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8题)
1.
古湖泊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000年左右的黄骅海侵时期,最初是由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澙湖,此后随着气候的变化及大规模的海退,使得澙湖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经入注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下图示意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在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总体变化趋势是
【小题2】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小题1】在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总体变化趋势是
A.向北推进 | B.向南推进 | C.位置稳定 | D.反复进退 |
A.人为垦殖 | B.河流改道 | C.泥沙淤积 | D.气候变化 |
2.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第三大岛,也是一个不断增长的沙岛。读“崇明岛东滩成陆线和大堤随时间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根据多条大堤的变化,推测1964~1976年期间
【小题2】自1998年的新大堤建成后就几乎没有再进行造堤工程,没有再建新大堤的主要原因是

【小题1】根据多条大堤的变化,推测1964~1976年期间
A.长江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
B.长江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
C.长江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
D.长江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
A.长江的沉积作用增强 |
B.长江的沉积作用减弱 |
C.海水对崇明岛的侵蚀增强 |
D.海水对崇明岛的侵蚀减弱 |
3.
辽东湾海岸经历了多次变迁,这种变迁既是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人类活动的影响。清末明初大量移民开发,以及20世纪80年代前人口自发迁入辽河流域,促进了流域的大规模开发, 1950年后为扩大灌溉和保护生态,辽河干支流先后兴建了若干水利枢纽工程。下图为辽东湾辽河河口附近近百年来海岸线的变迁,图中最终海岸线为2003年实际状况。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盘锦湾面积逐渐变小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小题2】1979年以来,辽河三角洲向南发展速度大大趋缓的主要原因是

【小题1】图中盘锦湾面积逐渐变小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辽河流域植被严重破坏,流量增大 |
B.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增加,流量减少 |
C.辽河河口不断围海造田 |
D.辽河河口潮浪侵蚀减弱 |
A.人为截取河水,入海径流锐减 | B.海防大堤和海产养殖工程束缚 |
C.流域降水减少,干流流量减少 | D.流域植被增加,水库调水蓄沙 |
4.
区域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2】若乙图中各点分别代表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小题1】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
B.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 |
C.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 |
D.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
A.A—B—C | B.B—A—C |
C.B—C—A | D.C—A—B |
5.
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完成问题。

【小题1】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2】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小题1】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地抑制 |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
A.交通状况 | B.产业结构 |
C.人口政策 | D.自然环境 |
6.
下表示意某河口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变化情况。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2001—2015年,该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的变化情况是 ( )
【小题2】该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 )
①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②改变大气组成,水汽含量增大 ③城市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城市地面汇流速度减慢,内涝加剧

【小题1】2001—2015年,该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的变化情况是 ( )
A.各类农业用地比重均有减少 |
B.水田减少幅度大于旱地的 |
C.湿地面积大大增加 |
D.增加的城镇建设用地一部分来自未利用地 |
①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②改变大气组成,水汽含量增大 ③城市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城市地面汇流速度减慢,内涝加剧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③ |
7.
中国是全球第三大糖料主产国、第二大食糖消费国。糖料作物是继棉花、油料之后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宗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商品化程度远高于粮食。1990年代我国开始对糖料生产区域布局实施政策性西迁。近年来,从糖料作物布局来看,我国糖料生产出现了新的格局。甘蔗生产已由传统种蔗大省闽、粤向西南桂、滇转移,甜菜生产则由包括黑、吉在内的东北和华北产区转向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产区。下图为我国1978年—2013年糖料作物生产基本情况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表述与1978年以来我国糖料作物生产情况不相符的是
【小题2】除了1990年代国家对糖料生产区域布局实施政策性西迁诱因之外,造成我国糖料作物生产重心“西移”的主要原因为

【小题1】下列表述与1978年以来我国糖料作物生产情况不相符的是
A.1978年—1982年糖料增产总体上得益于甜菜和甘蔗种植面积扩大 |
B.我国甘蔗播种面积与糖料作物总播种面积始终呈正相关 |
C.从作物构成来看,甘蔗产量的波动上升是糖料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
D.1983—1987年糖料增产主要取决于甘蔗面积扩大 |
A.自然因素对糖料生产影响日渐强于社会经济因素 |
B.西部产区人口增长迅速,对食糖的市场需求量大增 |
C.糖料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产值不断降低,经济效益较低 |
D.东部产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