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五校联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823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0题)

1.如图,将正方形纸片按如图折叠,AM为折痕,点B落在对角线AC上的点E处,则∠CME={#blank#}1{#/blank#}.

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十几年前,人们对韩国文化还仅仅停留在对泡菜的了解。而现在,一部《来自星星的你》让中国观众痴迷,一首《江南Style》让全球乐界追捧,一辆现代汽车让世界车坛青睐,一部三星手机让科技大佬美国苹果佩服得五体投地。能让全球消费者趋之若鹜,当然少不了奇思妙想、精益求精乃至吹毛求疵的品牌工程师、设计师,同样离不开整个国家对创新环境的建设。
A.痴迷B.五体投地C.趋之若鹜D.乃至
3.语法填空

    It was a sunny day. A little boy's father was sitting on the couch, drinking a beer, while {#blank#}1{#/blank#} (watch) a basket match. Seeing this, the boy rushed to his father and shouted, “Daddy, Daddy, show me how to play catch!” The father, staring {#blank#}2{#/blank#}  the television screen, replied, “Let me finish watching {#blank#}3{#/blank#} match. Play outside and come back in five minutes.”

    “Okay, Daddy!” said the boy, running out of the room. Five minutes later, the boy returned, screaming , “Daddy, let's go. Let's play catch now !”

    By this time, the father had opened another cold beer and another match was beginning.{#blank#}4{#/blank#} (patient) with the boy's interruption, the dad brought a magazine to his son. On the cover of the magazine was a large picture of the world. The father, who{#blank#}5{#/blank#}(bother) and angry, began tearing the magazine cover into small {#blank#}6{#/blank#} Then, the father turned to his boy and said, “Son, once you put this picture back together, we can play catch,  but do not interrupt me again{#blank#}7{#/blank#} you finish.”

    A few minutes later, the boy returned and said, “I{#blank#}8{#/blank#} (finish), Daddy! Can we play catch now?” Surprised, the father glanced towards his child, and there lay the magazine with the world together. The dad asked his child{#blank#}9{#/blank#} he put the world together so quickly.

    “{#blank#}10{#/blank#} was simple,” said the boy. “On the back of the world was the picture of a person, and once I put the person together, that's when the world came together. ”

4.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对峙/嗜稿/意/而不舍
B.好/缪/邻船/扣人心
C.茶/堆砌裨将/益粗犷/旷日持久
D.迫/勉强抹黑/仿/装作样
5.假定英语课上老师要求同桌之间交换修改作文,请你修改你同桌写的以下作文。文中共有10处语言错误,每句中最多有两处。每处错误仅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

增加:在缺词处加一个漏字符号(∧),并在其下面写出该加的词。

删除:把多余的词用(\)划掉。

修改:在错的词下画—横线,并在该词下面写出修改后的词。

注意:1)每处错误及其修改均仅限一词;

2)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第11处起)不计分。

    Today is Mother's Day. I love mother so much that I've done many things for him. In the morning I buy some flowers with my pocket money and put them in a vase. In the afternoon, I went to buy some vegetable and cooked simple but delicious dinner for my family. After the meal, I gave mother a card what I made myself and said “Happy Mother's Day” to her. Then I told her to pay more attention on her health and not overwork. I also promised to help her to do some housework from today on. Heard the words, mother was moved to tears.

    Today is a specially day, warm but meaningful.

6.假定英语课上老师要求同桌之间交换修改作文,请你修改你同桌写的以下作文。文中共有10处语言错误,每句中最多有两处。每处错误仅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

增加:在缺词处加一个漏字符号(∧),并在其下面写出该加的词。

删除:把多余的词用(\)划掉。

修改:在错的词下画—横线,并在该词下面写出修改后的词。

注意:1)每处错误及其修改均仅限一词;

2)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第11处起)不计分。

    Today is Mother's Day. I love mother so much that I've done many things for him. In the morning I buy some flowers with my pocket money and put them in a vase. In the afternoon, I went to buy some vegetable and cooked simple but delicious dinner for my family. After the meal, I gave mother a card what I made myself and said “Happy Mother's Day” to her. Then I told her to pay more attention on her health and not overwork. I also promised to help her to do some housework from today on. Heard the words, mother was moved to tears.

