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9885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0

1.选择题(共4题)

1.
下列各句中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年五风十雨,自然灾害少,播种面积得以大幅增加,加上增产技术得以有效推广,所以我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
②那个时代,大多数人只得在家中看电视,那些引起收视高峰的电视剧播出时引得万人空巷,现在看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③19岁,正是如诗如梦的豆蔻年华,转眼毕业已经八年了,那年的二班依然还在,院中的银杏还在,时间啊,你都去哪儿了?
④在澳洲当实习老师时,她对自己的学生毫不吝啬那些溢美之词,看着孩子们绽放出那么纯粹的笑容,她仿佛看到了当初的自己。
⑤年轻时的陈忠实接触到了柳青等作家的作品,这些书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开始创作,一发而不可收
⑥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他们就把魔掌伸进了中国东北,制造了一系列分裂中国、祸害中国人民的阴谋活动,罪不容诛。
A.①②⑤B.①⑤⑥C.②③④D.③④⑥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精准扶贫不只是扶贫方式或手段的简单变换,而是针对贫困人口需求更加多元化,结合不同帮扶对象的具体特点和现实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B.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中医人要尽快从过去对“理想世界”的渴求中解脱出来,高度关注“真实世界”,从而把中医针灸这张“中国名片”擦得更亮,不断提高中医疗效。
C.5月12日是中国防灾减灾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灾后重建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在构建科学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D.大家观看了《厉害了,我的国》,电影里中国桥、中国路等超级工程的震撼影像,彰显了祖国的强大实力,也感受到国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3.
下列各种情境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请柬:拟在敝舍准备盛宴,如蒙光临,荣幸之至。
B.书评:虽然是林教授的急就章,但从结构、情感方面看不失为上乘之作。
C.投稿:敬请广大读者赐稿,来稿请寄:长沙市玉兰花路88号《读书》编辑部郭亮敬启。
D.介绍信:兹介绍我校王强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4.往含有FeSO4和CuSO4的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Zn粒,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年二十举乡试第一。登天顺八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二年服阕,迁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大夏顿首言:“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帝默然。大夏请事非祖宗旧而害军民者,悉条上厘革。帝命事当兴革者,所司具实以闻。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帝不能决。下再议。大夏言:“事属外廷,悉蒙允行。稍涉权贵,复令察核。臣等至愚,莫知所以。”久之,得旨。织造、斋醮皆停罢,光禄省浮费巨万计,而勇士虚冒之弊亦大减。大同小警,帝用中官苗逵言,将出师。帝召问大夏曰:“卿在广,知苗逵延绥捣巢功乎?”对曰:“臣闻之,所俘妇稚十数耳。赖朝廷威德,全师以归。不然,未可知也。”帝默然良久,问曰:“太宗频出塞,今何不可?”对曰:“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且淇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众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耳。”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果出。孝宗崩,武宗嗣位。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尝请严核勇士,为刘瑾所恶。三年九月,假田州岑猛事,逮系诏狱。瑾欲坐以激变律死,都御史屠清持不可,瑾谩骂曰:“即不死,可无戍耶?”乃坐戍极边。五年夏,赦归。瑾诛,复官,致仕。十一年五月卒,年八十一。赠太保,谥忠宣。

(选自《明史》列传七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
B.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
C.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 /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
D.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又称“秋闱”,考中者为“举人”。
B.服阕,指服丧守孝,遵行居丧的制度。父母去世后,需在家守孝,期间不得婚嫁、应考、上任,现任官员需离任。
C.斋醮,道教仪式,俗称“道场”,也就是法事,以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
D.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大夏宽厚仁爱,剿匪宽严相济。田州、泗城不安定,大夏前往告诫,并未杀戮。后来匪盗重起,他令部下只许活捉,验明身份后,放掉了一半人。
B.刘大夏务求改革,减少财政支出。大夏请求革除非祖宗留下的危害军民的旧制,在皇帝犹豫不决时,大夏据理力争,最终使皇帝下定了决心。
C.刘大夏敢说实话,皇帝大为赞赏。对苗逵捣毁延绥巢穴的功劳,大夏不以为然。对孝宗将要出征大同的想法,大夏认为国力不足,防守才是上策。
D.刘大夏不畏权势,遭到发配戍边。大夏曾经因要求严格考核勇士得罪了刘瑾。刘瑾趁机借岑猛之手,逮捕大夏,并让他到最偏僻的边境戍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 。
(2)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果出。

