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专题检测(三)-2018版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语文(苏教版必修1)通用专版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8860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6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竹书《论语·知道》篇的出土,让在汉魏时代就已失传的《齐论》版《论语》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之中。
B.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虽然在大选前曾质疑北约存在的必要性,然而美国与北约的防务合作仍然是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柱。
C.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制造业成本上升是毋庸置疑的,但仅从一点匆忙得出“中国制造”前景堪忧的结论,未免有些简单和片面。
D.12月,京津冀区域持续多日的雾霾,主要是由于秋冬季节燃煤供暖等原因加重了污染排放量,很容易形成重污染天气。
2.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大数据的发展要遵循实践应用与理论升华相结合的科学路径。事实上,在大数据的概念被提出之前,已经有很多关于大数据获取、存储、处理和应用的研究和实践成果。________________。基于这点,我们要建立并完善大数据相关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发现利用大数据中的潜在价值,推动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
A.理论的升华一定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即使不少大数据实践应用是在理论研究之前
B.虽然实践应用是先于理论研究,但是凝练的理论升华是实现大数据社会价值的必须
C.因为理论指导实践是普遍的科学研究路径,所以建立完善的大数据理论是很重要的
D.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厚此薄彼的做法是错误的发展路径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学习中不要为生活中的枝枝节节所累,过分的关注琐事往往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效率。
②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习惯、方法休戚相关,脱离这三个方面去追求好成绩,无异于痴人说梦。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概莫能外。只要触犯了法律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就是真理。
④商品社会中“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很重要,但不是说店员就是奴仆,顾客花了钱就该趾高气扬
⑤张嘉佳导演的《摆渡人》由于缺乏经验,和王家卫导演的影片比起来,自然也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富有安逸,当他们听到《游子吟》时,也会撩起对家乡的思念。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③④D.③⑤⑥
4.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诗歌鉴赏(共1题)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 村

    {南宋}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耿:微明的样子。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表现了西村山林中的热闹景象。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E.“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声色兼备。
【小题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裘山山

八月,我又去了西藏。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清冷的、却是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与它重逢。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西藏!

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的面前。这苍凉中蕴含着人类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我无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

但对于常人来说,这种博大和苍凉常常会令内心产生恐慌。在一次去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路边。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处几乎没有一丝生命的痕迹。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个念头。在这片土地上,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我因此崇敬那些能够活下去的人,崇敬那些从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去的人,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他们独自行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寺庙。他们也许衣衫褴褛,也许饥肠辘辘,但他们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他们用前半生辛勤劳作,后半生去走朝圣的路。我之所以说“走朝圣的路”而不说“去朝圣”,是因为他们往往死在路上。

所以每当我看见他们独自行走,或一走一拜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敬意和感动,就会问自己:什么是你的朝圣之路?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自己的俗处,只能从人的生存本能去考虑,没有一种能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没有一种能与这自然对应的坚定信仰。

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我常会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而淡化了生存以外的欲念。人一旦从种种欲望中挣脱出来,从种种俗利的淹没中挣脱出来,就会感觉到一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和自然对话。

记得在去往藏北草原的途中,我一直静静地望着起伏无尽的草原和草原尽头的雪山。山顶很白很硬,山下的草地却很绿很柔和。我久久地注视着,忽然觉得心里有些异样。雪山和草原在那一刻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亮,仿佛在回应我的心境。我觉得心里一阵阵发热,几乎落下泪来。我知道自己在那一刻与自然融合了,在那一刻与自然有了真诚的对话。这是一种对故乡的情感,它令我倍觉亲切。

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一再惊奇而且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在这个地球上,能使人产生故乡感觉的,不止那方渗透着血脉的泥土,还有一片能与你心灵相通的天空。也许在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自然并不只是个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自然。在这里,与自然的对话,就是与灵魂的对话。

是的,西藏,它是我灵魂的故乡。

从西藏归来,忽然之间就淡漠了许多欲望。临走之前的种种念头和怨艾,仿佛都被那高处的风吹走了,只留下一种单纯的感觉。

重新走在纷纷攘攘的都市,重新见到一张张熟面孔,重新听到一些熟识的和生涩的消息,令我感到我被甩出原生活轨道的这段时间,这里是多么的热闹而又无聊。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又夹在了走时看的那本书中间。

西藏给予我的启示,似乎无法带出西藏。它超重,超大,以至使我无法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份财产带在身边,只能经常攀上去,感受它,然后搁下它。

它如同故乡一样无法携带呵。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中伤。待到它的气息渐渐弱小时,我会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自己对西藏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B.“最美的风景”,既指这里的人们是土地上风景的组成部分,也赞美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C.文中“神秘”“喇嘛寺庙”“经幡”“神性”等词语,都暗示了宗教对作者灵魂的净化作用。
D.作者引用黑塞的话,强调心灵的故乡隐藏在陌生而遥远的地方,它使人们感到惊奇而幸福。
E.“都市对我的中伤”,指纷纷攘攘的都市生活会让人产生许多欲望和怨艾,污染人的心灵。
【小题2】作者为什么会对那些朝圣的人们充满敬意和感动?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把西藏比作“灵魂的故乡”。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此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小题1】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所以可称最为奇妙的地名。
B.“江南”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成为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
【小题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因为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明显地抱有地域成见,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评。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乱后方镇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江南东道”的管辖范围较玄宗时已有所缩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时的两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4.情景默写(共1题)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___________”。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忧君忧民的仁人情操。
(3)《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相同。

5.语言表达(共2题)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态上的年轻确是能够永远保持的。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方式可以沉稳持重,②_________,否则必定一事无成。只有保持年轻心态、葆守青春状态,才能自信若胸有成竹,勃发如沐浴春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淌出的不只是无穷的激情,更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刚猛勇毅的魄力。
11.
请简要说明漫画内容并概括漫画寓意。

(1)内容:
(2)寓意:

6.命题作文(共1题)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人只有在离开故乡后才能真正懂得故乡。你有没有想过,在你十八岁的时候,你会背起行囊走向远方。在远方,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在等待着你?

请以“心在远方”为题,写一篇散文。
要求: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2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