    Today is a specially day, warm but meaningful.

7.我会按要求写词语,并完成练习。

①我会照样子写词语。

越来越亮               越{#blank#}1{#/blank#}{#blank#}2{#/blank#}            越{#blank#}3{#/blank#}{#blank#}4{#/blank#}

容易——简单           赞美——{#blank#}5{#/blank#}      寒冷——{#blank#}6{#/blank#}

精心地(挑选)         慢慢地{#blank#}7{#/blank#}       伤心地{#blank#}8{#/blank#}

②我会把词语写完整,并选一个词写一句话。

五{#blank#}9{#/blank#}六{#blank#}10{#/blank#}      {#blank#}11{#/blank#}羊{#blank#}12{#/blank#}牢      笨{#blank#}13{#/blank#}笨{#blank#}14{#/blank#}

{#blank#}15{#/blank#}高{#blank#}16{#/blank#}烈     {#blank#}17{#/blank#}无边       {#blank#}18{#/blank#}隔绝

8.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连接AC、BD,CE平分∠ACD交BD于点E,则DE的值是(     ).

9.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C为对角线,E为AB上一点,过点E作EF∥AD,与AC、DC分别交于点G,F,H为CG的中点,连接DE,EH,DH,FH.下列结论:

①EG=DF;②∠AEH+∠ADH=180°;③△EHF≌△DHC;④若 AEAB=23 ,则3S△EDH=13S△DHC,其中结论正确的有(    )

10.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C为对角线,E为AB上一点,过点E作EF∥AD,与AC、DC分别交于点G,F,H为CG的中点,连接DE,EH,DH,FH.下列结论:

①EG=DF;②∠AEH+∠ADH=180°;③△EHF≌△DHC;④若 AEAB=23 ,则3S△EDH=13S△DHC,其中结论正确的有(    )

