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91185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6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总理一次次的修改,不惜焚膏继晷,只为了拿出一份科学的、客观的、准确的、符合中国当下实际又能指引中国发展前行的报告来。
②民进党的实力在哪里?如果以为有几个急“独”社团和一批追随者推崇,就自我膨胀、头脑发热,必然会目不见睫,在迷途上越走越远。
③《人民的名义》这一剧作的成功,说明制作出一部受欢迎的电视剧作品并不难,敢于触碰敏感题材,说真话,说人话,讲能引发当下人感怀的道理,就足以让观众感到甘之若饴。
④如果没有抓住老街的特点,只是一味从商业的角度开发,变成了批发“流水线”一条街,不仅破坏了老街本身的韵味,更是对文化遗产和文化记忆的杀鸡取卵。
⑤教书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自己除了会教书,真的别无长物。百无一用是书生,教书先生更是职业固化。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⑤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线教师时薪过万的消息自从引发社会关注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意识到,如何与力量巨大的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B.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C.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
D.“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2.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梦得:诗人刘禹锡,字梦得。②十千:十千钱,言酒价之高以示尽情豪饮。③七十欠三年: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都生于772年,写此诗时两人都六十七岁。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三联的意思是:喝酒的时候引经据史作为酒令;倾听对方的吟颂,胜过聆听美好的音乐。
B.第七句“家酝”指家中自酿的酒,“待”字照应了题目中的“约后期”,即秋天再相聚。
C.第八句中的“君”指的是刘禹锡,“陶然”的意思是舒畅快乐的样子。
D.尾联通过雄奇浪漫的想象,描绘了一幅有色有味的秋日共醉图。
E. 全诗语言清新明快,感情沉郁悲壮,体现了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小题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楞严经》曰:“臂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是此诗之本。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更值得研究的是另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远处的人语衬托着山的空寂,密林里漏下一线落日的返照。那微弱的光洒在碧绿的苔藓上,显得多么冷清!青苔对这阳光并不陌生,黎明时分,亭午时分,都曾受过它的照射。现在到了黄昏,它又照来了。然而这次复返,它的亮度、热度和色调都发生了变化。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里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
(节选自袁行霈《诗与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但是诗赋予禅的只是外在的形式,由此可见,诗对禅的影响不如禅对诗的影响那么大。
B.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品位,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焕然一新。
C.禅宗在唐代确立之后,一方面诗人因受到禅的影响而在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禅理、禅趣,另一方面禅师的诗歌也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D.诗与禅虽然归趣不同,分别属于文学和宗教,但在“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重启示和象喻”和“追求言外之意”等方面是相通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楞严经》中“臂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几句话,用“妙音”“妙指”有趣的比喻,本意是为了说明佛理的。
B.“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文章引用这两句诗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C.虽然“禅言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但苏轼富有理趣的《琴诗》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它本于《楞严经》而又高于《楞严经》,用诗的形式巧妙点化,更有机锋。
D.王维的《鹿柴》并没有谈禅,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字面上就使人联想到禅宗重视的“返照”,诗中清静虚空的心境更为禅宗所提倡,堪称“以禅入诗”的佳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禅参诗重在诗歌作品的阅读欣赏,以禅衡诗重在诗歌高低的品评,以禅论诗重在对诗歌奥妙的论述。
B.禅对诗的渗透包括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两大方面,以禅喻诗细分又包括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
C.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这三种以禅喻诗的方式虽然有区别,但都体现了禅对诗的渗透。
D.大多“禅言诗”之所以并无可取之处,是因为这些诗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歌的形式却没有诗歌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甚至不能算是诗。

4.语言表达(共2题)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____。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____;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延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____。这一点在时下的中国广大农村是要特别关注并给予妥善的保护政策。
6.
下面是三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其中的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1)第十二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将于2017年12月15日截稿,请各位同学尽快将你们的文章交给老师,过时不候。(竞赛通知)
(2)冬天已过,云南即将迎来旅游的旺季。在这里,我谨代表单位向鄙省发来贺电,预祝新的一年云南旅游业节节攀升,再创佳绩。(祝福信息)
(3)据报道,2016年共有362位民警在工作中丧命,4913人负伤。对此,公安部表示,警察的执法需要社会中每个人的支持。(时事新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