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8题)
A.剜(wǎn)肉 鞭笞(chī) 髭须(zī) 削(xiāo)铅笔 |
B.滑稽(jī) 难堪(kān) 怂恿(sǒng) 少顷(qǐng) |
C.讥诮(qiào) 酒馔(zuàn) 撮合(cuō) 孤僻(pì) |
D.祈(qǐ)祷 辖制(xiá) 鲜见(xiǎn) 周济(jì) |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的结合起来。这从一个侧面启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 )
①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②吸收健康的外来文化
③传承中华文明,排斥外来文化 ④中西交融,兼收并蓄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的结合起来。这从一个侧面启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 )
①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②吸收健康的外来文化
③传承中华文明,排斥外来文化 ④中西交融,兼收并蓄
A.为了寻求国际社会对美国领导下的伊拉克重建的支持,美国总统布什和国务卿赖斯在全球狼奔豕突般地进行穿梭外交,但成效甚微。 |
B.得知在泰国曼谷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年度会议的***主席举行记者招待会的消息,严阵以待的各国记者早早地来到了会场。 |
C.朱光潜幼年玩耍时蹲在教室的窗子底下,听身为私塾老师的父亲讲课,父亲无意间发现,便让他登堂入室,成为最年幼的学生。 |
D.舞台上30多名优秀红歌手和600多名演职人员齐声高唱红歌,气势磅礴。 |
①于是山跟山也对语起来了, ②船跟船打了招呼,
③对面要是有船,也鸣笛示意, ④船一声接一声地响着汽笛,
⑤声音辽远而深沉,像是发自大地的肺腑。
A.④⑤③②① | B.④③⑤②① |
C.④③②①⑤ | D.③④②①⑤ |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物,保证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并且保证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说明(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载欣载奔 一边……一边 |
B.策扶老以流憩 拐杖 |
C.审容膝之易安 反省 |
D.眄庭柯以怡颜 使愉快 |
A.问征夫以前路 舟遥遥以轻飏 |
B.悟已往之不谏 恨晨光之熹微 |
C.风飘飘而吹衣 门虽设而常关 |
D.实迷途其未远 未见其术 |
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 B.乐夫天命复奚疑? |
C.何不委心任去留? | D.复驾言兮焉求? |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 |
B.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
D.***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
(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读 柳 永
梁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①他跳进了一个社会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
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坚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种子有灵,让它选择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把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然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出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作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②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随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助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摘自《跨越百年的美丽:十年文化散文精粹》)
【小题1】中国古代文人从政的例子有很多,情况也不尽相同,柳永与文章第二段中提到的那些例子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小题2】文章划线句子①中的“辩证道理”是什么?请结合柳永的经历作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划线句子②的说法你是否同意?有人说逆境容易成才,还有人说顺境容易成才,你赞成哪种说法?请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认识。
4.材料作文- (共1题)
台湾作家林清玄早年当记者时,曾经报道了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第一次被捉到。他在文幸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气质,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 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店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到,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回头想想,如果没有林清玄当年对小偷的“欣赏”与企盼,恐怕也就不会有他今天的事业和成就。请以“欣赏”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 字。
5.语言表达-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