2.句子默写(共1题)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作答,多答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花园序》)
(4)此时相望不相闻,   。鸿雁长飞光不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现代文阅读(共3题)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中的“饥民特征”
饥饿是我们畸形的民族魂和病态的国民性。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千年,习惯成自然,已经制度化,见怪不怪。饥饿一旦成为我们的基因,渗入我们的血脉,铸造出我们的人格,那么我们对世界上的一切就采取了“吞下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吞下主义”会让人丧失理智,不管它能不能消化,先一口吞下再说,哪怕被撑死,有俗语为证——“死也要做个饱死鬼”。
既有饥饿的尖锐记忆,又有“民以食为天”的潜移默化,中国人的味觉和肠胃系统异常敏感和发达,中国人的口腔一刻也难以停止运动,形成了习惯。形形色色的“饥饿后遗症”仍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稍微注意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发现,但凡餐厅、婚宴等场合,总是人声鼎沸,欢声笑语,碰杯猜拳声不绝于耳,以至于中国人的那种热闹不能称为兴奋,而应该叫亢奋。很多外国人到中国餐厅吃一次饭都像经历了一场世界末日。
一日三餐还不够,宵夜还不够,即使在工作、开会、学习、谈恋爱的时候,中国人也是茶水、水果、瓜子甚至各种糖果和糕点吃个不停。在中国,任何事情到最后,都演化成了“吃”这种仪式,连死人也不放过,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西方人扫墓不过一束花而已,中国人却将宴席摆到坟头上,酒、食、器皿、仪式等一样也不能少,可谓“以饥民之心,度鬼神之腹”。不过,这些行为也使“吃”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就了中华美食文化。
我们进餐时抢,乘车时抢,入学时抢,分配时抢……大街上到处都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鸭子般伸长了脖子的人在寻找一切猎物。我们像蝗虫一样,争抢着眼前的一切,即使这些东西已经过剩,我们还是要抢,就像一些暴发户买来“茅台”或者“人头马”,喝一口吐一口。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个体人格和普遍国民性,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和社会风气。这个特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饥民特征”。在历史和现实中,中国的商人擅长官商勾结、投机倒把,而不是创新和开拓;企业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采取的是掠夺式的开采;官员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政府部门出现种种短期行为,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老百姓信奉“明哲保身”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等人生哲学。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最高的储蓄率,建立起奢华的“殉葬”制度,中国人在宴请、祭祀时的铺张浪费等怪现象,折射出来的,何尝不是内心深处对明天就会发生饥饿的恐惧和投机心理。
饥饿是藏在中国文化内核里的永动机,是我们的个体人格和民族魂。这一切才是鲁迅先生关于中国历史“吃人”论断的最深层、最残酷的社会根源。这种人格已经藏不住,可以外化为文学形象。鲁迅先生曾经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形象来高度浓缩蒙昧的中国人,对于病入膏肓的国民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内容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
A.“饥饿后遗症”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凡聚会、婚宴等场合,总是人声鼎沸,欢声笑语,碰杯猜拳声不绝于耳。
B.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将中国人和外国人在用餐及扫墓时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国人对“吃“的美好感情。
C.官员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老百姓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等,实际上就是“饥民特征”的表现。
D.“饥民特征”是一种变态的心理,争抢着眼前的一切,就像一些暴发户买来“茅台”或者“XO”,喝一口吐一口。
E. 饥饿是藏在中国文化内核里的永动机,是我们的个体人格和民族魂,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饥民特征”是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制度化的、习以为常的畸形的民族魂和病态的国民性。
B.当饥饿渗透到我们的灵魂深处、影响到我们人格的形成的时候,我们就会非理智地“吞下”一切。
C.因为“饥饿后遗症”普遍存在着,所以中国人的味觉和肠胃系统异常敏感和发达。
D.我们进餐时抢,乘车时抢,入学时抢,分配时抢……即使这些东西都已经过剩,还是要抢。
【小题3】【小题4】中国文化中的“饥民特征”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4分)
【小题5】中国人喜欢储蓄,据说以前在山西,家家户户都有一间屋子专门用来存放粮食,哪怕是富商大户也会囤积一屋子粮食,并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储存量。请用文中观点分析中国人喜欢储蓄的原因。(4分)
1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①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②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觉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至今,简直痛人心髓。
③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④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⑤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地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⑥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着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⑦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小题1】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6分)
【小题2】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4分)
【小题3】文章结尾作者说:“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请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小题4】请赏析第⑥段语言上的特色,要求不少于两个方面。(4分)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粉身碎骨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张昌华
马寅初有句名言:“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所欲言,就不太容易了;言人之不能言,那就更难了……我就要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不敢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甚而做的比说的更精彩,直至耄耋之年。
马寅初擅演讲。他的讲词不仅语言幽默,而且词锋犀利,天马行空,素不把任何大人物放在眼里。他是中国经济学社老社长,孔祥熙是一般社员。1938年岁末,学社在重庆召开年会,马寅初特地邀请孔参加。会上马寅初当众质问孔祥熙:“请问部长先生,在法币已经贬值,物价不断上涨的时候,财政当局不设法稳定币值,制止物价上涨,反而突然宣布大幅度降低法币对美元的比价,推波助澜,造成财政大混乱,使物价更猛烈地上涨,我们学识浅薄,不知是何用意,要请部长指教。”这当头一棒,打得孔祥熙不知如何作答时,马寅初又“刺刀见红”,直指国民党要员们的贪赃枉法:“听说这次调整美元比价公布之前,那些洞悉内情的人,都拼命向市场上抢购美钞、黄金,还通过种种办法套购外汇,抢购物资,不顾人民死活,一夕之间大发国难财,请问部长先生,这又作何解说?……”这一板斧更砍得孔祥熙呆若木鸡。尴尬之际有人建议休息十分钟,才缓解了僵局。孔氏乘机溜之大吉。
蒋介石闻讯十分恼火,怯于马寅初的社会名望不便“动武”,改为利诱。马寅初拍案而起:“不就是说了句真心话,写了几篇文章吗?要赶我走?没门!要以高官厚禄收买我?休想!”后奋笔疾书一则“严正声明”,文末说:“有人想要封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这办不到!”
另一次震撼人心的演讲,是1940年在重庆对陆军大学将官班作的“抗战财政问题”。马寅初说: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赴国难,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但是,现在是“下等人”出力,“中等人”出钱,“上等人”既不出钱,也不出力;还有一种“上上等人”,依靠他们的权势,利用他们掌握的国家机密,从事外汇投机,大发国难财。真是剑指四大家族。会上马寅初还呼吁撤孔、宋的职,把他们的不义之财拿出来充作抗日经费。这“狮子吼”,震得台下掌声雷动,但吓坏了主持会议者,对马寅初连声“谢谢”都不敢说,便把他请上车送回家。
1940年11月10日,在黄炎培主持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星期讲座”上,马寅初登台劈头就说:“兄弟今天把儿子女儿都带来了,我今天的讲话,就算给他们的一份遗嘱!为了抗战多少武人在前方流血牺牲,我们文人也不惜死于后方!”这爆炸性的开场白引起场下骚动。马寅初打罢“苍蝇”又打“老虎”:“蒋委员长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我看充其量是一个家族英雄,因为他庇护他的亲戚家族,危害国家民族……”
1948年金圆券币制改革之初,马寅初一针见血指出:“妄图用高压政策把物价限制在硬性规定的水平上,这既不是币制改革的成功,也不是管理物价的办法。”他调侃蒋介石不懂经济常识:“因为蒋介石是行伍出身,只懂得立正稍息那一套。他喊一声立正,他的部下官兵就不敢稍息。打内战他是内行,但是搞经济就外行。这个物价就不听蒋介石的命令,他喊立正,而物价还是要向前跑。”
对蒋介石要把黄金收归国有,原定五万元一两,后只付四万元一两而引起的“黄金风波”,马寅初怒指此举是违背“经济学法则”的流氓行为。演讲时他巧打比方:“我同蒋介石做了一笔生意,买他每包十支装的哈德门香烟,我同他已经签订了‘使用合同’,我已经照价付款了;但他交货时,每包烟里却只有九支,这岂不是明明白白地‘敲人竹杠’吗?”
马寅初的风骨随处可见,敢作敢当。1955年因《新人口论》遭围剿时,他悲壮声明:“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到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正如郭沫若在1940年说:这个马寅初,可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粉身碎骨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1946年马寅初为重庆大学学生许显忠题词。
(选自张昌华《故人风清:文化名人的背影》)
【小题1】划线部分作者引用郭沫若的话起什么作用?(4分
A.
【小题2】马寅初的敢“言人之不敢言”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5分
A.
【小题3】如何理解标题“粉身碎骨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的含义和作用?(6分)

