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①中华文化主张“和合”,倡导“世界大同”,描绘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大同心圆,它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深入人心。
②不管在哪个岗位,领导干部学习应始终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多方请教,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升。
③前90分钟,法国队占据优势,但加时赛中葡萄牙队埃德尔低射打进全场唯一进球,最终反戈一击,战胜劲敌,历史上第一次捧起了欧洲杯。
④《舌尖 3》第一集介绍了纯手工打造的“天价不粘铁锅”——章丘铁锅后,观众纷纷抢购,一时间,洛阳纸贵,章丘无锅。
⑤25日上午,方怀瑾委员在专题会议上,建议政府要理性面对节假日“拥挤踩踏”等重大突发事件,不要因噎废食,取消正常的游览观光活动。
⑥徜徉在戒备森严的荆州博物馆里,有如漫游在悠久的荆楚文化长廊中,精选展出的展品件件都是承载着荆楚文化的吉光片羽。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A.86 版《西游记》不仅成为我们获得人生要义的源泉,更是我们对吴承恩原著最重要的了解 认识途径;六小龄童对我们也并不陌生,成为几代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美猴王。 |
B.“重大过失不担责”议案既是从立法上进行保护,也是从社会的角度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提倡;“好人流血流汗又流泪”现象从根本上得以扭转,无疑有助于抑恶扬善、增强社会正能量。 |
C.要留住老年俗等传统文化习俗,关键要挖掘和营造更有吸引力、更加温馨、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人们对传统习俗形成向心力、凝聚力。 |
D.7月18日,由中铁大桥局、中铁大桥院参与设计投资建设的至喜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座被誉为“国内最生态”的长江大桥,为保护中华鲟,建造成本比预算提高了2亿元。 |
A.他的这些话不过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大家发言的兴趣,下面就请各位都发表一下自己的高见吧! |
B.关于《战狼 2》的影评,见仁见智;你的大作,我一定会认真阅读,待我读完后,会与你进行商榷、斧正。 |
C.3月24号晚,一名男子在武汉大学校内,跨过护栏疯狂摇动樱花树,有随行者上前制止:“你给我注意点儿,否则后果自负!” |
D.我与台湾学人朋友互通电邮,对方的礼数真是令人汗颜,抬头都是采用传统书信的“尊鉴”、“钧启”等等。 |
2.诗歌鉴赏- (共1题)
春近
王铚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①王铚:南宋诗人,高宗建炎四年,权枢密院编修官,晚年遭奸相秦桧迫害,日以觞咏自娱。②津:渡口。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写了朝阳初升,被阳光反射的山峦像一道银白色的屏风,清澈的溪水像一面洁白如玉 的镜子,溪边寒梅已竞相开放,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
B.“晓”字写出了山色由暗转亮的过程,“春”字突出了溪边花满枝头的景象,二字不必细描山 峦、寒梅之景,却将“春近”之意写足了。 |
C.颔联靠“东风”一句带出下句“万物有精神”,使诗境陡然得到拓展和升华,如果说首联写出 了“春近”之象,那么这一联则写出了“春近”之神。 |
D.“东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东风里透露出春之将至的讯息,万物正在萌动、抖擞精神 迎接春天的到来,此联写出了万物在东风的吹拂下生机蓬勃的景象 |
E.颈联中的“索莫”是指枯寂无生气的样子,“龙钟”指的是步履维艰的老态,此联虽然写了诗人的索寞之感,但更多的是显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振奋意味。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 取其一绨袍以赐之。须贾因问曰:“秦相张君,公知之乎?吾闻幸于王,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范雎曰:“主人翁习知之。唯雎亦得谒,雎请为 见君于张君。”须贾曰:“吾马病,车轴折,非大车驷马,吾固不出。”范雎曰:“愿为君借大车驷马 于主人翁。”
……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于是范雎盛帷帐,侍者甚众,见之。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贾不敢复读天下之书,不敢复与天下之事,贾有汤镬之罪,请自屏于胡貉之地,唯君死生之!”范雎曰:“汝 罪有几?”曰:“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范雎曰:“汝罪有三耳。昔者楚昭王时而申包胥 为楚却吴军,楚王封之以荆五千户,包胥辞不受,为丘墓之寄于荆也。今雎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雎为有外心于齐而恶雎于魏齐,公之罪一也。当魏齐辱我于厕中,公不止,罪二也。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乃谢罢。 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 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匿平原君所。
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 黥徒夹而马食之 |
B.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 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
C.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 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
D.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 黥徒夹而马食之 |
