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9题)
欣赏中国书法,意义存在于忘言之境。它的笔画,它的结构只有在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体会其真味。在这种纯粹线条美与结构美的魔力的教养领悟中,中国人可有绝对自由贯注全神于形式美而无庸顾及其内容。
A.中国书法的忘言之境,主要由笔画、线条等要件营造产生。 |
B.不能领悟中国书法纯粹的线条美与结构美就难获欣赏自由。 |
C.中国人欣赏书法多喜欢关注全神于形式而无暇顾及其内容。 |
D.中国书法笔画、结构的真味,多在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体会。 |

A.徽标图形以无锡的拼音首字母“WX”的造型构成,代表举办地无锡,可识别度高。 |
B.徽标图形融入击剑运动员的人物造型,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击剑锦标赛的主题。 |
C.徽标图形融入古建筑飞檐的造型,塑造了无锡这一吴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厚重感。 |
D.徽标采用中英文两种字体,能彰显泱泱大国地位,也能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 |
A.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
B.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D.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宋词是唐诗的‘ ’,对待‘自然’的心态转入颓废,梳剔精致,吐属尖新,尽管吹气若兰,脉息终于微弱了……”木心的文意就是这样 又切中肯繁。也许在严谨的学者眼里这样表达未必严谨。但他 的笔法,不落窠臼的现代思维,还是激起一大批年轻人读其书便想拜谒其人的热情。
A.兴尽悲来 循循善诱 炉火纯青 | B.兴尽悲来 娓娓道来 炉火纯青 |
C.兴之所至 循循善诱 登峰造极 | D.兴之所至 娓娓道来 登峰造极 |
①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②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③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④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A.元宵 清明 重阳 春节 | B.春节 中秋 端阳 除夕 |
C.元宵 端午 中秋 重阳 | D.元宵 七夕 重阳 元宵 |
A.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
B.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
C.无不膝行而前 项王嗔目而叱之 |
D.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乃以秦王属吏 |
①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②项王军壁垓下
③无不膝行而前 ④项王然其言
⑤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⑥大王起微细
⑦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⑧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⑨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⑩及见怪
A.①④⑧⑨/②③/⑤⑦/⑥⑩ | B.①⑧/③⑤/②④/⑦/⑥⑨⑩ |
C.①⑧/②③/④⑨/⑤⑦/⑥⑩ | D.①②③/④⑧⑨/⑤⑦/⑥⑩ |
A.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秦自穆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
B.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
C.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项羽解而东归 |
D.高祖因狎侮诸客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2.句子默写- (共1题)
(1)世事茫茫难自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____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____________________,犹自音书滞一乡。(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4)____________________,山行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5)____________________,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6)不知腐鼠成滋味,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安定城楼》)
(7)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8)____________________,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浣溪沙》)
(9)帘外雨潺潺,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浪淘沙令》)
(10)离愁渐远渐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踏莎行》)
(11)____________________。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12)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八声甘州》)
(13)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4)___________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15)今宵剩把银釭照,____________________。(晏几道《鹧鸪天》)
(1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鹊桥仙》)
(17)飞云冉冉蘅皋暮,____________________。(贺铸《横塘路》)
(18)____________________,轻解罗衫,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19)____________________,翠禽啼一春。(姜夔《鬲溪梅令》)
(20)休说鲈鱼堪烩,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1)自在飞花轻似梦,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浣溪沙》)
(22)知音少,____________________。(岳飞《小重山》)
3.诗歌鉴赏- (共1题)
南乡子·自述
苏轼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①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注)①使君:太守。作者时任徐州太守。【小题1】上阕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小题2】请指出下阕主要采用的抒情方式,并简要分析下阕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查八十传
(明)汪道昆
野史氏曰:古之人不卑小道,务有所成名,彼操一技之能,必入其室,君子葢有述也。
查八十,名鼐,大父以贾起家,鼐从父兄受贾。少负意气,务上人。尝过毘陵倡家,鼐为弦歌佐客酒,倡引琵琶,诧鼐目摄之。鼐怒,祭酒谓倡:“他日不以此擅场,有如酒!”
时寿州钟山琵琶最善,尝师乐师张六老,一时侠少若工师即善弹,尽出山下。鼐奉千金为山寿,师事山。无何,尽得山法。鼐卧起服习,日夜不绝音。居顷之,过山远矣。山叹曰:“郎君吾师也,山何敢为郎君师!”于是乃过故倡,倡不知也,一弹而四座辟易,以为神,倡蒲伏下堂涕泣,莫敢仰视。
鼐愈益自负,事事务上人。当是时,滑人李贵善技击,襄阳吴奇善骑射,豫章孙景善蹴鞠,金陵马清善箫,吴人张大本善琴,皆独步,鼐悉从之受业,务尽其长。客曰:“夔①犹不免于穷,吾惧吾子之力诎矣。”鼐乃缓一切,仍专事琵琶。
既托贾而游,所至人人亲鼐。之吴,祝希哲,杨用修、王履吉、唐伯虎、文征仲引为布衣交。之大梁,周王使人召鼐。鼐语使 者:“王能客鼐,鼐来;不能,鼐裹足逝矣。”于是长揖而据宫座,尽王欢。窦得意以倡幸鄢陵王,且蛊太原公子。得意深自闭绝外交,既闻鼐名,私事鼐。鼐方结 客,得意岁出百缗佐客资。居七年,事鼐唯谨。入楚,楚愍王遣使操币逆之蕲,鼐遂留蕲,辞使者。及愍王弑,蕲人多之。入广陵,大贾李从尧执贽请业,鼐笑曰:“既得富家翁为弟子,鼐将鬻技乎哉!”
野史氏曰:世俗言琵琶夷部乐耳。鼐独以此成绝技。昔高渐离易衣而惊坐客,视鼐诎故倡,何异焉。彼以匹夫而距王公,藉令事贵主以干进,彼且羞为之矣。吾乡故多节侠,则鼐其人乎!。
(选自《太函集·查八十传》,有删改)
(注)①夔:相传为尧舜时的乐官。【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父以贾起家 贾:做买卖 |
B.诧鼐目摄之 摄:震慑 |
C.吾惧吾子之力诎矣 诎:竭,尽 |
D.楚愍王遣使操币逆之蕲 逆:不顺畅 |
A.“野史”是私家编辑的史书,与“正史”相对。“野史氏”在文中指民间无名氏。 |
B.“入其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文中指精通某种技艺。 |
C.“为……寿”是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祷祝福对方能够健康长寿。 |
D.“贽”是指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见面礼。“执贽”既持礼物(以请求)。 |
(1)时寿州钟山琵琶最善,尝师乐师张六老,一时侠少若工师即善弹,尽出山下。
(2)彼以匹夫而距王公,藉令事贵主以干进,彼且羞为之矣。
【小题4】试概括文中查鼐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
5.现代文阅读- (共1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俩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 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景,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油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做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遥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俨然敞开,堆积的珠宝付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远古沉默的荒野;鹰击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看,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的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的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小题4】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6.材料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9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