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0题)
1.
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小题2】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小题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⑤ | B.⑥ | C.⑦ | D.⑧ |
2.
下图为某大陆沿45°纬线在地质历史时期从古到今的四个阶段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导致该区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小题2】在④阶段,该大陆东侧最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小题1】导致该区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 B.生物 |
C.地形 | D.人类活动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 B.地中海气候 |
C.温带海洋性气候 | D.温带大陆性气候 |
3.
下列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组成 |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
4.
【小题1】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小题2】下列对图示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 B.开放性 |
C.整体性 | D.差异性 |
A.甲——水位下降 | B.乙——改善局部气候 |
C.丙——增加 | D.丁——加重 |
8.
下图为土壤的物质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在土壤的组成物质中,含有腐殖质的是( )
【小题2】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小题1】在土壤的组成物质中,含有腐殖质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地形 | B.人类活动 |
C.气候 | D.生物 |
9.
以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
A.地表河流少,多为内流河 |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
C.流水侵蚀作用显著,风力侵蚀作用微弱 |
D.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
10.
我国某地因金银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植金银花,出现了较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该地区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小题2】该地区在开发过程中各环境问题的出现,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小题1】该地区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
C.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
A.差异性 | B.整体性 |
C.开放性 | D.生产功能 |
2.选择题- (共4题)
13.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滑轮组机械效率,记录数据如下表
试验序号 | 钩码g/N | 钩码上升的高度/m | 绳端的拉力/N | 绳端移动的距离/m | 机械功率/% |
① | 4 | 0.1 | 1.8 | 0.3 | 74.1 |
② | 6 | 0.1 | 2.4 | 0.3 |
14.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滑轮组机械效率,记录数据如下表
试验序号 | 钩码g/N | 钩码上升的高度/m | 绳端的拉力/N | 绳端移动的距离/m | 机械功率/% |
① | 4 | 0.1 | 1.8 | 0.3 | 74.1 |
② | 6 | 0.1 | 2.4 | 0.3 |
3.填空题- (共3题)
15.
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a、b、c三条曲线,________曲线表示蒸发量。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层、腐殖质层、__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4)B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土壤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5)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__。
(6)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b、c三条曲线,________曲线表示蒸发量。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层、腐殖质层、__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4)B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土壤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5)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__。
(6)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以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作了“土壤pH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得到下表中的数据。据此回答(1)~(4)题。

(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________。
(2)随着叶龄的增长,茶叶锰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________作用。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pH呈________(正、负、不)相关。
(4)一般来说,茶叶的质量与其锰含量成正比,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茶树最适宜种植在________(中性、酸性、碱性)土壤中。

(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________。
A.矿物质 | B.有机质 | C.水分 | D.空气 |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pH呈________(正、负、不)相关。
(4)一般来说,茶叶的质量与其锰含量成正比,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茶树最适宜种植在________(中性、酸性、碱性)土壤中。
17.
下图为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是自然地理圈层互相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中①属于________圈,②属于________圈,③属于________圈,④属于________圈,⑤属于________圈。
(2)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________的一面“镜子”。例如,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也是造成________地区洪涝、风沙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以改变地表________最为突出。人类活动既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也可能引起土壤退化,如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土壤是自然地理圈层互相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中①属于________圈,②属于________圈,③属于________圈,④属于________圈,⑤属于________圈。
(2)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________的一面“镜子”。例如,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也是造成________地区洪涝、风沙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以改变地表________最为突出。人类活动既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也可能引起土壤退化,如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4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