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测量结果显示,水城威尼斯的历史老城区正在缓慢地持续下降,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 |
B.步入天目湖山水园景区,游客们在世外桃源般的乡村田园,领略完全不同的江南乡土风情和特色民居建筑。 |
C.“天下第一村”华西村328米高的“空中新农村”大楼豪华程度令人惊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
D.1972年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商定的《上海公报》,为40年后、甚至未来的中美关系定下了扩大共识、承认分歧、加强合作的准则。 |
2.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扛枪 /力能扛鼎禅让/参禅悟道裨益/无裨于事 |
B.辟谣 /独辟蹊径折耗 /损兵折将纰缪/未雨绸缪 |
C.惩艾/自怨自艾数说/数见不鲜里弄/弄巧成拙 |
D.攒钱/人头攒动差遣/差强人意稽首/有案可稽 |
2.现代文阅读- (共2题)
7.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钱
王则柯
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交往。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西班牙人和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等,他们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对象的商人──“钱商”,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当年在中国一个盆地省份发生的故事,又在全世界范围内复活了。这些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但是,“钱”的商业利润实在太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私人金融活动继续发展,逐渐演变成前现代形式的银行。
现在,钱的符号化电子化,让银行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走到了前头。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但是“钱”方便到可以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般高速流动,终于出现了一种比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即1997年以来人们谈虎色变的金融危机。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沫”。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肆购买某国的货币,然后,急剧抛出,足以使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索罗斯们就是这样,在制造泡沫和破灭之间逞能。他们有资金,有手段。短期流动资本大进大出,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是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几万元的价位。钱啊钱,认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一个大国,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而且一旦形成优势,将长期发挥作用。靠这种“国家增长能力”的依托,钱,才真正成为有源活水。
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固然曾经推动并且继续推动历史的发展,但是,这种追求需要必要的制度来规范。历史和现实都让我们看到,对钱和财富的追求也带来了以权谋私等许多丑恶的东西。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变异,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小题1】简要概括人们对“钱”的追求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6分)
【小题2】文中举索罗斯和“疯狂君子兰”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
【小题3】结合全文,简析用制度来规范人们追求金钱行为的原因。(6分)
钱
王则柯
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交往。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西班牙人和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等,他们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对象的商人──“钱商”,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当年在中国一个盆地省份发生的故事,又在全世界范围内复活了。这些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但是,“钱”的商业利润实在太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私人金融活动继续发展,逐渐演变成前现代形式的银行。
现在,钱的符号化电子化,让银行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走到了前头。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但是“钱”方便到可以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般高速流动,终于出现了一种比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即1997年以来人们谈虎色变的金融危机。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沫”。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肆购买某国的货币,然后,急剧抛出,足以使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索罗斯们就是这样,在制造泡沫和破灭之间逞能。他们有资金,有手段。短期流动资本大进大出,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是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几万元的价位。钱啊钱,认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一个大国,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而且一旦形成优势,将长期发挥作用。靠这种“国家增长能力”的依托,钱,才真正成为有源活水。
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固然曾经推动并且继续推动历史的发展,但是,这种追求需要必要的制度来规范。历史和现实都让我们看到,对钱和财富的追求也带来了以权谋私等许多丑恶的东西。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变异,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小题1】简要概括人们对“钱”的追求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6分)
【小题2】文中举索罗斯和“疯狂君子兰”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
【小题3】结合全文,简析用制度来规范人们追求金钱行为的原因。(6分)
8.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北京声音
吴越
客居京城两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静。
北京的静,当然不是荒凉的静。这个城市,人口数以千万,商圈喧哗,楼群生长,昼夜有航班起落。然而,所有的声息都如同碎片,顺着风,搅起一些,还没听真切,它们就低下来,着地了;所有含混的响动,像河底的泥草,像茶杯里的渣脚,微小地交织在主体的边缘,反而映衬出静的亘古远大。
北京的静,和城市地理相关。三面雄关,指缝间漏下一个平原,不接水路,气质上与山居相近。北方苦寒,气候干燥,日短夜长,并不适宜欢饮达旦。历史也为北京人留下了惯看秋月春风的稳健。年轻时爱瞎侃吹牛的,倘不是为了谋生,过一定年龄还这样,就教大家都瞧不上。皇城根下的平头百姓,基因里埋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地线。
北京的静,使之真正成为北京。
在首都博物馆的非物质遗产展览会上,我得知有“北京声音”这一项,十分好奇。
首博一位女士托人传给我原始素材,包含二十多个各有名字的声音文件:唱京剧,二胡,蝈蝈,花鸟虫鱼市场,空竹,驴,磨剪子磨刀,清扫寺院,寺院钟声……
戒台寺清晨台阶上扫地的唰唰声。扫帚带过落叶,落叶是湿的吧,雾应该还没散,初日照高林。
胡同里磨剪子手艺人的吆喝。磨一阵子剪子,嚓嚓嚓,吆喝一长一短两声,手艺人说:“你先别录,你要听哪种?”又换了一种吆法,更有古意,尾音像能勾魂。又磨剪子,嚓嚓嚓。
驴拉货进城,在墙角不老实,叫唤起来。有大人带着孩子经过,孩子第一次看见驴,咯咯笑了,清脆得像两根花针掉在瓷釉上。
这些声音,每一个的寻找与录制都很不寻常。
例如鸽哨,如今踪迹难觅,如果不是有一户祖传鸽哨手艺的人家,辗转听说首都博物馆在进行声音搜集计划,“找上门来”,这种极具京城代表性的声音也将付之阙如。
看似举手可得的,也不容易。如清晨禅寺扫阶声,得去好几个大清早,反复调试;天坛的风声,因其南侧有火车道,周围有七千多只鸟,早晨六点多就有游客,难以“提纯”……
声音,是形象思维之门。推开这道门,人们跨越时空,与这段声音的“生命”同在。在她的理想中,北京应该有一个“音库”,收藏古建筑的声音,民俗活动的声音,自然四季的声音。
然而,她告诉我,这项收藏并没有按计划继续下去,她为北京建一个“音库”的想法似乎也遥不可及。由于种种原因,它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有一些声音,前两年还有,现在也已经找不着了”。
是的,这些声音很普通,甚至卑微。微小到没有谁觉得要把它们留下来,珍藏之。它们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正如产生它们的市井生活,正如与它们相伴的、多半不会在历史留名的普通人们。有什么必要,为普通到几乎无人察觉的存在与消失的历史立志呢?
