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李小二夫妻对林冲非常热情,但林冲却怕连累他们,表现了林冲身在危难之中,依然不顾自己的苦难,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
B.别里科夫从封闭、怀旧、胆小、多疑的性格行为上看,他的所谓“性情孤僻”,其实是逃避外界活生生的生活。 |
C.李小二面告陆谦四人密商之事,犹如鼓风机煽起了林冲内心深处潜在的怒火,反抗的种子猛然爆发出来。 |
D.为了重现《边城》小说里茶峒古镇的人文景观,打造“书里边城”,花垣县已着手筹资达2.8亿元左右。 |
2.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险衅(xìn)笑靥(yè)挣揣(chuài)脖颈(jǐng ) |
B.日笃(dǔ)谂知(shěn)洗马(xiǎn)创伤(chuāng) |
C.修葺(qì)乳媪(ǎo)拔擢(zhuó)筵席(yàn) |
D.扃牖(yǒu)玉醅(pēi)闵(mǐng)凶提供(gòng) |
2.句子默写- (共1题)
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臣欲奉诏奔驰, ; ,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李密《陈情表》)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1)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臣欲奉诏奔驰, ; ,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李密《陈情表》)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3.诗歌鉴赏- (共1题)
5.
阅读下面这首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小题1】“竟晓月空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4分)
【小题2】“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的情感?(4分)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小题1】“竟晓月空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4分)
【小题2】“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的情感?(4分)
4.现代文阅读- (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有删节)
【小题1】“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有删节)
【小题1】“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
C.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
D.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
A.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虚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
C.“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
A.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
B.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时,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凿”,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
5.语言表达- (共1题)
7.
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4分)
①“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开展的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11次。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去年在全国七十多个城市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0600份。③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该院发布了“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④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与2012年的4.39本相比,增加了0.38本。⑤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约90%以上的人表示“看完电子书就不再买纸质书”,这一比例较上一年有所上升。⑥报告还显示,成年国民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有所增加,而报刊的阅读率明显减少。
①“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开展的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11次。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去年在全国七十多个城市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0600份。③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该院发布了“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④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与2012年的4.39本相比,增加了0.38本。⑤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约90%以上的人表示“看完电子书就不再买纸质书”,这一比例较上一年有所上升。⑥报告还显示,成年国民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有所增加,而报刊的阅读率明显减少。
序号 | 修改 |
| |
| |
| |
|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