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176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8

1.选择题(共4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笑魇   蹂躏    舟辑   放浪形骸
B.孝剃   吞噬    骐骥   契而不舍
C.讪笑   脊髓    寒喧   虎哮龙吟
D.逡巡   阜盛    悚然   落木萧萧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摈弃   摒除    鬓若刀裁    濒临绝境
B.嫡亲   嘀咕    枫叶荻花    涤荡邪祟
C.窜逃   撺掇    蹿红歌坛    人头攒动
D.黏液   砧板    拈花惹草    沾沾自喜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这家公司的利润近三个季度来一直下滑,根本原因是公司经营理念落后,产品质量下降造成的。
B.大范围的雾霾使长三角地区变得“灰头土脸”,南京、无锡等地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程度。
C.虽然情感生活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D.《时代周刊》认为曼德拉是这个世界最接近圣人、最具有宽恕美德,这种宽恕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极其珍贵。
4.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2.句子默写(共1题)

5.
默写:
(1)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手抚膺坐长叹。
(3)寒衣处处催刀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潦倒新停浊酒杯。

3.诗歌鉴赏(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 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 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 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前三联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整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的前三联纯然写景,试写出诗人为描写景物而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做简析。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回忆《寡人之于国也》和《劝学》两篇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B.而绝江河 绝:横渡
C.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敬爱兄长
D.河东凶亦然 凶:洪水浩大,来势凶猛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之:填然鼓之 蚓无爪牙之利
B.焉:尽心焉耳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而:吾尝终日而思矣 弃甲曳兵而走
D.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善假于物也
【小题3】同“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鸡豚狗彘之畜。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小题4】下列关于《劝学》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因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B.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是可有可无。
C.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累、学贵坚持的道理。
D.本文善于运用比喻,以喻代议,富议于喻,是本文突出的特点。
【小题5】.下列有关《寡人之于国也》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5.现代文阅读(共2题)

8.
现代文阅读

扑进画框

韩少功

我一眼就看上了这片湖水。

汽车爬高已经力不从心的时候,车头大喘一声,突然一落。一片巨大的蓝色冷不防冒出来,使乘客们的心境顿时空阔和清凉。前面还在修路,汽车停在大坝上,不能再往前走了。乘客如果还要前行,投访蓝色水面那一边的迷蒙之处,就只能收拾自己的行李,疲惫地去水边找船。这使我想起了古典小说里的场面:好汉们穷途末路来到水边,幸有酒保前来接头,一支响箭向湖中,芦苇泊里便有造反者的快船闪出这支从古代射来的响箭,射穿了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新中国,疾风嗖嗖又余音袅袅我今天也在这里落草?

我从没见过这个水库它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是我离开了这里之后。据说它与另外两个大水库让山外数十万亩农田受益,也给老山里的人带来了驾船与打鱼一类新的生计。这让我多少有些好奇。

当时这里也有知青点,其中大部分是我中学的同学,曾给我提供过红薯和糍粑,用竹筒一次次为我吹燃火塘里的火苗。他们落户的地点,如今已被大水淹没,一片碧波浩渺中无处可寻。当机动木船突突突犁开碧浪时,我没有参与本地船客们的说笑,只是默默地观察和测量着水面。我知道,就在此刻,就在脚下,在船下暗无天日的水深之处,有我熟悉的石阶和墙垣正在飘移,有我熟悉的灶台和门槛已经残腐,正在被鱼虾探访。某一块石板上可能还留有我当年的刻痕:一个不成形的棋盘。

巴童浑不寝,夜半有行舟。这是杜甫的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张继的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是贾长江的诗。芦荻荒寒野水平,四周唧唧夜虫声。长眠人亦眠难稳,独倚枯松看月明。这是《阅微草堂笔记》中俞君祺的诗。机船剪破一匹匹水中的山林倒影,绕过一个个湖心荒岛,进入了老山一道越来越窄的皱折,沉落在两山间一道越来越窄的天空之下。我感觉到这船不光是在空间里航行,而且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画廊里巡游,驶入古人幽深的诗境。

我用手机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在柴油机的轰闹中听不太清楚,只听到他一句惊讶:你在哪里?你真的去了八景?他是说这个乡的名字。

为什么不?

你就打算住在那里?

不行吗?

我觉得他的停顿有些奇怪。

融入山水的生活,经常流汗劳动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自由和最清洁的生活?接近土地和五谷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可靠和最本真的生活?我被城市接纳和滋养了三十年,如果不故作矫情,当心怀感激和长存思念。我的很多亲人和朋友都在城市。我的工作也离不开城市。但城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越来越陌生,在我的急匆匆上下班的线路两旁与我越来越没有关系,很难被我细看一眼;在媒体中的罪案新闻和八卦新闻与我也格格不入,哪怕看一眼也会心生厌倦。我一直不愿被城市的高楼所挤压,不愿被城市的噪声所烧灼,不愿被城市的电梯和沙发一次次拘押。大街上汽车交织如梭的钢铁鼠流,还有楼墙上布满空调机盒子的钢铁肉斑,如同现代的鼠疫和麻风,更让我一次次惊悚,差点以为古代灾疫又一次入城。侏罗纪也出现了,水泥的巨蜥和水泥的恐龙已经以立交桥的名义,张牙舞爪扑向了我的窗口。

生活有什么意义呢?酒吧里的男女们疲惫地追问,大多找不出答案。就像一台老式留声机出了故障,唱针永远停留在不断反复的这一句,无法再读取往后的声音。这些男女通常会在自己的墙头挂一些带框的风光照片或风光绘画,算是他们记忆童年和记忆大自然的三两存根,或者是对自己许诺美好未来的几张期票。未来迟迟无法兑现,也许永远无法兑现他们是被什么力量久久困锁在画框之外?对于都市人来说,画框里的山山水水真是那样遥不可及?

