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近代欧美轮船侵入我国,_________,宁波商帮迅速停止了传统的沙船贩运业,转而经营轮船运输业,甚至组成了航运集团。
②生活的智慧离不开细心的发现,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_________,才能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
③《红楼梦》表面看来写的是寻常的生活琐事,却能够_________,借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命运,表现整个封建王朝的兴衰。
①近代欧美轮船侵入我国,_________,宁波商帮迅速停止了传统的沙船贩运业,转而经营轮船运输业,甚至组成了航运集团。
②生活的智慧离不开细心的发现,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_________,才能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
③《红楼梦》表面看来写的是寻常的生活琐事,却能够_________,借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命运,表现整个封建王朝的兴衰。
A.一叶知秋 见微知著 以小见大 | B.见微知著 一叶知秋 以小见大 |
C.一叶知秋 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 D.见微知著 以小见大 一叶知秋 |
2.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登上泰山,大家俯瞰云雾松柏,仰望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尽情欣赏。 |
B.我们也不妨回头看看各大品牌的汽车设计都是怎么变化的,今天就从欧洲车说起,每个大品牌挑选一个典型车型,管窥蠡测,找出这些车型的优点。 |
C.这个派出所地处大山深处,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大案,处理的无非是东家丢了秤、西家牛顶人之类的鸡飞狗跳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民警也很用心对待。 |
D.楚国大夫屈原回望郢都,壮志难酬,只能长歌当哭,悲慨问天。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应该用一片友爱之心、一片真诚之心,走近那些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弱势群体身边。 |
B.《冰雪·真情》摄影作品全方位还原了省会军民抗击风雪的感人事迹,在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
C.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作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
D.大堰河被贫苦的生活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但却剥夺不了她内心世界的美丽丰富。虽然她与乳儿之间存在一种金钱关系,但这丝毫没影响她对乳儿的深切关爱。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电视节目娱乐至上的时代,打造一档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中华文明传承和推广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这样的文化担当值得称道。 |
B.继亚马逊线下书店开张后,当当网也准备从线上走向线下,这一计划已处于实施阶段,线下书店将涵盖商场书店、超市书店、实体书店等多个类型。 |
C.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
D.在刚刚结束的征兵体检中,近六成左右的青年大学生因身体不过关而与军旅生活失之交臂。 |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讲的就是诗的意境的重要性。 , 。 , 。 , 。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就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融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
①意境的创造
②意境的形成
③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
④它的全部奥秘在于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
⑤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
⑥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讲的就是诗的意境的重要性。 , 。 , 。 , 。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就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融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
①意境的创造
②意境的形成
③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
④它的全部奥秘在于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
⑤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
⑥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
A.④③①⑥②⑤ | B.③④②⑥①⑤ |
C.③④①⑥②⑤ | D.②⑥①⑤③④ |
2.诗歌鉴赏- (共1题)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树①
杜濬
闻道三株树②,峥嵘古至今。
松知秦历短, 柏感汉恩深。
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③。
孤撑休抱恨,苦楝④亦成阴。
(注)①杜濬:明末清初诗人。明崇祯时为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流寓金陵三十余年,家贫至不能举火。②三株树:隐士邱至山家有古柏一株,两松夹之。③草木心:出自唐张九龄《感遇》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④苦楝:诗人家中所栽之树。
【小题1】这首诗里的古树有着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古树①
杜濬
闻道三株树②,峥嵘古至今。
松知秦历短, 柏感汉恩深。
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③。
孤撑休抱恨,苦楝④亦成阴。
(注)①杜濬:明末清初诗人。明崇祯时为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流寓金陵三十余年,家贫至不能举火。②三株树:隐士邱至山家有古柏一株,两松夹之。③草木心:出自唐张九龄《感遇》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④苦楝:诗人家中所栽之树。
【小题1】这首诗里的古树有着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8.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
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
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è,古同“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急,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稾(gǎo)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
(2)“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
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