A.“微行”是指出行之人身份低微,因为没有经济能力乘坐马车或购买马匹,只好徒步行走。 |
B.“汤镬”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将人投入沸水中煮死,“汤镬之罪”指应被煮死的滔天大罪。 |
C.“丘墓”乃坟墓之意,文中“丘墓”指祖宗和亲人埋葬骨骸之地,是祖坟,代指自己的家乡和母国。 |
D.“顿首” 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同时也是书简表奏用语。 |
A.范睢本来是魏国人,因为被须贾诬告,受到魏齐的羞辱迫害。到秦国后隐姓埋名,通过自 己的努力,居然成为秦国的相国。 |
B.须贾知道范睢的真实身份后,看到范睢亲自驾车把他载到相国府门口,以为范睢不计前嫌, 没想到范睢在各诸侯使节面前对他极尽羞辱。 |
C.须贾虽然在以前误会了范睢,但在秦国见到范睢时还念及故旧之情,以为范睢仍陷困境而 赠送丝袍,范睢因此饶过他一条性命。 |
D.范睢是个睚眦必报的人,他在须贾面前故意大肆排场,延请使节,就是为了要须贾在天下 人面前尊严丧尽,最后还要追杀魏齐。 |
(1)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
(2)今雎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雎为有外心于齐而恶雎于魏齐,公之罪一也。
4.现代文阅读- (共3题)
碎片化阅读要“量中求质”
书箱里一直保存着过去纸媒盛行时代喜欢的几本杂志,既有《十月》这样的纯文学刊物,也有 像《今古传奇•武侠》、《看电影》这样的通俗读物。那时候,杂志多是半月刊,有的甚至是双月刊,信息相对匮乏和迟缓,等新一期杂志上架的心情,用望穿秋水来形容并不为过。
依靠纸媒支撑起的阅读生活,阅读量不可能太大,这既有阅读速度的问题,也有内容供应的问题。有一种论调,认为当代人阅读量较古人太少,担心社会将变成“文化沙漠”。事实上,人们觉得阅读少了,只是像传统阅读那样,抱着一本书读的情况少了。现代人每天通过微信、微博、新闻 客户端等渠道,接触大量信息。单论文字量,今人的阅读总量恐怕要数倍高于古人,也多于过去的 纸媒主导时代。
然而,从阅读的“质”来说,我们的阅读效率正在面临大面积滑坡。从社交网络、移动媒体获 取的碎片化文本,很难系统、深入地学习知识、获得感悟。近年来,笔者微信里的订阅号不断增加,已经达到 100 多个,阅读的数量不少,能被笔者记住的却不多,大都是走马观花,一掠而过。而多年前的纸媒阅读,一些精彩的文章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们能否回到过去那种纯净的阅读时代?答案是否定的。现代社会,向往山林的人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极少能在深山里搭一座木屋终老。信息时代,很多人怀念纯粹、传统的阅读生活,但离开手机,我们还是会寸步难行。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碎片化信息中,提升阅读的质量呢?我们需要在碎片化阅读中培养“拼接意识”。相对于传统阅读,碎片化阅读则更加灵活、丰富,能够即时把握最新动态。涉猎各个层面的“浅阅读”也十分必要,只是,这种涉猎并非被动接受,散漫选择,随心所欲。而是应该建构在知识结构完整性和系统性之上,从而产生“化学作用”。例如,钟爱时政类新闻的读者,在每天接收网站、客户端、社交平台新闻推送的同时,也要变被动为 主动,搜集一些相关的大国关系、地缘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经济等信息,形成较为完整、具有一 定逻辑体系的信息结构,在“浅阅读”中增强对事物全面、客观的认识。
我们还要让网络阅读更“累”一点。就像经济学里,顾客对产品的选择是感性行为一样,人们对阅读的选择也是感性行为。选择快餐式、容易读、有趣味的碎片化文章,是每一个读者的自然反应,这是我们阅读效率不高的一大根源。其实,古人也常常进行碎片化阅读,比如《诗经》、《唐诗》、
《世说新语》,都是碎片化信息。只是这些内容表现为某一领域的深度信息。因此,找到一个专业 化的垂直领域,有意识地进行深度阅读,是提升阅读效率的一大途径。同时,在深度阅读方面,选择信源很重要。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往往读过才能判断是否是垃圾信息,白白耗费时间精力,因此,理性选择一些质量较高的信源,然后专心阅读十分重要。
古人读书学习,讲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资讯时代的碎片化阅读,虽无 需这样胼手胝足、皓首穷经,却需要在纷繁复杂的冗余信息中“独善其身”,做好组织规划和内容筛选。从这个角度而言,对碎片化信息的拼接和挖掘,不失为一个“量中求质”好方法。
(选自《新华文摘》2017 年 07 期)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有关概念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阅读”指的是纸媒时代接受信息的方式,在本文中也可以叫做“纸媒阅读”。 |
B.“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渠道接受大量碎片化文本信息的方式。 |
C.“浅阅读”是涉猎各个层面的、更加灵活丰富、能够即时把握最新动态的阅读形式。 |
D.“深度阅读”是指就某一专业或某一领域的内容有意识地深入阅读的形式。 |
A.在纸媒盛行时代,信息相对匮乏,但是基本能够满足当时人们的不同阅读需求。 |
B.在纸媒盛行时代,因为阅读速度和内容供应的问题,人们的阅读量不可能太大。 |
C.网络社会、移动媒体时代,人们抱着一本书读的情况少了,使阅读效率出现大面积滑坡。 |
D.快餐式、容易读、有趣味的碎片化文章读起来比较轻松,但是阅读效率不高。 |
A.现代社会,人们不可能回到过去那种纯净的阅读时代,热衷于碎片化阅读将会使我们的社 会变成“文化沙漠”。 |
B.现代社会,人们选择碎片化阅读无可厚非;人们的阅读总量要远高于纸媒阅读时代,只是 阅读的质量令人担忧。 |
C.建构在知识结构完整性和系统性之上,主动涉猎各个层面的“浅阅读”是提高碎片化阅读质 量的有效办法。 |
D.借鉴古人碎片化阅读经验,在纷繁复杂的冗余信息中做好组织规划和内容筛选工作,是提 升阅读效率的一大途径。 |
大青衣
胡玲
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采,是很多人的梦想。
日落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戏散,柳月如谢幕退下,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离去。青莲不走,她悄悄来到后台。