3.现代文阅读(共3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在台湾文博会的展馆里,《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印制在青灰色的背景板上,烟雨飘渺、草树朦胧,将飞鱼形状的灯饰设计映衬得浑然天成——这款灯饰正是取名为“鲲”。飞鱼的翅膀是灯管,设计师在曲线形的灯轴上加了移动块,滑动时翅膀灯管随之改变方向和弧度,如同展翅一般。
精心巧思的设计令人油然赞叹,阐释的文字更是在瞬间把设计的深刻意涵勾勒出来:“‘鲲’由上千万颗微曲镜组构成一只大型的飞鱼,鱼身鸟翅突破传统灯具该有的样貌,在工艺与工业间自在悠游。摆动着发光的翅膀,时而向天际翱翔,时而向下俯冲。大海关不住这属于天空的鱼,屋瓦也困不住这悠游自在的心。”
这个展台可以说浓缩了文创生态链的几个重要环节:深厚的文字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将对经典的理解转化为现代设计、精细的工业加工与制作、精美细腻的文字阐释与升华,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元素,懂得欣赏的消费主体——他们对文化诠释、创意呈现能够产生共鸣与理解,最终,体认到的是有质感的文化体验。
这是前几天参观台湾文博会的有趣经验。一方面令人惊喜的文创新品在展馆里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也因几天来在台北街头巷尾的遇见,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创的在地日常化。这恰恰说明了台湾文创空间的成熟,以及文创生态链的完整。
文创在台湾越来越趋近一种生活态度,转角遇到文创,在很多时候是个大概率事件。街边的一盒牛轧糖,不只是简单的糖而已。包装的外壳是复古味道的盒装书设计,内里夹着一页薄纸,用和牛相关的成语和俗语,逗趣地写下这款牛轧糖独一无二的特质,而每一颗糖的透明糖纸上都有一句话,各具意思,让人品着糖味,多了些玩味。
深究整个流程不难发现,文创产品的起点、制作流程、推广,是社会生产体系中各个方面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和完成的:源于出品人对产品的理解与提炼,文案的表达、设计的体现,对细节的坚持,对生产商的要求;源于生产商的知识基础、接收到信息后的对等回馈、耐心磨合;源于推广者的对应配合、创意宣传;源于消费者的深层认同和购买意趣。换言之,这是一条基于理念一致、高协同度的生态链,从起意、生产、销售到消费,其间每个环节都对文创起到配合和提升作用,从而达致令人愉悦的体验。
这样一种美好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台湾强调文创、重视文创、扶持文创由来已久,整个社会环境展现了对文创的有利面:对文化和文字的坚持、对美感的认知、对工艺的坚守、对小众电影的开放,慢慢积淀为以诚品、紫藤庐、台大罗斯福路咖啡馆、文艺电影等为标杆的文创产品,并逐渐延伸至更多领域。细细打量这些果实,似乎清晰地还原了构建整体文创思维的逻辑:既需要大的空间自由舒展,也需要小的细枝末节的打磨习惯。一本书、一盒点心上的字体、留白、纸的选择,都有人在意,都有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来执行和完成。因此,当文创成为一种生产力,当文创造就一种习惯,文创就是质感生活的必需品了。
(节选于2017年4月23日《联合早报》周兆呈先生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创产品”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创在台湾越来越趋近一种生活态度。街头巷尾的文创产品,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创的在地日常化。这跟展馆里层出不穷的文创新品一同说明台湾文创空间的成熟,及文创生态链的完整。
B.街边遇见的文创产品牛轧糖,虽同传统的产品一样也介绍糖的特质,但是文化味十足,无论是复古味道的盒装书设计,还是内里的薄纸以及透明糖纸,都让人多了些玩味。
C.文创产品的起点、制作流程、推广,是社会生产体系中各个方面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和完成的。这是一条基于理念一致因而高协同度的生态链,其间每个环节都对文创起到配合和提升作用。
D.以诚品、紫藤庐、文艺电影等为标杆的文创产品,都是长久的对文化和文字的坚持、对美感的认知、对工艺的坚守、对小众电影的开放的成果,它们也对更多领域产生了影响。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灯饰 “鲲”设计巧妙,阐释的文字——庄子《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更是在瞬间把设计的深刻意涵勾勒出来,将飞鱼形状的灯饰设计映衬得浑然天成。
B.文创生态链的几个重要环节中,懂得欣赏的消费主体是最重要的,他们对文化诠释、创意呈现能够产生共鸣与理解,最终,体认到的是有质感的文化体验。
C.无论是展台上的灯饰 “鲲”,还是街边的一盒牛轧糖,台湾文创产品的成功离不开出品人对产品的理解与提炼,文案的表达、设计的体现,对细节的坚持,对生产商的要求。
D.台湾文创的成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细细研究这些文创产品,我们发现,它们清晰地还原了构建整体文创思维的逻辑:既需要大的空间,也需要小的打磨习惯。
【小题3】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台湾地区文创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7.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将家风形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