4.材料作文(共1题)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以上讨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5.语言表达(共2题)

16.
根据下面一段介绍性文字,概括“岭南画派”的三点艺术特征。不超过35字。

岭南画派是指广东籍画家组成的一个地域画派,由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创立。“二高一陈”早年受业于居廉、居巢。“二居”的绘画风格很传统,到了“二高一陈”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他们创作了大量革命题材的作品,也创作了无数以山水、花鸟、人物为题材的大众化作品,用生机勃勃的新国画改观了中国画坛的缺乏生气的面貌。“二高一陈”曾在日本学习西方绘画技法,他们几乎都受到竹内栖凤等人的影响。他们的画作展出后,曾被“广东国画研究会”抨击为“国画叛徒”。他们坚持这种做法,同时运用撞水撞粉法、搓纸法、背后敷粉法等新的绘画技术,使中国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更赋内涵,更具魅力,更令人瞩目。如高剑父的《松风水月图》参加中德美展,后被德国政府征集收藏于柏林博物院。岭南画派发展到今天,已是闻名遐迩,人才辈出。赵少昂、杨善深、黎雄才、关山月,这四位大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

17.
下面是某市妇联所做的对市民聘请家政服务人员原因的调查表。请根据表格反映的情况,补充文段中A、B、C处空缺的内容(不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每处均不超过15个字。
原因
料理家务
照顾老人
看护儿童、护理产妇
目前你聘请家政服务人员的原因
60.7%
20.6%
18.7%
将来你聘请家政服务人员最有可能的原因
27.0%
52.1%
20.9%
 
从上表可以看出,市民聘请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将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看护儿童、护理产妇的需求基本不变。当前该市不少家政人员通过“护婴”“月嫂”课程培训,拿到了“护婴证”“月嫂证”,但无法上岗。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建议该市的家政培训机构C.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上岗率。
A.
B.
C.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0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