我不相信,于是扑嗵一声扑进画框里来了。

(节选自韩少功《山居心情》)

注①:从2000年始,韩少功的手每年六个月在海口握笔,尽他海南省文联主席的本分;另六个月在湖南汨罗八景峒大同村把锄,在两千年前屈原行吟之所养鸡、种地。韩少功说:《山居心情》也是在山地里刨出来的,今天刨一锄头,明天刨一锄头,零零星星、断断续续地六年过去了,我总算对这些日子有了交代。这是一本带有纪实性、自传性的散文集。
【小题1】文中划线的语段间接地映射出了作者的山居心情。请根据划线语段的内容推想作者理想中的生活情景。
【小题2】阅读全文,概括作者扑进画框的几个理由。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由在水边找船,想起了古典小说里的好汉们穷途末路时的落草场面,感叹自己现在的处境也和他们一样。
B.第四段作者提及某一石板上自己留着的当年的刻痕。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表现出作者一种复杂的情感:对往昔欢乐生活的回忆与留恋以及对今日不能实地探访的些许叹惋。
C.第五段引用古人诗句,意在说明作者夜游八景,忆起了当年的生活,沉醉于幽深的诗境而不能寐。
D.现代都市男女在不断质疑都市生活的同时,却又无法逃离这种生活,这种矛盾的心态与作者扑入画框、亲近山水的生活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E.作者自如地穿行于农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之间,散步在诗境之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语言朴实,意境深远。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明的共相 

回溯我们历史演变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是传统不能割断,二是世界不能脱离。清代的问题,就是它与世界相脱离,闭上了对外交往的大门。近30年以来作为基本国策的改革开放,目标之一就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脱离开世界大势来孤立地考虑自己的问题。 

历史的反思,传统的承继,归根结底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因此近年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的提倡,诚然是理所必至的好事情。可是随着大家为重建传统所做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见和意外之行,值得我们检讨和反思。比如小学生设立国学班倒也罢了,却要小孩子们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论语》还要摇头晃脑,此理实不可解。又比如有人提出恢复黄帝纪历,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以公元来纪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一步,连纪历都要改变,近代以来未之闻也。虽然是个别的说法,也够让人感到意外的了。有人提出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入场服装要穿所谓“汉服”。什么是“汉服”?唐朝的,宋朝的,还是清朝的?还有的提出要改学位服,我的看法,这不一定是明智之举。 

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求同”比“立异”重要得多。虽然我们做学术研究不能不区分出“异”,但是区分“异”的目标结果是为了求其“同”。 

我历来认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研究,是通过“异”来追求那个“同”。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中谈到对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和目的,是尚同,“心同理同”、“貌异心同”一类字眼,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出现。他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不刻意“立异”,而是追求“同”,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大学者,都不以“立异”为尚,“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对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现在很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化的模式不应该是一个。从历史上来看,以前的两个模式:一个是欧洲的模式,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模式;第二个就是北美的模式,也是对现代化影响最大的一个模式。但是,当东亚兴起之后,特别是中国兴盛之后,人们在探讨有没有第三种现代化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欧洲、北美的模式一定是一样的吗?我看,不一定。 

尽管如此,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层面,比如生存的渴望、爱的追求、趋利避害的心理、对灾难的应对等等,这些人性的基本追求方面,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之多的,而不是简单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的。照说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是最能见出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的,但已故的美国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史华慈先生,曾亲口对我说过,连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重要。 

我们在重建文化传统的过程当中,一些传统节日恢复了原来的位置,我对此是完全赞同的。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非常富有文化意味的中国传统节日,历来为我国民众所喜爱,放假、休闲、游乐,不仅是连接传统、恢复记忆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狂欢。 

但我们亦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共相的东西,我们不会也不可能例外。 

  (摘自《人民日报》2008年2月1日,作者刘梦溪)

【小题1】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是(   )
A.传统的继承B.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
C.文明的共相D.改革开放与历史问题
【小题2】根据原文的叙述,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这一基本国策已实行了近30年。
B.近年来,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受到提倡,人们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理所必至,令人欣喜。
C.真正的大学者,是不会“立异”的,“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D.史华慈先生认为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同样存在“共相”,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差异明显。
【小题3】依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要坚定不移地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进而进入世界的大家庭。
B.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学班大量出现在小学教育阶段。
C.将来,现代化的模式可能会超过两种,这些模式会具有明显的民族界限。
D.继承传统的终极目的便是通过整合先前的资源为新的进步所用。

6.命题作文(共1题)

10.
请以“一路有你”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