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小丫头,怎么还不回家?青莲紧盯柳月如,紧闭双唇不语。柳月如回头,上上下下打量着青莲,见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可不管柳月如说什么,青莲就是不说话。最后,柳月如问,愿意跟我学戏吗?青莲终于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青莲跟着柳月如学戏,大家都说青莲家祖坟冒青烟了,要知道,柳月如不轻易收徒的。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她扮相清丽端庄,音色清澈圆润,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的满腔激情,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消散。
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包装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青莲想也没想,说,我没兴趣!男人说,传统戏在本地已经没市场了,现在还有谁看戏?说着,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青莲小姐,走阳关大道,还是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由你自己决定。说完,男人离开了。
那天,男人的话不断在青莲脑子里回荡,令她坐立难安。她去找柳月如。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柳月如说,咱们是唱戏之人,并非戏子。青莲说,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寻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青莲脱下戏服,说,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柳月如说,你出了剧团,咱们的师徒缘分也就尽了。青莲含着泪,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剧团的大门。
青莲果然火了,唱歌、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走穴、和柳月如。
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点了杯咖啡喝起来。青莲去得早,不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作为明星,她早已习惯了人们对她的关注和议论。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她唱歌挺好听的。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原来她以前是唱戏的啊,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
老板来了。青莲说,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得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青莲内心如同被投进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
晚上,青莲做了一个梦。梦里,柳月如和青莲唱。白蛇传。,柳月如演白蛇,青莲反串法海,两人对打起来,青莲一剑刺穿了柳月如的胸膛,柳月如倒在戏台上,鲜血染红了她的白衣。青莲从梦中惊醒。
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的老太太说,我是月如的表姑,你是青莲吧?青莲一惊,你怎么知道?老太太说,月如说过,你迟早会来的。青莲问,师傅怎么走了?老太太说道: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剧团倒闭后,她大病一场。昨晚,她走了。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说着,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
师傅!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剧团的老板不是别人,正是青莲。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注)青衣: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正旦。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大量使用了口语,使整篇小说语言显得朴实自然,既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塑造 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
B.“青莲内心如同被投进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一句中,写出青莲听闻老板一席话后,顿悟 自己成为歌星的真正原因还是自己多年练就的戏曲功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C.小说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方式,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青莲的人物形象, 也凸显了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人性的改变。 |
D.小说最后写县剧团重新开张,青莲回来接管剧团,担任剧团老板,重新登上舞台,这是因 为青莲对师父柳月如感到愧疚。 |
【小题3】小说以“大青衣”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材料一:
“我想在座的大家都熟悉那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里面有一句歌词:做完了一天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王国庆说:“看看我们身边有的孩子,我听到周围有人讲,那些孩子们有的时候作业做到晚上九点、十点甚至十一点。做完作业他们上哪儿欢乐,到哪儿荡起双桨呢?”