可是,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
也或许,这些曾经的声音,都已归还给了大历史,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
【小题1】作者说:“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这句话的含义如何理解?(2分)
【小题2】文中所写的“北京声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3】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北京的“静”?(6分)
【小题4】试根据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态度。(6分)
北京声音
吴越
客居京城两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静。
北京的静,当然不是荒凉的静。这个城市,人口数以千万,商圈喧哗,楼群生长,昼夜有航班起落。然而,所有的声息都如同碎片,顺着风,搅起一些,还没听真切,它们就低下来,着地了;所有含混的响动,像河底的泥草,像茶杯里的渣脚,微小地交织在主体的边缘,反而映衬出静的亘古远大。
北京的静,和城市地理相关。三面雄关,指缝间漏下一个平原,不接水路,气质上与山居相近。北方苦寒,气候干燥,日短夜长,并不适宜欢饮达旦。历史也为北京人留下了惯看秋月春风的稳健。年轻时爱瞎侃吹牛的,倘不是为了谋生,过一定年龄还这样,就教大家都瞧不上。皇城根下的平头百姓,基因里埋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地线。
北京的静,使之真正成为北京。
在首都博物馆的非物质遗产展览会上,我得知有“北京声音”这一项,十分好奇。
首博一位女士托人传给我原始素材,包含二十多个各有名字的声音文件:唱京剧,二胡,蝈蝈,花鸟虫鱼市场,空竹,驴,磨剪子磨刀,清扫寺院,寺院钟声……
戒台寺清晨台阶上扫地的唰唰声。扫帚带过落叶,落叶是湿的吧,雾应该还没散,初日照高林。
胡同里磨剪子手艺人的吆喝。磨一阵子剪子,嚓嚓嚓,吆喝一长一短两声,手艺人说:“你先别录,你要听哪种?”又换了一种吆法,更有古意,尾音像能勾魂。又磨剪子,嚓嚓嚓。
驴拉货进城,在墙角不老实,叫唤起来。有大人带着孩子经过,孩子第一次看见驴,咯咯笑了,清脆得像两根花针掉在瓷釉上。
这些声音,每一个的寻找与录制都很不寻常。
例如鸽哨,如今踪迹难觅,如果不是有一户祖传鸽哨手艺的人家,辗转听说首都博物馆在进行声音搜集计划,“找上门来”,这种极具京城代表性的声音也将付之阙如。
看似举手可得的,也不容易。如清晨禅寺扫阶声,得去好几个大清早,反复调试;天坛的风声,因其南侧有火车道,周围有七千多只鸟,早晨六点多就有游客,难以“提纯”……
声音,是形象思维之门。推开这道门,人们跨越时空,与这段声音的“生命”同在。在她的理想中,北京应该有一个“音库”,收藏古建筑的声音,民俗活动的声音,自然四季的声音。
然而,她告诉我,这项收藏并没有按计划继续下去,她为北京建一个“音库”的想法似乎也遥不可及。由于种种原因,它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有一些声音,前两年还有,现在也已经找不着了”。
是的,这些声音很普通,甚至卑微。微小到没有谁觉得要把它们留下来,珍藏之。它们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正如产生它们的市井生活,正如与它们相伴的、多半不会在历史留名的普通人们。有什么必要,为普通到几乎无人察觉的存在与消失的历史立志呢?
可是,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
也或许,这些曾经的声音,都已归还给了大历史,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
【小题1】作者说:“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这句话的含义如何理解?(2分)
【小题2】文中所写的“北京声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3】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北京的“静”?(6分)
【小题4】试根据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态度。(6分)
3.语言表达- (共1题)
9.
作家彭学明为一位去世的作家写了这样一幅挽联:史一样的作品,铁一样的生命。
(1)请写出这位作家的姓名和他的一篇作品名。(2分)
(2)结合其人其作,写一段表达对他敬意的话,不超过30字。(3分)
(1)请写出这位作家的姓名和他的一篇作品名。(2分)
(2)结合其人其作,写一段表达对他敬意的话,不超过30字。(3分)
4.命题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