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二)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9692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5

1.选择题(共9题)

1.
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舒婷把这种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摩
D.品味 贯注 揣测
2.
下列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今太子迟之,请决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
B.①秦王必喜而善臣   ②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C.①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②北蛮夷之人,未尝见天子
D.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
3.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著名作家翟泰丰曾在评论臧克家诗作的《融抒情与哲理于一体的世纪画卷》一文中指出:“如果说对人生哲理抒发得境界最高的,要算《有的人》这首现代诗,这是响遍祖国大地的名著力作。这首诗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诗又是那么潇潇洒洒,铿锵有力,字字力透纸背,句句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了人生真谛。”

A.淋漓尽致B.栩栩如生C.铿锵有力D.力透纸背
4.
以“近月江楼听水韵”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临水楼台听涛声B.逢春枯木又发芽
C.临风野陌醉花香D.临日山崖观海潮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
C.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的打击。
D.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站在马盂山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我开始晕眩了。
① 我又好像掉进了一个自然的大染缸里,花草色彩斑斓绚丽
② 我为花草簇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③ 我暗自惊叹,整个山顶就像一个大花篮
④ 满是浓郁的芳香,整个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刚刚打开的香水瓶边
⑤ 百花盛开,繁花似锦,五颜六色的鲜花将整个山装点起来
⑥ 在各个山头闪亮,真是一座炫目的殿堂
A.③⑤①⑥②④B.②⑤③⑥①④C.③⑥①④②⑤D.②④③⑤①⑥
7.某公司计划新建一个容积V(m3)一定的长方体污水处理池,池的底面积S(m2)与其深度h(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mathml#}S=Vh(h0){#/mathml#} ,这个函数的图象大致是(   )
8.某公司计划新建一个容积V(m3)一定的长方体污水处理池,池的底面积S(m2)与其深度h(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mathml#}S=Vh(h0){#/mathml#} ,这个函数的图象大致是(   )
9.

守时是一种美德,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

2.句子默写(共1题)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4)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________,宽则得众,________,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6)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话题作文(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爱好读书,是一个健康而文明的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道人文风景线。古代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用物质和精神利诱来激励读书。实际上,读书人都知道,书中没有“黄金屋”,书中也没有“颜如玉”。但是,透过书本,上下五千年的今人古人得以沟通,纵横九万里的国人洋人能够共鸣。所以,我们认为:读书,是人生一大乐事。我读书,故我快乐;我快乐,我更读书。

请以“我读书,我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温馨提示:

①书写规范,字迹清晰,卷面整洁;否则,酌情扣分。

②不允许使用涂改液或改正带。

③错一字扣一分。

④无题目扣2分,字数

4.诗歌鉴赏(共1题)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淮村兵后

南宋·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小题1】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5.文言文阅读(共1题)

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pī)圯(音yí,桥)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履圯下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所,表约数;里所,即一里路左右),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去,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内室的床)食。食时信往,不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蒲伏,俯出胯下。一市人皆笑信,为怯。(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顾:回头看
B.旦日视其书     旦日:第二天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布衣:平民百姓
D.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若:假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食时信往,不具食 乃装遣荆轲
B.常人寄食饮    张良是时沛公
C.直堕履圯下    吾还也。亦去之。
D.父足受 一市人皆笑信,为怯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是寡人之过也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D.亚父者,范增也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能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能听从老父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B.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性格转变的过程。
C.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男子汉的尊严。
D.韩信受胯下之辱中,在他“孰视”、“蒲伏”中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2)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现代文阅读(共2题)

1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小题1】下列属于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A.他爱发牢骚,当郑伯听从佚之狐的举荐请烛之武出面解围时,他还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他有超世之才,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
C.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
D.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嫉妒。
【小题2】文章引述了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论证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B.运用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的例子论证烛之武是一个心存高远的爱国者。
C.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论证烛之武身处逆境而不自甘寂寞,而是时刻准备寻找“一鸣惊人”的机会。
D.运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
【小题3】烛之武的例子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会为自己争取到机会。
B.能言善辩也是一种能力,平时应注意自己的口才训练,有时口才可以解救危难。
C.身处逆境要不言放弃,要时刻准备,蓄势待发。
D.有才有德的人才是令人们敬仰的人。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奥斯维辛的雪
肖复兴
①在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的电视实况转播里,看到奥斯维辛正飘飞着鹅毛大雪,仿佛老天也为之动容,流下冬天的眼泪,洒下祭祀的白花。远处苍茫的背景下,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些处在低洼之地的木制和砖砌的营房和毒气室,在洁白飞舞的雪花中,静静地伫立着,无言地显示着历史的一份浸透着血泪的证明。
②触动我的不仅仅是纪念活动的场景,而是所有参加这一活动的人们一致要求,一定要把活动放在露天举行,虽然天正下着大雪。
③触动我的还在于,出席纪念活动的包括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乌克兰总统尤先科、波兰总统瓦希涅夫斯基在内的40多个***台和遮挡风雪的塑料棚?会不会好心好意地为他们每个人头顶花开般张开一把伞?当然,更会不会在群众到齐顶着风雪站立老半天之后,才让各国的领导人在掌声中烘云托月般鱼贯出场?在他们出场的时候让扩音喇叭大声地播放着他们的头衔和名字?而在活动结束之后,让所有人仍然立在风雪中,而“让领导同志先走”?
⑧也许,这真的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⑨奥斯维辛的雪,真冷,真白,那样的晶莹,清澈。
【小题1】文章第一段对雪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第四段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这里的“形式”和“内容”分别指什么?
【小题3】根据原文,我们应该从这样的纪念活动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7.语言表达(共1题)

16.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时光流逝,中国传统节日正处于逐渐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的尴尬境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仪式感日益淡化。面对这个状况,某校为了让更多同学广泛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准备开展系列介绍交流活动。
(1)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哪一个有关?请将答案填在横线上。
①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②不效艾符趋习俗,艾符蒲酒话升平:
(2)请你为学校开展的这项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30个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9道)

    句子默写:(1道)

    话题作文:(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