3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表示,减负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问题。作为政府要优化管理,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切实改变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破除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以此来营造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减压的良好教学大环境。
(摘编自新京报《全国政协发言人谈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材料二:
在谈到如何“减负”问题时,陈宝生说,减负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更是整个社会的事。减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减负要从以下几方面减:
一是从学校教学减负。这些年,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人讲叫作“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句话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但也有偏颇。我们有一些减负措施是“一刀切”的,有一些减负办法是简单化的,它的效果值得评估。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
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补充,要整顿的是违规的部分,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
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就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这是考试评价减负。指挥棒要让它正确起来。
四是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
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使我们的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些年各种成功学、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全社会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育素养,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
(摘编自新华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答中外记者问》)
材料三: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减负。在这些“家长本位”的文章中,推迟上学、三点半下课导致接送麻烦只是次要的理由,核心的理由其实就是认为减负对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不利。
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篇,是《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文章认为对奥赛热的严厉打击是错误的政策,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选拔和识别天才。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算苦,只是主张减负的“键盘侠”在大惊小怪,沉重的书包是因为学校课本本来就厚,这是教育部规定的课本材料,你课上的再少也必须买那么厚的书,和学生的压力与作业多少根本无关。文章认为当年应试教育一路走来的上一代人当年其实没那么苦,一样“有童年”。他们还强调高考和学历的作用,认为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课堂减负只会增加校外负担,而有钱人上得起最好的辅导班,请最好的课外老师,在加剧不公平的同时,还让穷人家的支出大增。
(摘编自腾讯评论《解决“减负大争论”,没有别的路》,作者丁阳)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3月2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在孩子的课后作业量过大,以致于等他们完成作业,各种供孩子们游娱的地方都已关门休息,孩子们无以游娱。 |
B.目前,因为升学率的压力,学校的所谓减负往往只是校内减负校外增。方法简单,行为偏颇,因而学校减负收效甚微。 |
C.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是减负的正确思想基础。纷纷扰扰的所谓成功学,其本质往往是基于商业目的的营销。其结果是家长口袋空了,学生负担重了,学校的管理更加困难了。 |
D.上学时间延后,放学时间提前,这给家长接送孩子带来了诸多不便,家长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正因如此,许多家长致书教育部门,反对给孩子减负。 |
A.从材料一中可以见到,减负话题出现在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说明它已经引起了社会相当的关注。事实上,减负已经成为十三届政协一次会议的议案之一。 |
B.有的老师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不按照大纲足额授课。他们采用课上不讲课下讲,或者课上少讲课后多讲等方式应对减负,更有甚者鼓励学生参加培训。 |
C.《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作者所代表的 “家长本位”的思考者认为:减负是个伪命题,只是那些网络评论者们在事不关己的前提下大惊小怪。因为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 |
D.“减负”应是整个社会的事,更是教育战线的事。其实,减负作为一个更具社会性的问题,如果缺乏各方面的合作和共同努力,要获得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小题3】材料三概括说明了《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一文的主要观点。对于这篇文章的观点,你持支持态度还是持反对态度?请结合三则材料,陈述你的理由。
5.情景默写- (共1题)
(1)荀子在《劝学》中表述了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外物的观点,这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师”有传道受业解惑的含义,这与教孩童的老师“________”的启蒙教学是不同的。
(3)李白《蜀道难》中,摹写人行蜀道之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突出蜀道又高又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
6.材料作文- (共1题)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年清明节期间,某学校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缅怀革命先烈,组织高一年级学生徒步到烈士陵园扫墓。同学们都很兴奋,提前准备了大量的食品和娱乐用品,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放松机会。也有部分家长认为,让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有些浪费时间了。
对此,你怎么看?请选好一个角度,确定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7.语言表达- (共2题)
“地球一小时”是为响应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号召而开展的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系列活 动。家庭及商界用户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以此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该活动可以使每个人都能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真正为地球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该活动也将让青年一代深刻认识到环境形势的恶劣,从而身体力行,使全球不再有环境问题。而“地球一小时”活动也必定会是参与者人生中最美好的活动经历。
① “地球一小时”不会让每一个人都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的美食世界,实在是令人流连忘返。①___:据统计,《红楼梦》中述及美食的回目有八十七回,描写的食品多达一百八十六种,包括主食、菜肴、 点心、调味品、补品等。另外,我们看到,贾母平日吃饭,总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廛尾巾帕之物”,而刘姥姥吃饭的时候就随意很多。可见,吃一顿饭已不仅仅是果腹那样简单了,②____。总之,书中的美食既反映了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近年来,作为红楼文化的衍生品,各种“红楼宴”也层出不穷。但与其打名著的招牌为商 家制造噱头,③______。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说:“讲《红楼梦》中的饮食,不在于‘仿膳’式的照猫画虎,更在于体会食品的精义神理,亦即中国烹饪的哲理和美学观。”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