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并举。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

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

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这与古人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风熏陶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影响颇为深远。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价值追求。良好家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丰富滋养,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承优秀家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进步则社会进步。要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的需要,就要更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王西维《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内心。
B.我国的家训文化在周代就已经产生,家训文化的作用非常明显,如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
C.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意蕴丰富,在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均有其行为规范,它还包括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倾向。
D.传统家训文化教育,讲求的不外乎是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三方面结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女诫》《颜氏家训》《家范》家训代表著作之例,旨在论证家训文化早已有之。
B.文章论证了发掘家训文化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文化精神、弘扬家风的现实意义。
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正反论证,有力地阐述了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D.文章阐述古代家训的劝导性功能和强制性作用,旨在论证古代家训强调礼与法并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家风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将成为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
B.现代教育理念肯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子女的首所学校。这一理念与古人讲求以身示范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较为一致。
C.“三纲五常”强调君、父、夫分别为臣、子、妻的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旨在以此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D.进一步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开在窗玻璃上的花
乔迁
新闻联播已经开始了。看着电视里出现了从天空飘飘飞落的雪花,他自语道:“我的老家,也该是隆冬了。”妻子是未见过雪的南方女人。她问:“你老家冬天里也是冷得窗玻璃都结冰吗?”
透过窗玻璃清晰地望见了窗外昏暗中的一片绿色。他幽幽地说道:“是的,冬天里窗玻璃都开花。”
“开花?”妻子问:  “窗玻璃怎么能开花呢?是贴的那种剪纸花吧。”
他觉得不好回答,他已经有十年没回北方的老家了,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他说:’“不,不是剪纸,是在窗玻璃上结成的冰花,只有寒冷的北方冬天里才能生成,很美,很漂亮。”
他突然跳起来,激动不已地说道:“我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窗花。我回来告诉你窗玻璃是怎么开花的。”
妻子不跟他回去,他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才回到老家。
年迈的母亲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儿子了,但她每年都会收到儿子寄给她的一大笔钱。
他对母亲说,儿媳要跟回来看你,我没让。母亲笑笑说:  “看我干什么,咱这儿还不冻坏她。”母亲仔细地端详着他的脸,满意地说:“她对你好吧!”他使劲地点点头。母亲说:“那就好。’’
从他一进屋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不停地烧炕。母亲把炕烧得烫烫的,热得他都不敢用手摸。他问母亲:“早晨的时候,窗玻璃还结冰花吗?”母亲迟疑了一下,说:  “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他欣慰地笑了。
