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112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9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加点字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脊骨(jǐ)    灰烬(jìn) 曙光(shǔ) 百舸争流(gě)
B.慰藉(jiè) 虹霓(ní) 颓圮(pí) 不屈不挠(ráo)
C.彷徨(páng)    菜圃(pǔ) 逃遁(dùn) 锲而不舍(qiè)
D.贫瘠(jí) 绿荫(yīn) 句读(dòu) 熠熠闪光(yì)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21世纪正是风华正茂的好时代,你们更应该好好学习知识。
B.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C.我早想制作一个航空模型,但多次努力均告失败,只能望洋兴叹了。
D.西方有关中国西藏问题的大量歪曲事实的报道告诉我们,惟有传媒和传媒人自身做到明荣知耻,方能在传媒上激浊扬清。
3.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秋天的一个日暮,小径上雾蔼重重,我仿佛走在一个神秘的迷宫里。
B.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情和诗意:婴儿甜美的笑容,老师谆谆的教诲,惜别时默默的挥手,相聚时无语的凝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无不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C.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谴”,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令我们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有意义。
D.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沁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佹的城堡。
4.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做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B.无论萍漂四方的游子是怎样穷困潦倒,当他们听到来自故乡的某个小调时,都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C.北平对我的爱,就像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D.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因为他们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星的前方。
5.
下面一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②城中有一条小河流过,河水清澈见底。
③到了札兰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
④白砖绿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
⑤走出小城,郊外风景幽美,绿色的丘陵上长满了柞树。
⑥丛生的柳树散布在山丘脚下。
A.①②④⑥⑤③
B.⑤⑥③①②④
C.③①⑤⑥②④
D.③①②④⑤⑥

2.句子默写(共1题)

6.
补写出名句中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_,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诗歌鉴赏(共1题)

7.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小题1】上阕开头两句写“幽人”出场的背景,你认为这两句中哪几个词反映了词人幽独凄清的心境?
【小题2】苏轼被推为“豪放派”之宗,这首词的风格能以豪放来概括吗?试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二日参省乎己(广泛地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的道理)
B.声非加疾也(洪亮)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以……为耻)
C.而闻者彰(清楚)   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一般人)
D.而绝江河(横渡)   今之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吾尝终日而思矣 则群聚而笑之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
D.輮使之然也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小题3】下列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他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提高自己。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9.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小题1】从第一段看,作者感受到巴黎与北平这两个城市有哪些不同?
【小题2】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小题3】在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逐层表现出有关北平的城市“布置”的特点的?
【小题4】作者几次都用巴黎作为参照来描写北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语言表达(共1题)

10.
依照例句,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景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哲思。(要求:结构与例句相符,使用拟人的修辞格,蕴含哲理。)
例句: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命题作文(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从小学到高中,你已经写过很多作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记忆中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苦涩,构成了一个个难以忘怀的故事。
请以“我的写作故事”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严禁抄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