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è,古同“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急,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稾(gǎo)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
B.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
C.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
D.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
A.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鸿门宴》中左司马是古代的军官,将军下面的属官,执掌军政。 |
B.“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
C.黥徒,受黥刑的犯人,引申泛指囚徒,罪犯。黥刑又名墨刑、黵刑,上古的五刑之一,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说文解字》:“黥,墨刑在面也。” |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表四种体例,《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列传》。 |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
(2)“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
4.现代文阅读- (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
杨锦
①日暖云轻的清晨,捋一捋惺忪的睡眼,携一阵恣怠,于巷间徘徊,惬几丝凉意,忆几个暖季。那时,他静憩树旁闲观戏蚁,她端坐窗前捧书低吟。那时,可静赏月景,彼此欢声笑语,但如今却适逢几份雾气已渐看不太清。
②在雾色中踱步而行,似有种雾里看花的意境,巷口的青石板已渐烙印上岁月的痕迹,苔色一层深似一层,似乎在用老者深邃的眼神会意着我:“你还记得什么?”或许它应被我们遗弃,或许应被人们想起。踏着这份沉重的绿意,我仿佛回至从前。
③巷道间,三两好友肩并肩有说有笑,有时彼此抒发愤懑的情绪,有时则互相逗笑,于谈笑间我们俯身静待栀子花的开放,抬头赞咏梅花傲霜斗雪的挺立,直视眼前淡竹昂扬的姿态。我们越走越远,或被栀子花迷住,或被梅花折服,被淡竹倾倒,已渐渐在雾色中探寻不到彼此的踪迹。
④独倚窗前,一页页翻动着仅余的残页,嗅着,看着,听着岁月的琐屑,几阵雨纷至沓来,或有“风雨故人来”的感受,我想忆起什么,但终被烦躁的心绪打消。
⑤隽几份诗情,只身单骑,或近观戏花,或俯身低吟,间或舞动马鞍飞驰旷野,倦了便用水轻拭去倦意,继而于溪边款款而行。霎时,遥闻几阵羊群觅食的天籁之音,简单而又悠长,清脆而又深远,抬头可窥见毫无他色的天宇,蓝得那么虚幻,洁得那么彻底,竟让我饕餮般的一览无遗。
⑥路边走走停停,原野上四处探寻,一路有无数的风景,我本应庆幸,我本应欣喜,只是我的心绪已渐觉沉重,不是风景不好,而是很多东西已经逝去。
(节选《散文网精选》)
【小题1】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E. 本文是抒情性散文,通过环境描写的变幻来体现作者复杂的心情,最后以“很多东西已经逝去”落笔,表达对物是人非的遗憾与感慨之情。
【小题2】作者为何以一个“寻”字为题?
【小题3】最后一段中“很多东西已经逝去”,请简要分析作者认为逝去的应是什么?
寻
杨锦
①日暖云轻的清晨,捋一捋惺忪的睡眼,携一阵恣怠,于巷间徘徊,惬几丝凉意,忆几个暖季。那时,他静憩树旁闲观戏蚁,她端坐窗前捧书低吟。那时,可静赏月景,彼此欢声笑语,但如今却适逢几份雾气已渐看不太清。
②在雾色中踱步而行,似有种雾里看花的意境,巷口的青石板已渐烙印上岁月的痕迹,苔色一层深似一层,似乎在用老者深邃的眼神会意着我:“你还记得什么?”或许它应被我们遗弃,或许应被人们想起。踏着这份沉重的绿意,我仿佛回至从前。
③巷道间,三两好友肩并肩有说有笑,有时彼此抒发愤懑的情绪,有时则互相逗笑,于谈笑间我们俯身静待栀子花的开放,抬头赞咏梅花傲霜斗雪的挺立,直视眼前淡竹昂扬的姿态。我们越走越远,或被栀子花迷住,或被梅花折服,被淡竹倾倒,已渐渐在雾色中探寻不到彼此的踪迹。
④独倚窗前,一页页翻动着仅余的残页,嗅着,看着,听着岁月的琐屑,几阵雨纷至沓来,或有“风雨故人来”的感受,我想忆起什么,但终被烦躁的心绪打消。
⑤隽几份诗情,只身单骑,或近观戏花,或俯身低吟,间或舞动马鞍飞驰旷野,倦了便用水轻拭去倦意,继而于溪边款款而行。霎时,遥闻几阵羊群觅食的天籁之音,简单而又悠长,清脆而又深远,抬头可窥见毫无他色的天宇,蓝得那么虚幻,洁得那么彻底,竟让我饕餮般的一览无遗。
⑥路边走走停停,原野上四处探寻,一路有无数的风景,我本应庆幸,我本应欣喜,只是我的心绪已渐觉沉重,不是风景不好,而是很多东西已经逝去。
(节选《散文网精选》)
【小题1】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通读全文可知作者主要以“愁”“叹”为情感线索行文抒情。 |
B.第①段中,“她”“他”代指与作者感情要好的同桌,表达作者对同桌的思念之情。 |
C.作者于第②段中运用比喻与拟人的写作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这一切应被我们遗弃”的无奈与叹惋之情,并且表明“这一切应被人们想起”这一观点。 |
D.作者于第④中产生的烦躁心情是因为那阵雨纷至沓来而导致的。 |
【小题2】作者为何以一个“寻”字为题?
【小题3】最后一段中“很多东西已经逝去”,请简要分析作者认为逝去的应是什么?
5.情景默写- (共1题)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行路难》诗中体现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沁园春·长沙》诗中写由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幕中,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举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是“静者”,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二是“躁者”,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
(1)李白在《行路难》诗中体现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沁园春·长沙》诗中写由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幕中,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举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是“静者”,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二是“躁者”,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
6.材料作文- (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为,自己喜爱的,也是别人喜爱的;自己厌恶的,也是别人厌恶的;自己向往的,也是别人向往的。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究其原因,人有一种陋习,总以为自己是最好的尺度,所以爱以己度人。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议论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套作。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为,自己喜爱的,也是别人喜爱的;自己厌恶的,也是别人厌恶的;自己向往的,也是别人向往的。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究其原因,人有一种陋习,总以为自己是最好的尺度,所以爱以己度人。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议论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套作。
7.语言表达-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