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2019届高三考前热身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865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0

1.选择题(共5题)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是我仅有的一天,是现实的永恒。我像被________死刑的囚犯,用喜悦的泪水拥抱新生的太阳。我举起双手,感谢这________的一天。我是个幸运的人,许多强者都先我而去,为什么我能得到这额外的一天?是不是他们已大功告成,而我尚在旅途跋涉?如果是这样,这是不是成就我的一次机会,让我功德圆满?造物主的安排是否________?
A.赦免 无与伦比 别具匠心
B.饶恕 无与伦比 别有用心
C.赦免 无可厚非 别具匠心
D.饶恕 无可厚非 别有用心
2.
下列诗句与“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B.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C.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D.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3.

如图所示,台秤上放置一个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已知烧杯和水的总重为2牛,将一个重力为1.2牛、体积为2×10﹣43的长方体实心物体A用细线吊着,然后将其一半浸入烧杯的水中,则细线对物体A的拉力为{#blank#}1{#/blank#} 牛。当把细线剪断后,物体A受到的浮力为{#blank#}2{#/blank#} 牛,台秤的示数为{#blank#}3{#/blank#} 牛。

4.
张华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
A.长江发生沉船事件,张华沉吟良久,感叹道:“真可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呀!”
B.爷爷生日寿宴上,张华激情洋溢地说:“花甲喜循环,风霜变老颜。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我爷爷的古稀寿宴,让我们一起祝福我爷爷:生日快乐!”
C.儿子想踢足球,张华要他学钢琴,几番争执后,张华摇摇头说:“这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啊!”
D.朋友来访,张华走到小院门口迎接,说:“‘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你到我家来做客。”
5.
阅读下文,最符合作者想法的选项是(    )
生活开始变得简单:简单地吃,简单地睡,简单地面对人生中一切的复杂繁琐……非常规律。因为没有惊喜,也无须想象在行事历之外,还有什么事情会来破坏已经安排好的一切。但总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场景,像是餐桌上的一对咖啡杯,沙发上随意摆放的一双靠枕,在不经意之间,引起我无穷无尽的想象。真要说还有什么值得我期待的,大概也就是将一张张日历撕下的过程,因为那提醒了我,别离的苦涩终会换来甜美的报偿。
A.人生从来多憾,还君明珠泪垂B.别后思君之甚,欣信相逢有期
C.春尽絮飞不留,随风吹落谁家D.爱情犹如春梦,醒来方知是空

2.句子默写(共1题)

6.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___________。
(2)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
(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_____,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5)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论语·为学第一》)
(8)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________。(苏轼《饮湖上》)

3.诗歌鉴赏(共1题)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九日水阁

韩 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这首诗作于宋英宗平治二年(1065年)秋,诗人时任右仆射。
【小题1】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一联内涵丰富,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3】古人评价这首诗“咸得于自然”,试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赏析。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给 季 弟 书

魏 禧

①辛卯月日,客粤二旬。每念吾弟介然不,颇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美德,吾弟却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又渐流一“傲”字。

②往时我督弟甚严,近五六年,见弟立志操行,颇成片段。每欲长养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气,不忍过为折抑,又我每有优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凡细故偶失,多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归弟畅言。

③弟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临事时患难险阻都所不避,不能为先事之,以为大节无损。诸细行杂务,不留心无大害,然因此失事误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此则所谓疏也。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听,遂其人;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遂因而不屑一世,凌铄侪辈。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夫疏则败事,褊则邻于刻薄,傲则绝物而终为物绝:三者皆刚德之害。然皆自刚出之,倘能增美去害,则于古今人中当自造一诣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先儒以为“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岂其无乐爱耶?盖无学问以化其刚,岸然之气,欲下之而不能下也。弟行勉之矣!

  (选自《魏叔子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念吾弟介然不     苟:苟且,随便
B.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 庶几:希望
C.谏而不听,遂其人    薄:轻视
D.而不能为先事之 计:考虑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颇远大相期 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B.往时我督弟甚严 人轻之者,拂然去
C.欲归弟畅言 但刚美德
D.不能为先事之计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
(2)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
【小题4】在给弟弟的这封信中,作者认为与人相处应遵循哪几条准则?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格律到底要不要

朱光潜

①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王静安在《人间词话》里所以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②在西方文艺中,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代谢的痕迹也是如此。各派有各派的格律,各派的格律都有因成习套而“敝”的时候。

③格律既可“敝”,又何取乎格律呢?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应该知道提倡要格律的危险。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很危险的事。我们固然应该记得格律可以变为死板的形式,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比如陶渊明的五古,李太白的七古,王摩诘的五律以及温飞卿、周美成诸人所用的词调,都不是出自作者心裁。

④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并不是矛盾。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决不足与言创造。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要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音节的需要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⑤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役;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是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⑦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规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在于脱化格律之后的从心所欲。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本文在阐述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从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格律?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答。

6.材料作文(共1题)

10.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要勇于赴义,敢于求真。——威尔逊

不真实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伪造不真实的事实,因此也就会产生歪曲和撒谎。——马克思

为寻求真理的努力所付出的代价,总是比不担风险地占有它要高昂得多。——德国戏剧家莱辛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发生过有关“真”的故事,有着关于“真”的情感和认识。

7.语言表达(共1题)

11.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是多么衷心地期望古典与新潮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的融合,期盼历史与人文有机地嬗递与链接——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这方面不乏成功的范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
①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
②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
③让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的芳香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飘逸
④让古巷的清丽月色与广场的七彩霓虹高楼的泛光灯火交相辉映
⑤让生活在电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上忙碌的人们仍然可以看见星空月色听得春雨的淅沥嗅得冬雪的甘甜
A.④③⑤②①B.③④⑤①②
C.⑤④③②①D.⑤③④①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