他一夜睡得踏实、香甜。梦中,他回到小时候,一觉醒来,天总会大亮,屋里的凉气却使他赖在暖被窝里不愿起来,直到在母亲“太阳已经照屁股”的笑骂中飞快地穿上母亲已经用被窝捂热了的棉袄棉裤…
他醒来时,天真是大亮了。屋里是温热的,炕还热得有点烫脊梁,根本就感觉不到一丝儿凉气……他慌忙地坐起身来,看见了清晰透亮的窗玻璃,怎么没有结冰花呢?他想,明天他醒得早一些就是了。
入夜,他被一阵轻微的瑟瑟声闹醒了。他看见一丝火光从灶间透出来。他慌忙地跳下炕来,扑向灶间,他以为失火了。
扑进灶间……他瞧见母亲正往灶口里添柴,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一张慈祥而又苍老的面容……那一直热得烫手的火炕,原是母亲夜间在不断地烧着柴火。
母亲看见他,立刻大叫起来: “快进去,快进去!冻着!”母亲推着他回到了热乎乎的被窝里。
他对母亲说:“去南方吧,南方不冷。”母亲摇摇头说:“不,我不去,南方热得要命,我在这里呆惯了,离不开。”
他有些忧伤,不说话。母亲感觉到了他的忧伤,母亲说:  “你年年给我邮那么多钱,全村人都夸你有孝心,那么远还惦记着妈。”
母亲的脸有些红,屋里此时的温度那么像南方,他说:“妈,不用再烧了,够热的了。”母亲伸手给他掖了掖被角,说:“睡吧,烧热点免得冻着你。”
他固执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说:“妈,你也睡吧,你不睡,我就不睡。”
母亲就笑笑说:“睡,我这就去睡。”
母亲走后,他一直没睡,他又听到灶间不断地响起母亲往灶口里续柴火的沙沙声,他在沙沙声中泪水汹涌。
天将明时,他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清楚地看见了窗外纷扬的雪花。下雪了,而眼前的窗玻璃还是没有一点冰花,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窗前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放了两个火盆,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袅袅青烟中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常常在下雪的早晨,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吹气去融化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那一幅幅茂密的森林,形状各异的冰雕一圈圈地融化了,才好透过玻璃去看落雪……
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花开了……”
他回到了温暖如春的南方。
妻子欢喜地迎上来,兴奋地说:“电视里说北方又下大雪了。你看见窗玻璃开花了吧!像什么?”
他望着窗外的一片绿色,像是对妻子又像是对自己说:“像什么?像森林,像冰雕,像云,更像母亲的那头白发……”
(节选自《开在窗玻璃上的花》,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小说多次写到他对小时候生活的回忆,表现了他对窗花的迷恋和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
A.为了看开在窗玻璃上的花,他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这体现了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也暗示了他现在生活的不如意。
B.电视里是飘飞的雪花,窗外是一片绿色,鲜明的景色对比勾起了他的思乡思亲之情,成为他回家的诱因。
C.妻子不跟他回老家,他向母亲撒谎说是自己不让妻子回来,体现了她对妻子的爱和包容。
D.他为看窗花回家,结果并未看到窗花,小说正是通过这一巧妙构思,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小题2】小说塑造母亲这一形象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结尾写到他和妻子的对话,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
【小题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有人认为是批判“他”的自私、不孝顺,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4.情景默写(共1题)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常用《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对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可弥补的意思。

5.材料作文(共1题)

10.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③写成议论文④不少于800字。

6.语言表达(共2题)

11.
用“中国的书法”开头,重组下列句子,不删减信息,不改变原意。
书法家就是运用这支笔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使中国的书法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12.
在高二同学学业水平考试期间,学校团委会需在高一同学中招募一批志愿者。以下为广播通知内容,有三处不妥,请指出不足并修改。
高一各班请注意,在12月6日至8日期间,高二同学全部参加学业水平测试,为做好考试期间礼仪服务、卫生清扫工作,现面向高一同学招募志愿者。报名时间为12月3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