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地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9200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9/20

1.综合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下图为上图中①、②、③地的气候统计资料。

材料二:下表为上图中甲地的年平均降水量统计资料。

材料三:渔产品和花生是甲地所在国家支柱性出口产品。20世纪60年代该国年平均渔产量10.7万吨,此后快速增长,1997年产量达到峰值45.7万吨后开始下降。

(1)说出①地1月和7月的风向,并从大气环流角度说明7月风向成因。
(2)说出影响①②③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从气候特征的角度,分析②地自然带的成因。
(3)甲地是所在国花生主产区,分析降水特征对该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4)分析甲地所在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及渔业生产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单选题(共14题)

2.

   下图为某年某地逐月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小题1】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月份是(  )
A.2月B.5月C.8月D.11月
【小题2】该地可能(  )
A.光热充足,适宜种植棉花
B.发展绿洲农业
C.海域辽阔,珊瑚礁发育好
D.河流无结冰期
3.
2016年12月20日下午,下图中位于阿尔及剃亚北部山地的艾因塞弗拉小镇时隔37年后再次飘起了罕见的大雪,红色沙丘上覆盖着白雪,犹如咖啡上荡漾着稀薄奶泡。小镇海拔约1000米,被阿特拉斯山脉包围。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影响该地这次降雪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B.大气环流C.地形D.洋流
【小题2】艾因塞弗拉小镇沙丘的成因是
A.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B.深居大陆内部,降水少
C.河道弯曲,使河流泥沙大量堆积
D.周围山地阻挡,水汽少
4.

   雷暴和闪电是强对流天气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多年平均的“月均雷暴日数”和“一天内闪电相对频数(以平均值100为标准)”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城市的雷暴和闪电多出现在
A.春季的夜晚B.夏季的午后
C.秋季的凌晨D.冬季的傍晚
【小题2】影响雷暴和闪电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昼夜温差B.水平气压差
C.垂直气压差D.空气湿度
5.
下图示意汉朝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当时航海完全要借助风力和洋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当时,商船从徐闻去天竺,出发的季节大多选择在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小题2】当时,商船从天竺返回我国多选择在5-6月出发而忌讳在7-8月,这主要是为了
A.避开多雨季节B.避开多大风浪期C.避开伏旱天气D.借助风力和洋流
【小题3】某日,一批商船走副线到达M地,用罗盘定位发现桅杆影子投向正北,此时的汉长安城
A.农夫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B.身着棉袍的人们匆匆赶回家吃午饭
C.城门开启,披着薄衫的人们纷纷进出D.寒夜的巷子里传来的三更天的梆子声
6.
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出生率较高
【小题2】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7.

   下图为“某城市部分地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交通线、功能分区、地价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若布局合理,则该城市盛行风向最不可能的为(  )
A. 东风    B. 西南风
C. 西北风 D. 东北风
【小题2】若在该区域新建物流中心,最宜选择在(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资料显示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约为8~9亿左右。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近14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 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B.科技发展水平 D. 蕴藏的资源数量【小题2】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 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B.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 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9.

   人口迁移率是指一定时期,某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该地区总人口数之比。迁移增长率: 迁入率一迁出率。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有关 T1、T2 时期该地区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T1 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缓慢
B.T2 时期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C.T1 时期人口总量不断增长
D.T2 时期人口机械增长减慢
【小题2】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对该地区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T1 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正值,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B.T2 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正值,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
C.T1 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制约经济的发展
D.T2 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
10.
读2012年我国部分地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统计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我国人口流动比例最小的省(市、区)是()
A.广东省B.河南省C.天津市D.贵州省
【小题2】我国人口移出数量最大的省是()
A.河南省B.广东省C.四川省D.安徽省
11.
下表为杭州市某区2014年节后2月7日(正月初八)至2月18日(正月十九)部分流动人口调查问卷汇总情况。该区流动人口数量和增长较往年有所提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区节后流动人口的特点是以( )
A.回校上学的大学生为主B.来杭州找工作的外地农民工为主
C.旅游后回家的居民为主D.以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为主
【小题2】导致该区节后流动人口比往年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该区旅游人口增多B.市内交通设施完善
C.该区就业环境改善D.返城的本地人口增加
12.
读“我国某地近年来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据图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的是
A.生态因素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小题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
13.
读我国人口重心演变轨迹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重心(   )
A.始终在广东B.在向东南移动
C.始终向东部移动D.先向北再向南移动
【小题2】1964-1982年引起人口重心有明显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B.交通因素C.资源因素D.政治因素
【小题3】与2000-2010年人口重心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
A.农业布局变化B.产业转移C.矿产资源开发D.荒漠化治理
14.
当前,轿车正逐步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成为大众消费的热点。读下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小题1】轿车销售商店的区位较适宜选择在
A.中心商务区B.居民区C.商业区D.交通方便的城乡接合部
【小题2】不同等级城市每百户拥有的汽车数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愈发达,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
B.人口密度愈大,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
C.公共交通愈发达,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少
D.城市空间面积愈大,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
15.
城镇化率指城镇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包括了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指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举家迁移比率=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数×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读我国城市化进程表,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2002—2012年,我国
A.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B.城镇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
C.人口城镇化慢于人口市民化D.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
【小题2】表格中数据反映的突出问题是
A.环境污染逐步加剧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城镇人口增长过快D.城镇土地扩张过快
【小题3】为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兴建卫星城镇,增加城市人口容量B.扩大城市用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C.调整行政区划,提高城市人口比重D.加快产业发展,繁荣区域社会经济

3.选择题(共2题)

16.

1868年,日本某官员说过,“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下列属于“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的举措有(    )

①确立君主立宪制            ②实行三权分立

③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④学习欧美生活方式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