的宝了,看了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有了感情。我虽然是个粗人,但是绝不会卖艺术和感情的。”
(12)陈高兴地拍了拍父亲的肩膀说:“老哥,你真是我见过的最有文化的厨子。这幅画在你手里,真是值了。”
(13)于是,这幅画就继续留在了我家的墙上。只是,我们一家人还是喜欢扭头来欣赏它颠倒过来的样子,就好像它本来就该如此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很多鱼龙混杂的现象,我越来越感觉到父亲朴实话语中的真谛——一个人风雅与否,不在于他是否懂得艺术和美,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颗敬畏和尊重的心。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一进客厅就大叫起来:“你把我的画挂颠倒了!”这个情节的主要作用是说明陈对“油画”倒挂感到十分惊奇。 |
B.陈与“我”的父亲相识于贫微时,但他成名成家之后,还与“我”的父亲交往,并彼此增进了了解,更能读懂对方。 |
C.作品在情节叙述的详略上颇有讲究,比如,陈多年执着追求艺术的经历作品中没有涉及——这是由作品所要表现的主旨决定的。 |
D.父亲将陈的油画从厕所移到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是因为父亲是个懂艺术的高人,对这幅画有了感情。 |
(2)文章第⑨段中陈说送给父亲的那幅画是他“这一生中最满意的作品”,请结合前文简要概括。
(3)请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4)文章最后说“一个人风雅与否,不在于他是否懂得艺术和美,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颗敬畏和尊重的心。”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从文中哪几件事可以看出父亲拥有“敬畏和尊重的心”?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的言行对于成长中的我们有哪些启发与引导?
5.语言表达- (共2题)
对如今不断涌现的政府领导坐地铁、乘公交、扫大街等官员秀,反对者称其为逢场作戏、做表面文章,① 。赞赏者则认为,你说是“作秀”,我倒认为是亲民之举,② 。这种“民风”不管以何种形式“作秀”,只要能秀出艺术修养,秀出执政新风,③ ,这样的秀,还是越多越好。
6.其他- (共1题)
家风不同于家教或家规,它是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或教条, 。作为特定家庭的习性,我们可以将家风看作是一个家庭的文化,一个家庭的传统。这样的文化或传统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就形成不了传统。
A.家规也可以很快地制定,家教可以立竿见影地实施,而家风需要漫长的过程才能形成 |
B.家教可以立竿见影地实施,家风需要漫长的过程才能形成,而家规也可以很快地制定 |
C.家风需要漫长的过程才能形成,家教可以立竿见影地实施,而家规也可以很快地制定 |
D.家教可以立竿见影地实施,家规也可以很快地制定,而家风需要漫长的过程才能形成 |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2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