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__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赚大钱、拍戏出名,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仅占两成,只有___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__的路上!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___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 ),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快马加鞭 凤毛麟角 背道而驰 璀璨夺目 |
B.揠苗助长 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 |
C.揠苗助长 凤毛麟角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 |
D.快马加鞭 屈指可数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 |
A.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而仅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
B.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赚大钱、拍戏出名, 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仅占两成 |
C.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 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仅占两成 |
D.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赚大钱、拍戏出名,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仅占两成 |
A.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
B.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
C.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
D.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
2.诗歌鉴赏- (共1题)
一剪梅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写诗人触景生情,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消愁。 |
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诗人心迹。 |
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写出了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
D.上阕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忠嗣初名训,以父死王事,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及长,雄毅寡言,受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初,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天宝四年四月,固让朔方、河东节度,许之。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当代称为名将。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故蕃马益少,而汉军益壮。及至河、陇,又奏请徙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以实之,其军又壮。迄于天宝末,战马蕃息。宝应元年,赠兵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
B.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
C.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
D.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
A.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也称宫禁。 |
B.节度使,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因此称节度使。 |
C.河东,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所以将山西省西南部称为河东。 |
D.赠,是官员生前或死后赐以官员及其亲属官爵或荣誉称号,以表彰其对朝廷的贡献之大。 |
A.王忠嗣深受皇恩,刚毅寡言。皇上因为王忠嗣父亲的缘故,曾收养他并赐他姓名,他长大后十分刚毅。 |
B.王忠嗣具有武略,深懂兵法。玄宗和他谈论兵法,他能自由应对,玄宗大感意外,认为他是一个将才。 |
C.王忠嗣治军有方,屡立战功。他把率军维护边疆稳定作为最重要的事情,他在军中一直享有很高威望。 |
D.王忠嗣持事有远见,未雨绸缪。他在石堡城的事上做出准确的预判,在购买战马的事上取得预期效果。 |
(1)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
(2)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与个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 |
B.中华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强调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 |
C.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是最大的公,中华文化强调了它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优先性。 |
D.中华文化也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更强调其对于社群的责任。 |
A.首尾两段都把中西方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中方“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的观点。 |
B.文章以《论语》和《礼记》中的话,证明了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个体对社群负有责任和义务。 |
C.文章分析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阐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社群价值要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因。 |
D.文章写中华价值观的内容多,写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少,是由其突出中华价值观的目的决定的。 |
A.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则其道德修为很难增进,当然也很难履行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 |
B.“家、国、社稷、天下”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社群”概念,而“能群、保家、报国”则体现了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 |
C.本文之所以对中国人的家庭关系用“基本关系”一词来确定,是因为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 |
D.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所以西方人不强调社会共同的善,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 |
你有多重要
孙道蒙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峽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隨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窗外面。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統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現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街,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窗爬了出来。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在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部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
B.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
C.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
D.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5.情景默写- (共1题)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角度,揭示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了南朝刘义隆北伐时渴望建立功勋,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与之形成对比,写出惨败的结果,告诫南宋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出弹奏琵琶的手法,同时也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
6.材料作文- (共1题)
旧报纸,若是卖给收废品的,一斤大约三四毛钱。但上海吴江路就有一家老报纸馆专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日报》和《文汇报》等老报纸,每张能卖到200多元。原来,商家打出的宣传是这样的:为自己或者是亲人买一份生日老报纸吧!颜色已发黄的老报纸配以充满怀旧情调的包装,就有一些历史的韵味。顾客主要是二三十岁的上海市民,他们或者购买自己出生那一天的报纸,看看自己出生那天世界发生了哪些事,或者买来赠送给长辈,已引起长辈对青春的回忆。三四毛钱一斤的旧报纸得以卖出每张二百多元的高价,价钱翻了千倍以上,可谓极高的附加值了。可商家刚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曾引来多少人的嘲笑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语言表达- (共2题)
看我非我 真面目 常向秋山 谁就像谁 留住秋水 我看我 装谁像谁
我也非我 旧丰神 入毫端 现出庐山 又驱春色 寻妙句 谁装谁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